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绿色变革

2018-11-16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8年48期
关键词:贵州省贵州文明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李思瑾

回望改革开放之初的贵州,森林覆盖率17.4%,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8.4%,人均GDP175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贵州生态建设的新天地。40年来,贵州既立足生态抓生态,又跳出生态抓生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各方面,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美钧认为,“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既充实了经济的底子,更提升了山水的颜值,让贵州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红利”。

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贵州山多,山歌也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反映人地关系与生活的歌曲,总透着一种绝望的苍凉:“春种一大片,秋收几箩箩,四季忙到头,每年都挨饿。”

这首歌唱出了被联合国专家判定为已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人民真实的生活处境。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地区,就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1988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战略决策。

经过30年的发展探索,毕节试验区走出了一条突破困境的发展之路,成了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出“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埂树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农业综合开发“五子登科”模式。

继毕节试验区之后,贵州省许多地区都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生态发展的新路子,局部破解了长期困扰贵州的粮食、人口、资源与生态失衡的困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则戎片区的“坡改梯”模式,打响了贵州石漠化工程治理的第一枪;顶坛群众自发开拓出的“石头上的花椒产业”,不改变原始地貌,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措施恢复生态……

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进行生态修复,初步构筑了以生态良好的乌蒙山—苗岭、大娄山—梵净山山体、乌江、赤水河及綦江、沅江、都柳江、南北盘江、红水河为框架,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为近10年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搭建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09年,贵州在三岔河流域实施河长制,成为西部地区首个试行河长制的省份;2014年,贵州又在乌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八大流域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2017年年底,在中央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基础上,贵州将河长体系延伸到村,推行五级河长制,实现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域河长制全覆盖。

除了河长制的先试先行,贵州还不断着力构建与本省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实现多个“全国率先”: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率先在全国成立省级层面公检法配套的环保执法机构;率先出台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率先出台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实行生态环境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率先试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沪昆高速公路穿越贵安新区万亩樱园。(周怡/摄)

2016年8月,贵州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起探索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展路径的任务。

2017年3月,贵州省颁布《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4月,中共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大生态”列入全省战略行动;9月,贵州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五大任务。

不仅完善制度建设,贵州还将自发约束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注重绿色文化的培育,弘扬贵州人文精神、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编制发放生态文明读本,推动生态文明进校园、进课堂;全面开展绿色创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等。

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窗口”在贵阳打开。十年论坛,发出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最强音,引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向着更高阶段迈进。

扮靓百姓富生态美绿色家园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贵州既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又是扶贫开发主战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改革创新大潮奔涌,贵州以“绿色变革”撬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

循环经济渐入佳境。“十一五”末,贵州省就已初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清洁生产和促进能源原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先行先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贵州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6月,贵安新区获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意见》,积极构建区域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生态旅游风生水起。充分利用多梯度山地资源和山景、山水融合的优势,积极打造提升一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山地观光、户外运动、民族文化演艺及避暑、温泉、滑雪等新兴业态。截至2017年年底,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累计建设项目4140个,完成投资1582.68亿元。贵州旅游逐渐向深度游、品质游、个性游、主题游转型升级。

绿色产品“泉涌”发展。2017年5月,贵州连续出台了《贵州省绿色优质农产品促销工作实施方案》和《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前者围绕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目标,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追溯和批发零售市场三个体系,大力促进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后者明确通过加大农村“三变”改革力度,重点发展“十大类绿色农产品”。

坚守发展底线的贵州,以稳中求进的态势创造着“贵州速度”,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五年来共减少贫困人口670万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贵州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经济从高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富民、惠民转变,绿色红利倍增效应正持续释放。

猜你喜欢

贵州省贵州文明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请文明演绎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漫说文明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