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并不孤独(外一篇)

2018-11-15孙海若

青春 2018年5期
关键词:广陵散大昭寺佛祖

口 孙海若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

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嵇中散孤馆遇神》

方丈斗室之内,仅一阖小窗为月光放行,于是那柔柔的清辉也显得凛冽。我盘膝坐在稻草上,听着高墙之外朔风呼啸的声音。月明星稀的夜晚,郊野上的动物怕是也会举头望月的。

我记起好些个这样的夜晚,在郊野的田宅之旁,我与风共舞,与松涛相和。阮籍有时会同我一道,山涛总会站在我的身边。七弦琴清音袅袅,风过竹林会有龙吟细细,旷野之上,我们不在人间。

我是嵇康,作为一个死刑犯的嵇康。我确实也将不在人间了。

快乐在指间游荡一圈便毫不留情地流逝,正如水珠落入沉潭,激起一阵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转眼便消遁无踪。只是我的手仍旧在那里,张皇地伸着,孤零零无所寄托。

被小人陷害入狱,亲友援救不能,与我相伴的唯有这一地寒寂的月光。月亮已至中天,我仍然双目炯炯。我想起昔日种种的欢愉快意,咫尺之间却恍若隔世。世路窄狭,人心叵测;大道既远,人情万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蚩蚩蠢蠢,皆纳祸去。我本以为自旷于山水之间,便不会招致祸患;得二三知心好友,便不会为死亡的近在咫尺而恐惧;放浪形骸、以养生为要务,便可以“一死生、齐彭殇”。我是错了。我仍旧是孤零零的,懦弱地害怕未知。现在陪着我的,不还是只有这一地寒寂的月光吗?

我闭上眼。朔风拂面,鬓发在脸上拍打的肆意,好像我独自站在旷野之间。四面野草疯长,向着无尽的空间蔓延,正如我此时的孤独与恐惧,张牙舞爪、将我整个吞没。

耳畔朔风奔走呼号,这像极了那个山里的夜晚,初闻《广陵散》,也是初次知晓那个战国刺客聂政与它千丝万缕的关系。琴女奏《广陵散》,当第一声妙音流泻而出的时候我便明白了,这必是侠士高人所作,如此妙音即使藏身深山也未减其光华。“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琴音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慷慨昂扬,正如你,聂政,那个义薄云天的君子铁马金戈的一生。作为后人的我听着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的故事,总是不免困惑。既已如此,又为何要深山学琴?凭着他为严仲子看上的勇猛,大可长驱直入韩傀的府邸,为何多此一举,非要以琴师的身份混入府中呢?

现在我明白了。当我有了与你相似的、避无可避的结局时,我便明白了。你早知晓行刺韩傀免不了一死,却到底也不能够脱离凡尘中最朴素的向往。但凡为人,总想在世间留下点东西,作为今生今世的凭据。你吞炭为哑漆身为厉是担心姐姐的安危,但于你自己,却也分毫不剩下了。深山的夜里,你试图用喑哑的喉咙长啸以慰胸怀,却不得。你的目的达到了。无人再认识你。你也彻底孤独一人了。

我想你甚至已经想象到自己被弃尸街头无人认的画面,嘴角一丝自嘲而苦涩的微笑。我也知道你心有不甘,你来到山间抚琴。

作为一个命定的刺客,你硬生生地丰满了你的人生。你留下了《广陵散》。从此,志士高人以你为尊,跨越无尽的时空与你交谈,了解你,安慰你。你不孤独。

而我呢?作为一个机缘巧合发现了你的秘密的后人,我想我也不孤独。

我站起身,拂掉身上的稻草。天光渐明,狱卒很快就会将我押向刑场。我想,在处决之前应当还有些时间,我想奏一曲《广陵散》。

在郊野的田宅之旁,我与风共舞,与松涛相和。阮籍有时会同我一道,山涛总会站在我的身边。七弦琴清音袅袅,风过竹林会有龙吟细细,旷野之上,我们不在人间。

这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并不孤独。

底 色

你一定见过佛像。古刹里规制最高的大雄宝殿上端坐的就是他,低垂的眉目千年不变。但总有一些信徒一旦发达,就要毛躁躁地打扰他,为他塑金身,披袈裟……佛祖微垂颈项,甚是无奈,却也微笑地接受着信徒的供奉,听凭信徒忙上忙下把自己打扮得鲜妍夺目,听凭自己的身躯淹没在金光闪闪的金箔之下。

拉萨,最不缺少的就是佛像。我站在大昭寺外的八廓街里,高原炽烈的阳光穿过大昭寺门前腾起的香烛烟火,投向紧紧相连的店铺中。那里安放着一尊尊或大或小的佛像,不过是些金属合金的现代工艺品,夹在密密麻麻的藏香和念珠之间。各色藏香散发出浓烈的气味,穿过厚重的墙壁与寺庙里酥油灯的甜腻气味狭路相逢,劣质的金属制品浸润其中,带了点诡异的魔幻气质。

佛像的金色外壳仿佛融化在复杂的气味里,局部金身剥落后,露出泥土的颜色。僧人坐在酥油气味氤氲的房间里,仿佛是佛从泥土中幻化出来的肉体:佛的庄严法相,佛的十指莲花,佛身上袈裟一道轻浅的褶皱。佛从泥土中来了,但泥土还是那块泥土。赭色。千百年来,牛群、羊群、人群从上面走过。

佛像便这样经历了人生,有了灵气。因为泥土是一个再优秀不过的记录者,他把故事一个一个地讲给佛祖听。泥土还有什么没见过?草原上的草衰了又兴,藏羚头顶昂立的羊角,磕长头的人一波去又一波来。伏倒在地的朝圣者拥有同泥土一般颜色的脸庞,他们粗布衣裳下有力的膝盖却无骨般不受控制地软下,跪倒伏地,面对渊博的土地,他们无颜直立。他们以身丈量沿途的土地,土地很欣慰,暗暗记下这个故事。记下这个故事的土地上诞生了佛祖的肉身。佛祖从哪里来?佛祖从远方的土地中来。

佛说,总是要经历人生,才有资格浴火成佛。泥土经历了人生,受尽了阳光的镀金,风霜的打磨,终于带着他赭色的身躯走出了人间。从此,他成为佛,高踞宝座。看那些赭色面孔的人以身丈量沿途的土地,不辞千里赴佛之约,又会令人怎样的感动?

朝圣者们从何而来?他们求什么?是想求一个泥土讲的故事吗?

绕着大昭寺磕长头的人很多。我常以为人与佛都是从远方的自然中走出来的,因此并无二致。相同的高原阳光和赭色的土地赋予了他们相同的底色——赭色土地那样的底色。不过有的人志存高远,历劫千万走出人世,镀了金身成了佛;有的人着迷于沿途的风景,伏倒在地的时候听见了土地的呢喃,看见了衰了又兴的高原草木,从此流连人世,盘桓于此。他们被同一条河流哺育,生长在同一片草场,又有什么两样?活佛有凡情,布达拉宫里,仓央嘉措终其一生都在想念那个酒馆里的姑娘;人亦有佛性,大昭寺旁的一角,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挖了一大勺酥油赠给了那个没有家人的小男孩。湖泊、河流、草原、土地,如同文化的颜料,为这里的生灵通通刷上了相同的底色,让佛像人,让人亦是佛。

那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想见证一棵树的兴衰,我想听见河流静静地流淌。我在人间。

我转身离开八廓街,脑袋里想着拉萨城外的土丘。酥油、藏香不散的气味中,土丘还在讲述着遥远的故事。佛从那里来,那才是佛的底色。

猜你喜欢

广陵散大昭寺佛祖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老鼠的心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绝版的竹林之二 嵇康的广陵散
简论嵇康与《广陵散》
什么样的《广陵散》,什么样的嵇康
《广陵散》故事考析
《佛祖巡游记》几类特殊词语的翻译与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