APP下载

传统之“文化传统”

2018-11-17何光渝

当代贵州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民族传统

何光渝

“传统文化”可以用“好”与“坏”评价。但“文化传统”是既成的,我们只能问怎样转化,而不存在彻底决裂;它已经被我们继承了,而不存在继承或不继承。

文化传统,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它与传统文化不同,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套用一种古老的说法: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连接链,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中隐含的规则和理念,信仰和秩序,有着神圣的感召力。

文化传统是水而不是石头,因为它总是在吸收和融合。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对于他们,生活就是一片园地,语言便是一种工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婚姻、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而变化。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其间有复杂的过程。两种带着自己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学习所取、交流所得,必须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种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限制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如何能够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够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能够不崩解。

对文化传统,我们当然可以自我评价,一分为三:何为优,何为劣,何为中。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为标准。因为对于“我的”时代,既然形成而为传统,就有它的必要性。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都可以说是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危机的消除,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经济的、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就叫做“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语)。

作为动物的人类,彼此是相同的;作为人性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在文化传统中,有超越历史、超越民族、非时代性、非民族性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分。必须强调,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适的。

“传统文化”可以用“好”与“坏”评价。但“文化传统”是既成的,我们只能问怎样转化,而不存在彻底决裂;它已经被我们继承了,而不存在继承或不继承。

有的人自以为可以站在传统之外,对它品头论足。那原先与我们生活生命相联结、相融贯的传统,早就浑沌凿破。唯愿新时代的“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期望新的莲花化身……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民族传统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