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018-11-16李栋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技术

李栋

【摘 要】 技术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道德理念。该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解读,回顾性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技术革命与社会巨变的关系,反思了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技术的变革使人类由“人的依赖关系”进入“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类社会形态由“物的依赖关系”向“自由个性” 阶段的再次飞跃离不开技术的变革。

【关键词】 技术;生产力;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珍妮纺纱机问世前后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从1764年第一台珍妮纺纱机问世到翼锭纺纱机的出现,再到走锭纺纱机的问世,直到1785年蒸汽机与纺纱机的完美结合,短短数十年,机器大工业在英国的各个部门战胜了手工劳动,恩格斯感叹道:“英国工业的全部历史讲述的,只是手工业者如何被机器驱逐出一个个阵地。”[1]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技术的变革不断满足人类生存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技术变革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形态由“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进入“自由个性”阶段依然离不开技术的变革。

一、技术革命与社会巨变的文本分析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技术的变革同时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变:家庭手工业的灭亡,工厂制度的诞生,失业人口的大幅增长,资产阶级的日益膨胀,工业无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的壮大,中间阶级的逐渐消亡,生产与消费的不断扩大等等。

首先,技術的变革使得阶级对立简单化。阶级分化是随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逐渐诞生的,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并不存在阶级差别,而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剩余劳动成为可能,阶级分化随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技术的变革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生产和需求同步增大,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起初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取代成为无产者,之后工业的中间等级被工业大军的首领取代成为无产者,后者成为了现代资产者,这个过程中残存的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甚至农民在与现代资产者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并被逐步推向无产者。工人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于是工人成为了商品,成为了资本家的生产工具,工人换得的仅仅是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必须的生活资料,资本家无情地夺去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产者与资产者的鸿沟逐渐拉大,二者的阶级对立在所难免,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的变革所产生的明显特征就是: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3]

其次,技术的变革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不仅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内部同样存在着竞争。一方面,“分工如何必然要引起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如何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劳动如何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劳动。” [4]分工越细,劳动就越简单化,工人的特殊技巧失去了任何价值,工人的劳动成为了人人都可以从事的劳动了,于是不熟练的工人代替熟练工人,女工代替男工,童工代替成年工,大批的工人被抛向街头成为失业工人,于是工人与工人之间为了就业机会开始敌对,工人之间的竞争不只表现于1个工人把自己卖的比另1个工人贱些,而且还表现于1个工人做5个、10个乃至20个人的工作;[5]另一方面,资本家内部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并占有资本。” [6]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技术的变革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能使资本家暂时地领先于其他资本家,但是其他资本家也会采用相同的技术,实行同样的分工,并以同样的或更大的规模采用这些技术和分工,于是结果就是无论资本家运用了多么效率高的生产资料,竞争总能使这些生产资料被普遍使用,商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使得资本家想获得同之前相同的利润,就必须生产多出之前更多的产品,我们看到资本家使自己增值的手段反过来使自己坐立不安,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至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竞争,也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工人把他人的财富增加的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残羹剩饭就越多”,资本家之间竞争逐步加剧,使得其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代价转向工人,资本家不断降低工人工资,并通过政治权利的优势,想方设法降低工人的生产费用,于是工人生产的越多就越贫困,资本家的资本反而越增值,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最后,技术的变革导致价值观念的转变。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对珍妮纺纱机问世前后英国工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做了对比。恩格斯的评价是“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是好的当家人,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因为那里没有使人过不道德生活的诱因。” [7]即使恩格斯也认为他们道德水平和智力水平不怎么样,但是他们是道德的、善良的,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财富对于他们很重要,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然而资产阶级时代随着技术的变革来临了,“资产阶级在它已经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8]于是自由成为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平等,人权是所谓的出卖劳动力换取基本生活资料的人权,就连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这些本应崇高的职业也变成了“崇高”的雇佣劳动者。同时我们也看到,家庭伦理也被无情摧毁,“现代的家庭是建立在资本上面的,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卖淫则是它的补充。”[9] 可见,技术的变革使人类打破了自然地束缚,使得人类在时间、空间获得空前的自由,同时却使人类陷入另外一种不自由,即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物的依赖性,人与人之间以道德伦理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被物质利益所打破,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之外不存在任何联系。

二、反思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改变,然而技术的变革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变革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类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在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变革带来的变化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异化,同时“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同样离不开技术的变革。

首先,技术的变革使人类由“人的依赖关系”进入“物的依赖关系”阶段。马克思根据人的生存状况不同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而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0]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受制于自然界的束缚,个体并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家长制的、氏族的血缘关系,因而,“人的依赖关系” 阶段,个体受到自然界和等级制度的双重奴役。技术的变革引起的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升,使得人类自身从自然界的束缚中独立出来,同时个体摆脱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获得了独立生存的可能。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生产社会化,使得工人的个体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保工人的劳动获得相应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只能以物的关系体现出来。因此,“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巨大飞跃,我们理应对技术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形态带来的改变及个体自由个性的提升给予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技术的变革带来的人性异化、道德缺失,尤其是资本主义道德危机所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人类应对技术的变革进行反思。

其次,人类社会形态由“物的依赖关系”向“自由个性” 階段的再次飞跃离不开技术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技术的变革所引起的无产者与有产者的对立,根源在于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占有,技术的变革最终仅仅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自由个性” 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未来人类理想社会形态的科学构想,“自由个性”阶段,人类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分化,无产阶级作为变革资本主义最先进的阶级,在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同时,应始终坚持技术的变革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依然是推动社会形态向“自由个性”阶段转变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则直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变革的推动下,生产资料的优化极大地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同时科学技术一旦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综上所述,技术的变革作为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形态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所在,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的变革仅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物的依赖关系”,人类社会形态在向“自由个性”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技术的变革应建立在生产资料为绝大多数人掌握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2][3][4][5][6][7][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P92.P405.P401.P354.P355.P352 .P88.P403.P417.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6.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74.

【作者简介】

李 栋(1989—)男,河南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生产力技术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