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北方农村文化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8-11-14盖建军齐齐哈尔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盖建军/齐齐哈尔大学

我国北方从古至今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是主要的文化形式,农业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北方地区的文化属性,且我国北方民族文化十分多元,这对于东北农村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北方地区在古代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包括蒙古族,鲜卑族、女真族等等,这些民族主要依靠狩猎为生,草原文化的诞生对于东北农村文化包容性的形成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还有东北东部地区的渔猎文化,主要是受鄂温克、哈萨克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渔猎文化是东北文化形成的雏形和基础。分析和研究东北农村文化特点,有助于针对农村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基于农村文化,构建东北地区农业文化产业群,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形成背景与传统文化沿袭

东北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因为最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一代就已经开始有了人类的足迹,经专业考古人士鉴定,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一代,且文化属性与山顶洞人和北京猿人文化很接近。周朝,东北地区很多原始部族进行迁徙和融合,逐渐形成多个分支,且不同的分支保留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造成后期北方农村方言多种多样的重要原因。

东北文明经历了多种文化形态,例如吉林前郭王府遗址、庙后山文化、鸽子洞文化,青头山人、榆树人、哈尔滨人等古人类文化,沈阳新乐下层文化和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昂昂溪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长春氏族部落、西辽河红山文化,东北文化等,这些文化形态互相交融与影响,薪火相传,这也是形成东北农村文化的起源,对后期的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影响。东北地区按照传统文化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农耕文化,二是草原游牧文化,三是渔猎文化和朝鲜族丘陵稻业文化。

首先,汉满农耕文化。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形是平原地区,尤其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作业区,黑吉辽东北三省主要就是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从古至今形成的农耕文化对于农村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古代汉族和满族是聚居在东北人数最多的民族,农耕文明从那时开始形成。

其次,蒙古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大民族,主要活动于东北西部地区一代,包括内蒙古和黑吉辽等部分区域,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蒙古族以狩猎和放牧为生,他们多食用牛羊肉,食用奶制品较多,男子魁梧彪悍,族人皮肤粗糙,由于游牧生活习惯,他们定期迁徙和更换生活地区,以蒙古包为主要居住形式。

另外,北方渔猎文化和朝鲜族丘陵稻业文化。北方渔猎文化是指位于农耕文明区域与草原文化区域之间的地方,在嫩江和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北到东南,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在中俄边界,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部分地区,这里的民族主要以渔猎为主,使用鱼类较多,民族文化明显。朝鲜族丘陵水稻种植文化区主要是在吉林一带,以其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二、北方地区农村文化特点

(一)受农业文明影响对土地情感较深

由于受汉满农耕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于土地的情感比较深厚,还有一方面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主要是平原,老百姓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耕种田地,传统农业耕种模式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80年代,后期逐渐实现机械化和农场化种植。目前,在很多农村依然是实行个体农户制,每户家庭有固定面积的田地,全家收入都依靠种植农作物,因此,他们依赖土地,热爱土地,对于土地的情感是城市居民难以想象的一种情感。体现在文化中就是一种农业文化的影响,农村文化更为朴素、厚重,农村人给人的感觉也是朴实热情好客。

(二)受草原文化影响较为明显

东北地区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人数最多的要数蒙古族,他们的活动范围和区域也是最广的,东北地区农村受蒙古草原文化影响较大。蒙古族自古就是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马、狩猎,主要依靠养殖马、羊、奶牛等为生,饮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因为常年狩猎奔波,他们需要热量较高的食物。草原文化豪放、粗狂,这对于东北农村的人们影响十分显著,现在很多农村零散居住着很多蒙古族人,汉族人也受其影响,性格刚毅豪爽,说话算话,为人热情奔放,善于待客。

(三)农村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东北地区农村由于受几种形态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村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呈现出一种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多元化民族文化的气息,不单单是某一种文化为主导,因此,东北农村中很多风俗习惯是多个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例如过年贴春联、贴福字,这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联的主要寓意多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例如吉林部分地区农村过年做打糕,这其实是朝鲜族的一种饮食习惯;如没到节日亲朋相聚在一起都要喝点酒,这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比较突出,祝酒文化和敬酒文化目前依然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具有文化属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在东北地区农村文化形态中,有很多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可以反映出农村文化的特点,东北地区民族众多,因此,物质文化遗产也较多,如蒙古族服饰、蒙古包建筑、哈萨克族鱼皮衣、鄂伦春族树皮画,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鄂伦春族萨满舞,可以体现一种萨满文化,这在东北农村影响较大,很多汉民也利用萨满文化祈求平安。如双城皮影戏、东北二人转、蒙古族赛马技艺、宁安秧歌等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

三、北方地区农村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规定

我国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后经过多次修订,逐步完善。2011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证明我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项工作从此有了依据和保障。但这两部法律中缺少关于农村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和条款,法律不够细化。目前,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依据的是《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内容不够具体,因此,在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导致很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农民生活方式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农民,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文化活动具有选择性,东北地区冬天时间较长,很多传统文化娱乐形式开展较少,比如二人转,夏天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表演,冬天很难在户外表演。且网络逐渐普及到农村,农民开始借助于网络终端观看节目和电影,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娱乐项目需求较少,限制了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其次,原来农村还有赶集一说,每到周末,在村镇固定地段摆开市场,大家争相抢购各类日用品和服装之类的产品,这也是农业商品经济的一种雏形,从古至今都有,但由于网络进入农村,很多年轻人开始借助于网络购物,交通日益便利,家庭条件较好的自己购买私家车,购物直接开车去县市,这对于传统的集市是一种不小的冲击。

(三)传统小农意识影响着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村是一个农民生活和创造价值的地方,也为农民创造了很多的精神财富,农村中也有很多文化艺术形式,经过时间的长久积淀,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形态。而且农村的很多艺术形式由人们逐渐迁移到城市中,在城市中生根发芽,逐渐开花结果,注入很多新的元素,进而使传统文化形式更为新鲜和时尚。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农民由于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小农意识,导致很多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遗失和失去其价值。例如很多农业艺术品其实可以有更高的价值,但由于农民看到收益就觉得可以了,反正没有什么成本,这样就降低了文化产品自身的价值。例如一些农民画作、剪纸作品等等,有的手工十分繁琐,有的可以称之为文化遗产,但由于农民的小农意识,导致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也是影响文化产业构建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知识结构限制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十分重要乡村教育工作,但是农村的知识结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难以适应世界知识的更新,难以与时代发展步伐相匹配。农村知识结构与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很多年轻一代的农民可以上网进行基本操作,但是他们对于精密软件的操作就知之甚少,对于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更是一无所知,这也是限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文化水平较低也影响农村文化的传播,相关地区的宣传工作依赖高素质的人才,要掌握网络资源利用技能,还要会制作网站,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想要进驻农村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基于农村文化发展地方区域经济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立法部门要结合农村文化的发展,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适当增加农村文化发展的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和条款。其次,有关部门要做好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促进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行,保证其时效性,进而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障和依据。未来农村文化的发展要以完善的法律为基础,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为保障,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障机制,进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村文化的价值。

(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北方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还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团体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而保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拥有优质的社会环境。我国在1998年出台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农村各级文化部门要增强产业意识,积极挖掘农村文化产业途径,利用农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产业化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结合农村特色文化发展相关产业

各地要善于借助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展相关文化产业,例如吉林地区就可以充分借鉴朝鲜民族的文化,构建朝鲜、韩式餐饮产业群落,开发相关食品,可以开发半成品,促进食品企业的发展。例如东北二人转,各地文化艺术部门要加强对二人转的管理和艺术挖掘,建立文艺演艺中心,目前已经有一些餐饮和二人转相结合的经营形式,新颖且效益可观。又如蒙古地区借助于草原文化,积极开展农村蒙古包旅游项目,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餐饮、旅游服务一条龙,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等等。

五、结语

总之,我国北方文化的特点较为鲜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沿袭和变革,现代我们要充分挖掘农村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中的价值,借助于农村文化开展文化产业,进而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东北地区高校越野滑雪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