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理解的“丝路春雨”课程实践探索

2018-11-16林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丝路春雨一带

林霞

【摘 要】教育國际化已成为当前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厘清国际理解的基本内涵与国家课程标准以及学校办学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科教学、特色活动、特色环境等路径,结合当下国家“一带一路”时政教育予以整合实施。学校所构建的“丝路春雨”课程,对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理解、沟通合作与跨文化理解的“3I”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理解;校本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扩大,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南肖埠小学在华东师大基教所的指导下,以基于国际理解“3I”核心素养为核心,以“丝路春雨”课程为载体,开展了历时5年的实践探索 。

“3I”核心素养是基础性的、综合性的、可以习得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全球视野批判性地分析跨文化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尊重人类尊严和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与行动能力。

一、开发基于“3I”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

“3I”核心素养,是指自我理解素养(理解自我,Identity)、沟通合作素养(理解他人,Interpersonal)、跨文化理解素养。自我理解素养(Identity),是指对本国文化艺术有一定欣赏能力,对本国、本民族能正确认识,能够建立自我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自豪感。沟通合作素养(Interpersonal),是指掌握与外国人士交往的技能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能够正确看待国家与地区矛盾,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差异化、多元化。跨文化理解素养(Interculture),是指尊重和理解民族、宗教、文化的差异性,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和平与发展、环境保护、多元文化共存等全球问题,建立起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培养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

围绕“3I”核心素养,学校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架构并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丝路春雨”课程框架(见下图)。

基于“自我理解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学校开发了“丝路春雨”课程,对学生开展民族认同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别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

民族认同教育 :在认同和自觉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既要学会与别人共存,又要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促进自身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努力营造宽容和接纳的氛围,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元素,尊重和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性别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理解、接受和尊重性别差异,形成科学性别观念,发展适宜性别行为,建立和谐、健康两性关系为教育目标;以性别平等、因性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双性化教育为理想模式,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途径,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环境教育:倡导珍爱生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关注和改善赖以生存的环境。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带领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生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有效参与普及环保知识的教育活动。

公民教育: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注重大国际问题,形成国际化的视野,具备开放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二、探索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途径

基于对小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和心理发展的全面认识,“丝路春雨”课程是通过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环境这三大途径加以实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环境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情境下促进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发展,三者共同构成了“丝路春雨”课程实施的三大途径(见下图)。

(一)特色课程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以品德学科为试点,分年级挖掘教材中有关“一带一路”的教育资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重组教材内容,形成学科主题拓展系列,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进国家课程。

2.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开设独立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选修课程。借助高校资源和文化传媒力量,编写了以“一带一路”“一班一国”为蓝本的“丝路春雨”校本教材,通过美食、服饰等篇章,让学生深入学习“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共享“一带一路”的成果。

(二)特色活动

1.主题活动

开设系列校级主题活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探索。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在“做”中体验和收获。在“一带一路”活动月、“一带一路”看世界、舌尖上的“一带一路”等活动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全面了解“一带一路”中的一个国家,从国旗、国徽、国歌到自然景观、地理物产、饮食习惯等,感受各国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独特性,感受各国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

2.国际交流

学校定期举办英语节,营造国际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学校还定期组织师生开展访教、访学等对外交流活动,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学生通过远程视频开展生生间的交流对话,将国际资源带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社团活动

学校将每周五下午定为“一带一路”国际理解教育社团活动日,开设一系列“丝路春雨”社团供学生选修。如从名著看世界、ABC绘本故事、美丽星空、小小工程师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沟通、审美和技术应用等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素养。

(三)特色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长廊、宣传栏、楼道开展以“一带一路”国家风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将教室外的公共空间设计成“一带一路”路线和国家文化的展示区,让学生身处“一带一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浸润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熏陶中。

學校将特色环境建设作为“丝路花雨”课程的重要形式,分阶段实施,尤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命成长。

第一阶段是制作丝绸之路3D地图。学校将沿途国家进行分类概括为三条路线,按低、中、高三个学段选择其中一条路线,通过设计和布展来介绍“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每个班级在学段选择的路线上选择一个国家,对其文化、饮食、服饰、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展示。如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服饰,表演丝绸之路的舞蹈,品尝丝绸之路的美食等。

第二阶段是“重走丝绸之路”游学活动。学校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历时十天左右的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游学活动,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了解历史和当地文化,确定研究小课题,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课题,掌握研究方法,收获深度成长。

第三阶段是“丝绸之路圆桌会”。该阶段旨在围绕主题开展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探究成果,总结研究成果。

三、构建基于“3I”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丝路春雨”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可分为学生、教师、课程三个维度,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关注成果性评价,既有活动性评价,也有展示性评价等。

(一)学生发展评价

学生发展评价包括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评价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通过选修校本课程和自主参与各种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的形式累积学分,同时还结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实现过程性评价。如“国际小公民护照”评价是将尊重与理解、和平与合作、责任与创新这六个关键词分别细化为六条评价指标,每一指标的内容具体明确,文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践行。又如在闯关考查游戏中,将各考点分设为“长安”“敦煌”“安息国”等“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学生通过吟诵相关古诗、拼图形、英语表达、交流分享丝绸之路的见闻等活动,实现活动化的动态评价。学分制的评价结果还能成为学生自我激励和评选“其乐少年”等荣誉称号的依据,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发展评价

教师发展评价包含教师所具备的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反思与改进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以帮助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积累教育经验。

(三)课程发展评价

课程发展评价旨在邀请有关专家成立课程评估中心,对课程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内容组织的生活化、过程设计的体验性与探究性,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价,及时诊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问题与不足,促使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

此外,学校还利用大数据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开发国际素养与学校国际化的测评工具和量表,开展基于数据的测评与评估,以评促建,促进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升。

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指出:“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丝路春雨”课程是学校“面向未来培养人”视野下研发的课程。通过对“丝路春雨”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从“世界是平的”到“世界是通的”,从“思考世界”到“从世界思考”(天下观念),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变化。它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让儿童能够认清现实,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浙江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 310016)

猜你喜欢

丝路春雨一带
春雨
春雨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