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的实践

2018-11-15崔永富

散文百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民族美的

崔永富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平安堡中学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生活的品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历史学科中的审美因素不仅会使学生得到不同于艺术美、自然美的审美熏陶,而且还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历史学科教学中美育元素的融入形式

1.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上的融入。

历史学科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席勒认为:美育是从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完整人性理想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倡感性、情感、趣味教育。历史学科教育同样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健康的社会心理,促进良好情感的发展。

2.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上的融入。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历史学科中蕴涵着的审美因素。其中社会美是历史学科美的主要表现形态,它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但归纳起来,也无非两种,一种是社会事物的美,一种是社会中人的美。前者如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赵州桥、埃及的金字塔,近代蒸汽机的使用、轮船的行使、火车的通行等,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本质力量,造福着当代,也造福着后世。后者如范仲淹的“先下下之优而忧,后天下只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下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无数爱国主义者的优秀代表。而这些教育内容是理解社会美和行为美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生的崇高情感的前提。

3.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的融入。

历史课堂中,行云流水的语言,优美丰富的表情动作都能使学生陶醉。教学内容随着优美、恰当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进入学生的感觉通道,引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和体验。于是,主客体之间便出现一种和谐状态,美感体验随之产生,因此,历史学科教育中良好的教学过程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1.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自豪感与热爱。

形式美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所具有的美,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分为视觉和听觉两类。历史文化中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视觉感受。例如,古代浩大的工程秦始皇陵、长城、都江堰、故宫博物馆等,它们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成为世界所叹为观止的杰作。这样的美,能在教师对美育的认识程度中化为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美的欣赏,并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产生无比的自豪感。

2.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折射出的精神美,培养学生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想观。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忘记历史,社会就会丧失精神。精神美,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沧桑中逐渐凝聚而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初中历史课特别要注意加强学生精神美的教育。在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中,我们都能找到美的表现。纵观中国历史,可以把精神美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忧国忧民的,如有屈原、陆游、范仲淹、林则徐、周恩来、焦裕禄等,他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心,足以震憾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美的核心。如大禹治水、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三是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的仁人志士,如文天祥、张自中、杨靖宇等的事迹。四是励志自强的事迹,如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祖荻闻鸡起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都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好例子。

3.巧用诗词,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语言美。

语言美是教师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生动形象、机智幽默、声情并茂的语言,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也能激发其对语言美的追求和仿效。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大量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古诗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也是体现语言美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讲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时,引用了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学生在吟咏的同时,更深地体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在讲授楚汉战争时,可以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让学生欣赏到这些优美的句诗名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历史教学的情境美。

教师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美感体验。历史是已过去的事,学生往往感到陌生、茫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影像、文物模型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拉近历史的距离。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映入学生眼帘,为学生所感知,给学生以新奇感和极大的审美愉悦,同时也使课堂信息量增大,课堂效益提高。在讲授“三大战役”时,收集了大量材料,包括电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制作出多媒体课件,营造出真实热烈的审美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以史明智、以史为鉴、以史育志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复兴民族大业为己任、为骄傲的品质。因而历史教育和美育只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民族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打破平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好美的雾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