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

■/

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强调精准扶贫理念,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将精准扶贫的理念应用于高校资助工作,即“精准资助”,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既延续和借鉴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理念和有益方法,也是新时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的内涵和价值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理念在资助工作的衍生,精准化理念主要应用于管理学领域,精指精简,容易操作,准指准确,可量化,强调操作过程的精且准。脱贫攻坚背景下的精准资助,是指在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差别化的资助方式,逐步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具体需求之前的契合度,以实现资助效能的最优化。这一概念中,强调了资助对象,资助对象需求,资助方式,资助效能四方面的精准。

精准资助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是国家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保障。精准资助强调精准识别每一个贫困生,确保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错失学习机会,以学生不同阶段发展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一)资助对象的识别不精准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有效的可操作机制,贫困生中“搭便车”的现象比较明显。以国家助学金为例,助学金的无偿性驱使部分有投机心理的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而争着做“贫困生”。当资助名额出现紧缺时,为缓解矛盾,部分班级采取轮流享受助学金的现象,这也助长了“假贫困生”的“搭便车”心理。

(二)资助项目管理不完善

目前高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资助体系,旨在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国家奖学金旨在奖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特别优秀学生,但不少高校存在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国家助学贷款旨在为贫困学生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但不少学生毕业后存在不按时还款,恶意欠费的不诚信现象。

(三)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扶持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普遍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扶持的问题,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资助不是一项资助金额发放到位就结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对受助学生的后续精神教育和引导,如加强对特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对部分心理脆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

(四)资助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在贫困证明的开具上,地方职能部门对贫困生资助工作重视度不够,开具贫困证明时,往往随意性较强,态度不够严谨,特别是在农村和人情关系密切的地区。在班级评议中,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也缺乏有效监管,班级评议小组会倾向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部门同学还存在拉票现象。在院系的审核阶段,公示和投诉机制往往流于形式,投诉渠道不够畅同年哥,公示结果只有极少学生关注,学生有异议也几乎不会投诉。

三、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

(一)精准识别贫困生是前提,完善资助育人制度

贫困生识别是资助工作的起点,也是资助过程最难有效把握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成效。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准则,也要建立发展性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

(1)制定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准则。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并细化各项认定准则。既要考虑学生所在家庭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要结合学生个体的经济状况;既要考虑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也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基本消费水平;既要查看贫困生的自述申请材料,也要结合班级测评小组的民主测评、辅之以班主任、辅导员的实地走访和个人访谈。

(2)建立发展性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一是高校的贫困生数据库应与各地民政部门的精准扶贫数据库无缝对接起来,实现异地的贫困生数据资源共享,如全国各地的建档立卡户系统、低保信息系统、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信息系统等。二是要做好高校贫困生数据库的持续更新,可以在每学期初统一审核调整,针对学生的因突发事件致贫、高消费状况、休学退学等状况及时作出调整。

(二)精准帮扶贫困生是关键,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1、多方联动,完善无偿资助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资助模式

目前的高校资助模式主要是无偿性的奖、贷、补、助、免,依赖政府拨款和学校投入,社会参与度低。鉴于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公益力量参与高校资助工作,实施资助工作的多方联动。另一方要增加资助金额的有偿性,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组织公益性活动,动员贫困生积极参与,鼓励其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有偿的资助。动员企业与高校签订订单式贫困生培养协议,既为贫困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也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责任意识。

2、因人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运用到精准资助工作中,要提高育人效果,就必须精准把握贫困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具体安排资助的项目,要打破“平均主义式”资助,做到因人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有层次地提供针对性的帮扶。对于特困生和因突发状况致贫的学生,以提供无偿性的经济资助为主,满足其经济需求;对于受“等靠要”资助理念影响,陷入发展性不平衡的贫困生,可以依托校园文化,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锻炼发展平台,以丰富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就业困难的贫困生,要做好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做好毕业生资助项目的引导工作。

3、注重精神层面帮扶,完善助学育人模式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既要做好物质帮扶,更要做好精神帮扶,做到扶贫更扶志,促进贫困生综合能力发展。一是自立自强教育。注重优化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为学生提供锻炼自身才能的平台。扩展校外的勤工助学基地,争取在校外企业中创设与学生专业契合度高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报酬,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二是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应贯穿于资助的全过程,资助评选前可通过召开诚信主题班会,贷款政策咨询会等方式进行诚信教育宣传。资助过程中,可以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赛,音频比赛,视频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以自身感受阐述对诚信的理解。挖掘校内外的诚信典型,现身说法进距离与受助学生交流。

4、扩大高校资助资金使用的自主权

目前高校的资助资金管理过于集中,对于资助资金的用途、使用方式和标准过于统一化,大大降低了资助资金使用的有效率。鉴于此,政府应逐渐下放高校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将资金具体分配和使用的权利下放给最了解贫困生的高校。高校在确保全额资助资金用于贫困生资助的前提下,应建立灵活的贫困生随机救助机制,用于帮助因突发状况陷入贫困的学生度过暂时性困难。高校可以根据每学年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贫困状况,做资助资金的跨年度调整,确保每一笔金额用在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三)精准管理是保证,完善精准资助监督投诉机制

资助监督投诉机制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资助过程的问题和具体开展情况。学校应该建立以学校监督投诉为主体,院系,班级为辅的三级投诉机制,畅通学生的投诉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向资助负责部门提出质疑。接到投诉后,学校应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尽快反馈调查结果,如投诉属实,应及时进行更正,并进行再次公示。

同时,高校应健全贫困生的事后监管机制,资助部门每学年应抽取部分贫困生进行实地走访,一方面是对贫困生进行慰问,另一方面也可实地确认学生的实际经济状况,减少贫困生的弄虚作假现象。班主任、辅导员应定期与受助贫困生、班级其他同学谈话谈心,了解受助贫困生的实时经济状况、大宗消费情况、他们对资助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完善资助后的调查机制。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