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建筑设计研究
——以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

2018-11-14邱鲤凡

福建建筑 2018年10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设计

邱鲤凡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从事在地建筑尝试的建筑师,似乎并不认为它是一个设计概念,更倾向于为其提供了一种更真实的“视野”,去寻找“当下”的现实因素。以此来展开建筑设计,是建筑能真正扎根于“此地”;因而,“在地”更像是建筑师心中的坚守。王兴田将在地建筑的适应性充分扩展为“时间”“自然”“人文”“生态”和“建构”5个维度[1];而华黎建筑师认为,在设计中它是设计态度,是设计条件和设计方法。

图1 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总平面图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宁德市漳湾镇又加塘村,征地面积7.74hm2,规划总建筑面积75 640m2,建设内容包括老年公寓(分为自理、介助、介护3种类型老年公寓)、儿童护理中心、接待中心、行政办公与老年医院及康复中心、食堂及活动中心、护工宿舍等,如图1所示。

基地处在蕉城市区滨海新区中心位置,依山伴海,东面与三都澳隔海相望,南面与拟建的大学城、奥德学校仅一路之隔,拟建的海滨大道从东面经过,未来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环境优雅,拥有良好的景观环境。基地现状属于山地,局部存在较大陡坎,高差较大,地形坡度较陡。基地南部现状地势较低,植物茂盛。

2 在地设计的探索

2.1 场地竖向设计

项目基地为典型的山坡地,含3个小山包及其围合的南面小山坳,场地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坡度较大,大部分坡度在20%以上,基地内最大高差达到46m,如图2所示。总体规划结合地形设计3个台地与缓坡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在充分满足老人户外无障碍活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地形的破坏。

图2 原始地形图

基地东侧宁德湾防洪堤面标高约5.0m,规划中的滨海大道绝对标高约10.0m,因此将主入口广场的基本标高设计为10.0m,形成第一个台地,与周边规划路平顺衔接。在第一个台地上布置接待、行政、康复医院等,对外交流较为频繁的功能建筑。主体道路采用不大于8%的坡度,蜿蜒行使到第2个台地,标高约27.0m~35.0m,作为中部主要景观花园和活动场地。从中部花园缓坡过渡到第3个台地,标高约39.0m,布置老年人公寓及与之关系密切的食堂和活动中心。各个楼栋入口平台,既与地形良好衔接,也满足借助老人轮椅行驶要求。中部花园坡度较平缓,经适当修整,将作为福利院内的老人休闲公园。南部保留树林、花园结合地形进行细微处理,布置适宜老人活动的球场,改造成运动型休闲公园,如图3所示。

图3 三级台地处理

项目所在基地的小渔村后山,数百年来是村民重要的资源和记忆。通过对场地南部树林的整体保留,延续后山记忆。通过新景观的营造,为村民提供新的游憩和就业资源。场地处理不仅要满足项目自身的建设需求,更应关注其处于“当地”的状态和未来的可能性,如此才能营造自然和富有生命力的新场地。

2.2 风、光、水的回应

过去数千年,人类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中国发展出来的风水学说,抛开迷信内容,更多体现了中国人对风、光、水和土等自然元素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2.2.1风向主导

宁德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每年平均受3.5个台风影响。该项目主要建筑采用南偏东8°朝向,对主导风向进行回应,同时又能最大可能减轻冬季风的不利影响。另外,考虑到项目所处海边地区的风振系数较大,在细节设计中尽量控制玻璃尺寸,在风雨连廊的两侧增加玻璃幕以阻挡冬季寒风,如图4所示,对屋面瓦也采用了钢丝捆绑加固等加强措施。在充分享受海风便利的同时,也应更充分地评估其不利的影响。

图4 连廊挡风玻璃幕

2.2.2东面晨曦

所有的居室均为南面朝向,保证充足的光照。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首先照射到老人公寓,然后下移,依次到达中部花园和入口广场。场地西高东低,层层退让,为各台地上的建筑提供东眺海景的开阔视野,如图5所示。晨曦在这里将成为生活的要素之一,伴随渔民出海,也伴随老人们享受紫气东来的祥和。

图5 层进视野

2.2.3汇水成湖

宁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350mm,余量充沛,夏季受台风影响,还有暴雨灾害的隐患。利用场地特征,引导和回收雨水,有利于避灾、节能和改善小环境。该项目的景观便是以水为中心。

水作为景观中心,在流动和行进间串联各局部、各组团空间,起到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成为空间和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仁者乐山”,中心湖面能为老年人在游憩中提供一份别样的宁静。

顺应地势,将雨水从各高处引导汇入中心湖,再将其引向景观广场,然后流经中部大台阶时形成叠水景观,最后终于入口广场。通过水自然的流向,隐喻生命的规律,如图6所示。

图6 水景系统

2.3 地方性的吸收

“地方性”往往被描述成“粗糙的”“原始的”和“纯粹的乡土”,这是个极大的误解,因为建筑传统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形态或明确的清晰概念,而是随人类发展而呈现为动态的文化内涵。对建筑传统的继承,早在20世纪80年代弗兰姆普敦就提出,应“强调对建构要素的实现和使用,而不鼓励将环境简化为一系列无规则的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景象系列”[2]。尽管如此,对“地方性”的吸收在设计实践中依然是个难题,往往容易流于地方形式的模仿。“在地”设计强调过程中对场地和场所的发掘和回应,自然生成建筑形式。尽管如此,无论通过何种阐述,无论始于什么,最后都终于形式[3]。

2.3.1高低错落、依山就势的群体组合

建筑群体结合地形设计,局部采用“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设计方法,依山就势,既减少对基地风貌的破坏,又形成高低错落,富有韵味的城市空间形态。建筑朝向布局与周边村庄统一,吸收村落建筑数百年来顺应地势、水文和风土的智慧,如图7所示。

图7 风貌与肌理

2.3.2简洁、朴素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风格

建筑造型简洁、朴素、庄重又略带活泼,通过对宁德地区传统民居语言的借鉴运用。当地建筑以石材为基,土木为墙,青瓦木构屋顶,而山墙面木结构的裸露,衬托了整个屋架的轻巧。由于福利中心朝向东面主入口的建筑以山墙面为主,设计中尤其注重造型处理。通过退台和高度错落,反映地形特征,创造更大的景观视野。采用钢构件描边,强化坡屋顶特色;山墙和屋顶之间利用格栅和玻璃的过渡,衬出屋面的轻盈。而对当地传统造型的再创造利用,也能使居住老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熟悉感、归属感,如图8所示。

图8 形式再创造

2.3.3来源于土地的色彩搭配

色彩在地方建筑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来源于地方性的材料,由此延伸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对当地建筑形式中色彩的借鉴,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建筑对环境的融合。

又加塘村的传统民居以土黄色和深灰色搭配,具有典型的乡土建筑特征。土黄色来自于就地取材的夯土墙,而深灰色是青瓦和陈旧木构屋架的主调。新建筑延续了土黄色的主调的搭配,与福利中心营造的温暖舒心的氛围相匹配。同时,加入白墙元素作为调配,旨在增加平静温和的园林氛围,如图9所示。

图9 植根于土地的色彩搭配

2.4 适宜性空间

2.4.1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

基地主入口广场是一段18m高的水幕,彰显大气入口的同时,无论是由城市空间驱车的蜿蜒行驶,还是由水幕掩映中的折线台阶拾阶而上,到达内部广场(花园)产生豁然开朗的类似“桃花源记”般的空间感受。

内部花园空间结合地形,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对景的设计方法,园路曲折变幻,步移景异,营造多方位、多角度的视野场景与空间感受。

2.4.2富有针对性的多重交往空间

遵从老年人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半径和频率以及活动范围的需求,来组成不同活动层次的空间分布。南部结合树林布置自理老人门球、气排球活动场地,中部为散步及休闲活动花园。

在满足不同老人需求的同时,提供多层次与多样化的内外部积极空间,形成中心群体活动空间——内部庭院空间——主入口过渡及交流空间——内廊扩大交流空间,多重的交往空间,满足老人个体活动、成组活动、群体活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图10所示。

图10 交往空间组织

考虑到老年人无障碍和无雨通行,设计连廊将所有老年建筑串联,既方便老人前往各活动区域,也为食堂送餐的后勤服务创造便利。

3 结语

待建筑可如同待大树,让它充分吸取当地养分,才能深扎根于此,“在地”的设计策略能为此提供视野和方法。而以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这样的项目,切入在地建筑设计尝试,具备了更多天然的优势。因其场地和使用人群的特殊性,更能细致研究此境中的此时、此景、此人的特征,这是让新建筑融入环境,获得高度认同感的重要探索。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