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孝道观研究

2018-11-14秦小丹

长江丛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孝经孝敬父母养父母

秦小丹

一、孔子《论语》中的孝道观

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之为“孔圣人”,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合,形成了《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基础。即孝道是“仁”的基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解释了什么是孝?孝就是不违背父母、不违背礼节,父母在世时,依照礼节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依照规定的理解祭祀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些言语更加深入的解释对父母的孝,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养活父母,照顾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对父母更加要心存敬意,侍奉父母时和颜悦色。也就是说心存敬意,愉悦和婉的对待父母。孔子认为孝悌之道才是“仁政”的根本。人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做到孝悌之后,才可以称作人。成为人后才能够实施“仁政”。

二、孟子的孝道观

孟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以孝治国,提倡孝,是为了实现其“仁政”的治国思想。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赵岐这样解释过:曲意奉承,陷害别人;家里已经很贫穷了,但是作为儿子却不去做官赚钱赡养父母;不娶亲生子,后继无人,这是三种不孝。当然最不孝的就是没有留下子嗣。“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在孟子的观点里,仁的主要内容就是侍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智就是说我们要明白仁和义的内容并且能够坚持做下去;礼主要讲的是我要对仁和智这两件事情的行为加以规范;乐就是从人和智中获得快乐;快乐一旦发生就没办法停止下来,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孟子对古代圣贤尧也很推崇,尧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哪怕父亲和后母多次想要杀害尧,但是尧却没有不管父母,反而对父亲和后母更加的尊敬孝顺,后母看到后感觉到羞愧,最后也没有在害尧。大家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尧纷纷称赞,高辛知道后把王位传给了尧。尧的这种行为被称之为大孝,臣民看到君王的孝行也会纷纷效法,那天下也就不需要颁布什么“仁政”了,也会太平。所以孟子“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心中怀有仁义,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长顺从尊敬,对君主忠心。那国家怎么会不兴旺呢?

三、《孝经》中孝道观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总计一千八百余字,在儒家经典中字数是最少的,在所有传世的经史子集各部中,字数大约也是最少的。《孝经》字数虽少,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确实很高的,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影响也是很深刻而广泛的。

《孝经》对孝道伦理的阐述并不是对先秦儒家孝思想的重复,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孝道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论述孝亲与忠君的关系,其内容较之孔子、孟子、曾子、荀子的有关理论更加丰富,通过《孝经》人们对孝道的功能和意义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孝经》中的“孝道”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五点:

(一)珍重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天地之性(生),人为贵。”身体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是没有权利去伤害或损害我们自己的身体,保重自己的身体,这是我们的义务,这也是我们对父母孝顺的第一件事情,更是孝的基本。保全好父母给以的身体,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就是孝。健全的身体是敬养父母的前提、承载事业的物质基础。曾子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什么叫“全”呢?“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使身体受到了伤害,就叫做“全”。全身行孝也不单是一个人个人的事,一个人上有父母,列祖列宗,下有子孙后代,是一个链条,关系着整个家族,所以你不可以随便伤害它。有一句俗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二)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即是怀着“诚敬”之心“奉养”父母。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孝的最起码的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尊敬之心,又在何处作区分呢?”是的,不敬不畏就是不孝。

那么,怎么算敬养,怎么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包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包括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三)“承志”、“立身”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古人主张对父母正确合理的意愿与事业,应该支持和继承,这是很重要的孝行。《伪孔传》云:“继先祖之志为孝。”《礼记•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这里的“志”和“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人的遗愿、事功和经验。

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儒家的人生观主张人生在世要积极入世,对社会作出贡献。《孝经》强调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荣亲,即“大孝尊亲”。做子女的,必须有积极的优秀的嘉言善行,有积极的出色的成就,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得享尊名,殊荣加身。民间所谓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也正是这个道理。

(四)“无违”、“谏诤”

古人主张子女要孝顺父母,就是要尽心尽力奉养父母,内心始终保存着真诚的爱心和敬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无违”,不是指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而一味顺从,而是指没有违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于本心,出于至诚。儒家是不讲“愚孝”,也是不讲“愚忠”的。孔子认为对父亲的不义行为必须要进行劝止,这样才能使他不作违礼的不义的事情;如果儿子盲目服从父亲,就是不孝之子。孔子还提出了“事父母几谏”,意思是说做子女的当然要孝顺父母,但是父母的话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当出现错误时,怎么办?那就不要盲目服从,要劝止,当然这种劝阻是婉言耐心的说服,谏诤是原则,怎样谏诤是方法;原则要坚持,方法也要讲究。

(五)慎终追远

敬养父母与谏诤都是“事生”的内容,孝的完成还有“事死”的内容,曾子将其归结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作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仪礼。孔子认为“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大事之一,认为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终”是要求谨慎地态度对待父母的安葬;“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为什么要“慎终追远”?因为这是为人之子的一件大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终矣。”通过葬礼和祭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敬意和感恩,这是抒发内心情感,也是祈求祖先护佑,还是尊亲行孝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孝经孝敬父母养父母
《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法律咨询:被收养后,对生父母是否还有赡养义务
“蒙以养正”
什么是给父母最好的爱?
《孝经》: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
解除收养关系能否要求补偿
理雅各《孝经》翻译研究
被人收养,该赡养谁?
3G手机送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