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与再现:《无问西东》中的创伤叙事

2018-11-15张婧磊

电影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西东光耀淑芬

张婧磊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经过七年筹备,五年前就已拍摄完成,于2018年伊始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截取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隐性背景,将不同时代、身份与处境的人们所遭受的家国创伤、战争创伤、爱情创伤与时代创伤通过影视视觉传达出来,讲述了四代清华人的人生故事。这部电影既是对百年历史记忆的回顾与反思,也是对世纪创伤历史的见证与再现。

一、战争创伤中的生死家国之痛

《无问西东》以截取横截面的点到为止的方法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与精神上的创伤,以沈光耀撞机牺牲的壮举完成了战争年代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1938年之后的昆明,因为日军占领北平,清华大学师生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城北的荒地上共同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电影中既再现了炮火中一代大师的传道授业: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远古时代恐龙的演进历史、泰戈尔的文学世界,赋予无尽的人生意义。又再现了残酷的战争年代:日军飞机轰炸后燃烧坍塌的房屋、呻吟伤病的人们、离别的死亡、哭泣的孤儿,还有醒目的誓死不当亡国奴标语等种种场景。

沈光耀作为远离家乡求学的清华学子,一出场就被贴上了富家子的标签。他原本可以有安逸稳定的生活,可以有既定的辉煌前途,还可以有父慈子孝的小家庭。但是,沈光耀在儿子与母亲,个体与民族,平凡与英雄的矛盾冲突中书写了战争创伤中生死家国之痛的一曲悲歌。这种家国之痛一方面表现在沈光耀与母亲选择人生道路的冲突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沈光耀违背誓言当兵后以身报国的选择上。沈光耀的母亲不远千里到昆明,以家训阻止儿子当兵。沈母讲究传承孝道的诚敬之心与经典的深远影响,强调读书学习的生活实践性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功能。当沈母说出“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你一生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这番话时,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对独生子无时无刻不在牵挂与爱意。为人子的沈光耀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痛苦地发誓不去当兵,但是,失去校园的学子,失去生命的战士,失去亲人的孤儿,失去国土的百姓,这一幕幕惨烈的场景刺激着沈光耀。飞虎队队长陈纳德说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话语又如醍醐灌顶,使沈光耀终于在国难之时,毅然选择投笔从戎。

“1943年5月的鄂西会战,中国空军出动了当时在国内空军能动用的几乎所有兵力。联合美国陆军共同击落敌机31架,击毁6架,炸沉炸伤敌舰船23艘。”当影片中打出这样的字幕,当沈光耀驾机毅然撞向敌军舰船,当沈母泪流满面地拿着儿子遗留的画册,当沈光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母亲说出“回家,妈,对不起”时,无不使观众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沈光耀不负家国时代的使命,用正义与无畏刻苦训练立志报效祖国的同时,又用真心与同情拯救了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孤儿。当他一次次在汗水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时,就给危亡中的人民带来了一丝生机;当他化身晃晃不顾危险空投食物时,就给战争中的孩子带来了一线希望。他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使他化为巨大的能量球,不仅将身边的战友,全世界更多的苦难人民团结起来对抗非正义的战争,而且彰显出战争年代个体生命价值。《无问西东》中虽然只是塑造了沈光耀一个个体形象,但既凸显出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彰显战争创伤中的生死家国之痛,战争不仅使个体生命无处安放,也激发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无穷力量。

二、爱情婚姻创伤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感受爱与被爱的美好情感,寻找到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拥有美满的爱情婚姻是每一位女性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归宿。然而,并不是每位女性都会如此幸运;相反,女性甚至会在不能承受之重的爱情婚姻中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

《无问西东》中分别通过刘淑芬与王敏佳两人不同的爱情、婚姻与归宿,凸显了女性对爱情与婚姻创伤的两种不同书写。为老师许伯常出头露面的王敏佳与李想写了一封控诉刘淑芬的信,由此引出刘淑芬这位女性不幸的婚姻生活。电影里充斥着刘淑芬对许伯常的声声控诉:“你脸拉那么长给谁看?”“在外人看来,你是老实疙瘩,是我整天欺负你。”“你对自己的学生、邻居、售票员、所有的外人都和蔼可亲,只要这屋里只有你和我,你就冷着脸。”句句扎心的话语无情地描述了这个婚姻家庭一幕幕可悲可叹的日常生活场景。最有意味的一幕是,夏日的晚上,刘淑芬穿着短裤,坐在床上充满情欲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而许伯常却如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这种对妻子的无视与冷漠是婚姻家庭生活中冷暴力的典型表现,也是对女性身体与心理造成的最大心理创伤。两人的婚姻之所以如此糟糕,在于两人关于爱情的变与不变的思想观念。刘淑芬执着于许伯常对她许下的爱情誓言,许伯常迷惑于刘淑芬的爱情固执。刘淑芬为这段压抑屈辱的爱情婚姻生活最终找到了情感发泄的释放口——王敏佳,成为转嫁自己创伤的对象。即便如此,刘淑芬不堪重压下跳井自杀。临死之前的回眸,闪现出记忆中年轻的自己与爱人一起拉手风琴的情投意合的情景,与婚姻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孤独无助的身心创伤,形成了巨大反差,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震撼。

王敏佳的青春烦恼只是在两个爱她的男孩中如何选择而已。她无法感同身受刘淑芬在婚姻生活中的绝望与无助,所以她写了那封招致毁灭性打击的信。被刘淑芬当作小三揪出后,又进而被发现捏造与伟大领袖合影的谎言,最后再招致狂热群众的批斗殴打而毁了容。在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事件中,李想因为事业重于爱情,将支边看得比爱情更重要而放弃了讲真话的义务。陈鹏因为将爱情放在第一位,时刻关心着王敏佳而将毁容后的王敏佳带回老家养伤。王敏佳遭受了爱情创伤和身体创伤,但因此洞悉了人性。陈鹏的一段情话令人动容:“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王敏佳有了陈鹏的爱情,也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寄托。即使在不可预期的特殊历史年代,无论王敏佳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她都会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无问西东》通过王敏佳与刘淑芬这两个女性创伤形象的对比塑造,完成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不能承受之重的创伤叙事。王敏佳因为爱情,有了坚实可靠的精神家园,最终慢慢走出精神和爱情创伤;而刘淑芬因为爱情的背叛导致婚姻生活了无生趣,失去了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也就失去了一切生的信念。最终在有意或无意的人性恶的彰显中,给他者造成巨大身心创伤,也再次给自己带来心理创伤。刘淑芬不堪良知追问的罪恶感,无法弥补的爱情创伤,以及对自己成为他人创伤帮凶的自责,使她最终跳井终结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三、现代社会创伤中的个体心灵之累

《无问西东》是以讲述现代人张果果的职场竞争与生活纠结开场与结束的。导演李芳芳在北京路演现场表示:“这部电影始于张震对婴儿的问话,也结束于张震对婴儿的寄语祝愿。”可见由张果果这样一个最终寻找到内心真实与充盈的现代人来贯穿整部影片,蕴含着无论曾经背负着多么沉重抑或轻盈的历史,都终将回到当下现在社会的暗喻。

作为公司的经理,张果果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工作中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上司David和Robert在亿家奶粉提案上明争暗斗,Robert的观点是亿家老总没有勇气,不主打安全牌,强调如果亿家这个客户掉了,必须有人为今天的错误买单。David在电影中虽然没出现,但电话里沙哑的声音与强硬的态度丰富了这个缺席的形象。因此,没有话语权的张果果成为两人斗争的牺牲品是必然的结果。而Robert和David的竞争关系又造成二人互相排挤的局面,Robert又找到已经跳槽成为对手的张果果,通过讲出董事会上David假话出卖张果果的真相,想要收集张果果手中David违规做事的证据。张果果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讲出了“因为我跟他们不一样”的铮铮心声。

除了要应对职场中各色人等和处理工作事务外,张果果还要为生活中的琐碎事情而烦忧着。影片一开场就是张果果被四胞胎家人当作救星的场面,张果果面无表情地给了秘书的电话。回到家里,又遭遇母亲因饺子馅里被信任的商贩加了肥肉而抱怨现代人真坏的一幕。一面是Robert讲述了自己救助一个孩子的故事,一面是女秘书告诉张果果,他们曾给了四胞胎家人很大希望的温情暗示。电影中冷峻的色调与现代的节奏奠定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提防、冷漠、紧张、疏远的尴尬关系。可是,现代社会也并非完全冷漠拜金,张果果一家人年年清明节给舍己救人而牺牲的李想扫墓,正是对人性真善美的世代承继,也是对道德滑坡的现代社会的最后拯救。张果果面对世俗的功利斗争,选择了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真心。影片最后,张果果与四胞胎姑姑见面,为四胞胎以后的生活保障做好了打算,又把自己的名片直接给了四胞胎姑姑。

张果果在职场与社会生活中呈现出的焦虑、茫然、无助、漠视与纠结的症状,反映了在物欲横流与精神失落的当下社会中人们所遭受的心理创伤。电影中对张果果这个创伤人物的塑造,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焦灼心理的刻画,对各种冷漠疑虑的人际关系的涉及,不仅勾勒出一幅特定的当下社会创伤图景,也正是对现代社会生活中时时遭受心灵之累的个体创伤的书写。真心助人的张果果还是选择了信任与感恩,选择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他的选择不仅让自己冷漠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脸,也让自己与世界握手言和,更是对现代个体心灵之累的抚慰。

约翰·安克认为:“创伤叙事中诗意的、文学性的隐喻不仅可以表达难以形容的和难以表征的创伤,而且可以用来描述创伤记忆、创伤经历和治愈过程。”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创伤,应对与治疗的核心观念是:在一个创伤世界里,面对创伤,听从内心的召唤,保持真我,实现人生的价值。《无问西东》中应对创伤的复原与疗救就是:将家国责任与无畏精神承担与传递下去。在面对战争创伤带来的家国之痛时,尽个体之所能承担起家国责任,将感时忧国的无畏精神传递下去;在面对爱情婚姻创伤带来的精神失落时,摒弃人性中的恶而彰显人性中的真与善,寻找到心灵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在面对社会时代创伤带来的个体心灵之累时,将隐藏在心底深处的真心、信任与善良迸射出来,始终怀抱向善的人生信念。无论受创者是国家民族,还是社会个体,在创伤性事件中调节与实现自我,找到应对创伤的有效途径,达到记忆或遗忘的创伤复原,是创伤叙事的意义所在。

《无问西东》中四个不同时代的个体创伤故事有着潜在的承续关系。张果果父母的战友,就是为救战友而牺牲的李想,和陈鹏是好友。在日本侵华期间,还是孩子的陈鹏因为有飞行员沈光耀的空中投食而得以存活。而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和教授吴岭澜有过几面之缘。“创伤事件的主要影响,不只在自我的心理层面上,也在联结个人与社群的依附与意义系统上。”从这个层面上看,《无问西东》既有对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张果果等个体极细腻的创伤体悟书写,“献给每个珍贵的你”即是对每个个体生命的最高尊重。也有由此升华出的对祖国、民族、社会等宏大命题的深深思索。着眼于个体生命的创伤体悟,以细腻的镜头捕捉战争创伤、爱情创伤与社会创伤的种种症候,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创伤叙事,正是《无问西东》具有独特丰富意蕴的意义与内涵所在。

注释:

① 《〈无问西东〉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全解读》,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18017981_759685,2018年1月21日。

② 孔瑞:《论洛丽·摩尔〈楼梯口的门〉中的创伤叙事》,《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第1期,第44页。

③ 〔美〕朱迪思·赫尔曼:《创伤与复原》,施宏达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47页。

猜你喜欢

西东光耀淑芬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光耀千年的艺术国宝
我要读一年级了
下课时间
无问西东 只因一个热爱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欢乐春节让陕西文化光耀海外
光为光耀中国为梦启航 中国梦系列产品全新推广
光耀扶轮
A Contraction-expansion Helical Mixer in the Laminar Reg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