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欢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2018-11-14凤鸣山

莫愁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过度人格

文/凤鸣山

曾经有个来访者做咨询,他是个30岁的优秀青年,但还没谈过恋爱,现在家里正催着他结婚。

这些年,他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折腾了两次创业,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积累下来一些身家和一些经验。目前他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依然随时准备再创业。他说:“我觉得我还没尘埃落定,也没找到人生的意义,我觉得在变得更好之前,还不应该恋爱。”

我很好奇,什么才是他所谓尘埃落定的时刻,什么才是他要找的人生意义?

一方面是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思维的局限,很多人固结在“追寻”这个姿态中,反而来不及享受当下的生活。

很多人最喜欢说的一个词是“自我成长”。当一个人总在强调自我升级的时候,说明他总是在竭力完善自己,那么,潜台词可能是并不那么喜欢当下的自己。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在其实是一个多面体,我们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慢慢展现出心智模式的不同层次,它有自己的发展性和阶段性。

童年和少年时期,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这个世界中确立自我,我们不断地扩大认知、探索世界、吸收社会的信息,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时候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是父母、学校、社会附加给我们的,我们并没有能力分辨这些经验和模式,它们都印刻在了潜意识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而随着后青春时代、成年期的来临,我们开始有了更强大的自我意识。这个时候,我们重新认知曾经发展成自我的这些部分,会不断地从中反思,会因为和解、理解,从而走向更丰富的自我层次。

所以,与其说有一个内在的人格等我们去完善,还不如说我们是随着年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而我们要做的,是与自己当下阶段的人格特质和谐相处。

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过度强调自我成长,其实是对当下自己的否定。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他们迫切需要通过自我成长变得优秀。

喜欢每一个当下的自己,无条件接纳和允许自己的任何一种存在,并不意味着停滞,反而会获得最为整合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带着自己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而不再是急切地寻找着一个证明,走到哪里,都在和自己较劲,带着巨大的消耗。

喜欢发展中的自己,和喜欢那个完成后的自己,它们一直都是同一件事。

过度的努力,往往也和内在的安全感缺失有关。人内在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某种假定。如果假定这个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人们之间是友好的,也会假定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内心就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的要求也会比较宽松;如果你假定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那么你会非常敏感,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你也会假定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值得信任,别人都是欺软怕硬的。这个时候,人就不得不“虚张声势”地强大起来,似乎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前面提到的那位迫切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认同的是单一价值观中的优秀和成功,并不断激励自己行动起来去争取,这时候他求取的是易于快速减轻焦虑、获得自我肯定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追求卓越的种种努力,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勤奋。

但真正的创造是由内而外地肯定自己后发展出的力量,而不是找到一个解决不安的不断升级的模式,然后在无意识中陷落于失去自我的抑郁中。

人生并没有永远的安全感,它的本质就是无常。与其过度努力,在人群中不断寻找比较优势,来获得相对的平衡,还不如积极地肯定自己,提高自己对不安的耐受,哪怕逆境、孤立,都有对自己的信任,这才是绝对的心安。

等当了创业者、职员、男友、丈夫、爸爸……体验到自己越来越多元后,也在一步步解锁着自己人格深层的结构,等它们完全展开了,在更大的格局中,对自己的肯定和意义的维度就不一样了。

回头再看看当初那个深陷于“优秀”这个意义牢笼里的自己,会觉得他其实是一个紧张敏感的,拼着全身力气对世界宣战事实上又毫无底气的青年。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过度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画与理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