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滨:北京人艺老戏骨的老舍情结

2018-11-17

北广人物 2018年43期
关键词:人艺排练老舍

桂花飘香的老舍丹柿小院里,一位老演员在组织社区文艺爱好者们朗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她声情并茂,热情洋溢的面庞似曾相识。

正在进行中的2018年第二届老舍戏剧节,11部国内外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另有戏剧论坛、剧本朗读会、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活动,缅怀老舍先生,彰显老舍精神。戏剧节期间,组织老舍作品朗读活动的就是北京人艺89岁的老艺术家李滨。随着越来越多人艺老戏骨们的离去,重温人艺的激情岁月,挖掘《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等经典作品台前幕后百转千回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困难。

老舍粉丝“二姑娘”

“老舍先生的文字,才没有胡同串子的那种特油的话,但确是北京话,有京味儿的,不酸不痞很干净。”李滨老师讲述老舍文字风格的时候,眼神中立刻充满了兴奋与崇敬。

我们知道,人艺始于《龙须沟》,老舍先生是人艺的长辈,又堪称人艺的朋友。作为人艺话剧队首演《龙须沟》班底一员的李滨老师,让我知道了很多当年有趣的细节和故事。

当年,李滨在《龙须沟》中扮演王二春。最初排练的时候,这个角色并不是由她来演。此剧进入联排阶段,还有三天就要给老舍先生看了,其中扮演王二春的演员突然出现了状况。按李滨老师的话说,她自己是临时“钻锅”上去的,当时,她正和牛星丽在街上“拉洋片”,热火朝天地宣传抗美援朝。据说,老舍先生看完联排后,当时基本认可,但是只提了一个意见:“二春的台词就像炒豆儿。”

“我当时只是一个21岁刚过了不久的青年,本身也很符合剧中王二春的年龄设定。老舍先生看完此剧,从此便直呼我为二姑娘了。”在《龙须沟》中,李滨老师除了“意外”地演了王二春这个人物之外,最初还配合英若诚做舞台音响效果,这段经历,她说起来更是如数家珍。《龙须沟》创作的初期,正值暑假,这个剧本也刚刚出炉,英若诚恰恰也是从清华大学才毕业来到人艺不久,这任务就落在了他们两人身上。焦菊隐导演对于音效的要求是不要配乐,要强烈的市井生活的效果,比方说要有打铁的叮当声、叫卖的吆喝声,还要有国民党时期电台的大喇叭整日里播放的声音……于是,她和英若诚就一起回忆、搜集音响元素,不厌其烦地去捕捉寻觅这些声音素材。李滨老师回忆:当年国民党电台里广告的声音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有时代特征的诸如骆驼牌香烟呀、老寿星牌生乳灵呀……这些广告的播放,都是她凭着记忆模仿而呈现的,在《龙须沟》中,她相当于充当了一回国民党时期的播音员;广告之前通常有一个提示音,经过琢磨,他们用洋炉子的大小锅圈敲出来,相当逼真;市井叫卖的吆喝声,特别需要符合剧情,要有穷人生活的区域特征,那必须都是一些低档商品的叫卖声,绝不能与其他街市的叫卖混淆了……这一系列挖空心思的探索,不单单造就了《龙须沟》里上乘的音响效果,还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形成了后来脍炙人口的一个作品《老北京叫卖曲》。

《老北京叫卖曲》,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代演员于1951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在文艺界联欢或社会活动中常演不衰的一个说唱小节目,是话剧《龙须沟》首演的副产品,又可称是伴着正餐的一碗“豆汁儿”。1951年《龙须沟》首演成功后,老舍先生请演员一行十多人去“丹柿小院”赴家宴,李滨老师自此也就成了那著名的“丹柿小院”的一员。她记起同老舍先生最后一次见面的经历,一下子难过起来,说:“1966年的春天,一次看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山乡风云》,老舍见我便问是怎么来的,我说是坐公共汽车。他便让我散戏了之后坐他的车一起走。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句很平常的话,竟然成了最后留给我的声音。现在想起来,那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竟然成了诀别。”老舍先生待人和蔼,交流朴实,语言生活化,却句句打动人,这也是李滨老师为什么在老舍作品朗读会上潸然泪下的原因所在。

对老舍精神的坚守

2012年是人艺成立60周年。金鱼池社区提出想排《龙须沟》,找到了李滨老师前往指导,李老师也觉得自己当之无愧。在离休后还曾策划制作了一个电视纪录片,《城南漫步——重返龙须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李滨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思考离休后也要干点儿事情。当她到了金鱼池社区,看到电子屏幕上打着“龙须沟人——重排话剧班成立”的标题,更有了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事实上,真正步入实施阶段,发现是非常难的。普通居民演出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作为保障,排演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资金有限,道具也都只能是自己做。即便自己做,也不能打马虎眼,依旧得对细节非常考究,用泡沫做的窝窝头,一次性盘子做的碗……李老师的态度,就是四个字:“不怕麻烦”。

排练的难度也不小。有的居民从头至尾就没有看过《龙须沟》,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需要重新讲述;毕竟不是专业演员,都各有各的工作,排练的时间不可能大把大把的,每周能保证排练一次,两个小时,就很不错了。

前后断断续续排了两年,因为时间跨度长,排了后面忘了前面的事儿经常发生。排练场地也不是想象中的大剧场,冬暖夏凉的,大冬天的在地下室排练,可以想见这过程有多么艰难。一切都停当了,到了后期制作,忽然发现根本没有计划出这部分的钱。总之,最后愣是“掐着脖子”把这部剧做成了。老舍先生的子女看完公演后的成品,非常感慨,对李滨说:“原汁原味,你成功了。”

什么是“原汁原味”?其实就是对于人艺风格的把握,对于老舍先生精神的坚守。李滨说自己跟焦菊隐先生学会了一条概念,就是“要演员在台上过日子”,在她的启发与磨合之下,来自于金鱼池社区的居民付出了真情表演。

元代诗人郝经脍炙人口的诗作《老马》中在描述自己老来的雄心壮志之时,写道: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这何尝不是89岁的李滨老师的写照呢?她心甘情愿不求报酬并付出时间与精力,同社区居民一起朗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她发现很多孩子们是通过看录像了解话剧和了解老舍先生的,她就要一点点地讲,一点点地“磨”,让朗读者一定要读出老舍先生文字里的情感,还原出老舍先生作品的原意。她直截了当地宣布,只要搁在她手上的事情,该较真儿必须要较真儿,只要揽下来的阵地,要好好利用这个阵地,坚守住这样的阵地……这个阵地,在她的心里,就是宣扬老舍先生作品与精神实质的一块乐土乐园。

在第二届老舍戏剧节的首部话剧作品《老舍赶集》公演后的采访中,李滨老师提到老舍先生的时候,再次忍不住落泪,她说:“我希望能把老舍先生的作品,作为北京的、中国的、世界的宝贵财富,继续传下去……”此时,她的心中,一定又浮现出当年老舍先生叫她“二姑娘”,并关心她看完戏后怎么回家的一个个画面吧?

猜你喜欢

人艺排练老舍
舞动未来
北平的秋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两个大忙人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