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材图片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

2018-11-14杨锦

考试周刊 2018年97期
关键词:教材插图核心素养策略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教材插图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图置境”“以图串文”“以图解惑”“以图激情”“以图拓能”等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材插图;策略

“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来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公民自觉”“社会实践”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本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材图片资源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课程资源,包括各类地图、人物肖像图、解说示意图、山川河流景观图、历史场景图、出土文物图、风景照片、图表、漫画等,它们承载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充实和活跃了教材内容,与课本文字形成密切配合的“图文系统”,对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感知、增强历史意识、提升综合思维、唤醒公民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述如何适时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 以图置境,培养空间感知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适应性和几何精确性的统一。地图的判读是培育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打开地理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地图,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准确判断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地理人文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全方位地加强对区域的认知,树立人地和谐观,从而培养空间感知素养。

如教学《丝路明珠》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图5-6中国行政区划图、图5-18中国的气候类型、图5-13中国的地形,让学生据图描述新疆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学生通过图例注记判读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具有“三山夹两盆”的特点;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三张图找出新疆的气候特点与地理位置、地形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图片的比较分析综合,发现正是因为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以盆地为主,四周有高山环绕,导致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所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明确了三者的关系之后,我展示了图6-58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说说新疆的生产特色。学生结合图文了解到新疆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有一些零星的绿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绿洲农业,种植小麦等庄稼,栽培葡萄、哈密瓜等果木,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多种农产品大量外销。于是,我立刻追问道“水是生命之源,沙漠连绵、气候极其干旱的绿洲农业是如何进行浇灌的?”并出示了当地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灌溉设施——坎儿井示意图(图6-62坎儿井坡面)。学生利用示意图对当地地形地势、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得出坎儿井是利用了天山到绿洲由高到低的地势,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这样既免去了运水之劳,又减少了水的蒸发,可以讓有限的水灌溉更多的土地。这样,学生借助精准的地图视觉语言,了解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并且深刻地领悟到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人类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这一道理。

二、 以图串文,增强历史意识

“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索像于图”,是古今学者治学读史的方法。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部分都是教材中关键内容的再现,与教材文字相互照应、相互补充,使历史事件更为丰满完整。但是由于图片本身静态性的特点,展示的只是某个事物最典型的瞬间或者最终的结果,而不能反映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插图为载体,精选一幅典型的图片创设情境,通过设问的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将教材插图进行整合重组,挖掘其内在联系,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在图片的递进中将课堂有条不紊地步步推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加强对历史理解和认同,做出正确的历史评判,从而增强历史意识。

如教学《五四运动》一课时,我展示了图2-47学生的游行队伍,引导学生看这幅图的题目和内容(包括地点、人物身份、神情、口号等),然后让学生思考:1. 图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 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口号是什么?3. 从中可以发现引发这一事件的原因的什么?4. 所以说,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事件?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这幅图片为载体,以层层递进的设问为线索,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了解了五四运动的背景、中心、主力军、口号、斗争方式、性质等,切身感受了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地领悟到“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又如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我将教材中四幅图片进行整合,依次展示了图6-23波士顿倾茶事件、图6-25签署《独立宣言》、图6-24华盛顿率军渡河、图6-26华盛顿,让学生找一找这四幅图片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发现,这四幅图片是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图6-23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图6-25签署《独立宣言》标志了美国的诞生,它和图6-24华盛顿率军渡河既是战争的重要经过,也是战争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图6-26华盛顿是美国确立共和政体后的第一任总统,是战争取得的重要成果。接着,我又质疑道:为什么北美和英国,一弱一强,实力悬殊,结果却是强者败给了弱者呢?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和分析图片后得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战争的正义性是北美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此外,华盛顿的正确领导和美国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斗争也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样,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整理归纳,了解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了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体会到杰出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促进和推动作用,更悟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道理。

三、 以图解惑,提升综合思维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相比文字更形象鲜明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可将插图作为解读重难点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片的内涵价值,使学生在图片的读图、析图的过程中将知识关联整合、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

如《隋的兴亡》一课在学习隋朝大运河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六个数字,即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四段运河、五大水系、六年时间,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固然能记住这些知识点,但是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很难凭空想象为什么要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为什么大运河需要分成四段。于是,我出示了七下的中国的地形图(图5-13),让学生思考:1. 中国主要的大江大河的流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2. 我国古代运输大宗货物主要靠哪种方式?这对我国南北之间的货物往来有何影响?3. 因此,该如何加强南北交通?学生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知道了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自西向东流向海洋,东西水运发达。而南北则还以陆路交通为主,这严重阻碍了南北之间的货物往来。学生在地形图中找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接着,我出示了图4-18隋大运河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并圈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段运河(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沟通的五大水系(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学生从图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大运河里程之长,工程之大,势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就为后面隋的灭亡做好了铺垫。这样,学生通过图片将史地知识、前后知识通融、联系、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综合思维。

四、 以图激情,唤醒公民自觉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因此,不能只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充分发挥其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及其插图中的思想教育素材,让学生在辉煌中增强自信,在屈辱中激发斗志,从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唤醒公民自觉。

如讲述《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日军在南京活埋平民》《日军砍杀中国青年》和《杀人比赛报道》三张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段惨绝人寰、悲惨屈辱的历史。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出示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复原图和图8-6圆明园大水法遗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辉煌”与“衰败”的鲜明对比。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深深地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心底涌起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此外,在七年级“生活的时空”板块教学中展示祖国壮丽山河、宏伟建筑的教材插图,如图5-14中国的四大高原、图5-25黄河流域、图5-27长江流域、图6-91布达拉宫等,八年级“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板块教学中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材插图,如图1-15商朝的甲骨文、图1-21孔子、图4-32金刚经、图4-61元代火铳等,九年级“发展的选择”板块教学中展示20世纪以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教材插图,如图3-28欢庆抗战胜利、图4-19开过大典、图6-50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勤奋读书的远大志向。

五、 以图拓能,参与社会实践

历史与社会课程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充分地体验、感悟社会生活问题。教师可以教学目标为导航,以插图作为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载体和平台,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七年级生活的时空板块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后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开展“来自家乡的报告”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以教材插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为指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野外实地考察或者走访当地的村民等,亲身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状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在八年级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板块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参观诸暨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西施殿等人文景观,绘制诸暨的人文地图,开展“图话家乡历史”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身边的历史,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考证、求证的能力。课后,学生纷纷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了《关于浦阳江水质的调查》《西施文化》《诸暨乡土》等研究报告和《红色诸暨》《乡土情》《西施印象》等绘画作品。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教材插图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使课堂教学最终回归生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學习兴趣和爱乡情怀,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插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适时开发与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图文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4):13.

[2]陈艳.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探究——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育参考,2017(2).

作者简介:杨锦,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中。

猜你喜欢

教材插图核心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的有效性
小议如何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