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北京的“营”(下)

2018-11-14

北广人物 2018年29期
关键词:大槐树长子通州

品读北京

北京的“营”多,个个有故事、有典故、有来源,而大兴的营更有特色,其中许多营历史上与山西关系密切。如留民营就是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形成的村。因当年有流民之意,故称流民营,清代改称为留民营,并一度讹传为柳木营。

留民营属长子营乡辖管,据考,长子营是永乐年间从山西长子县移民至此成村,分上、中、下长子营村。长子营乡的蒲州营(有南、北蒲州营两个村)是从山西蒲州移民而来;而附近的河津营的原始居民来自山西河津;窦营来自洪洞县,因窦姓居多,故称窦家营;靳七营村民祖上来自太原;潞城营村民来自山西潞城县;山西沁水县明初移民到京后的村居为今天的沁水营;赵县营村民来自山西赵县,故名赵县营,又因董姓人多,又称董营。其他如郑二营、山西营、辛庄营、罗奇营、大小皮营、潘铁营、韩营、大同营、包头营等都与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关。

元末明初,北京与河北地区因久经战乱,人口大量减少。为了充实人口,明朝决定从山西往河北移民,在大槐树下聚集之后,由军队押送,这可能与“营”的形成有关。山西移民到大兴后形成的村落以“营”为名,所以这里的“营”与村庄是一个含义,但每个“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亦是人们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史不可或缺的史料。北京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城市,而且本地人口稀少,为了维持城市的繁荣和文明程度及正常运转,历朝历代都要大量外来人口填充,大兴的各个与外省人有关的营,恰恰是历史的佐证。了解“营”史,可古为今用,益处不少。

通州的“营”与漕运有关——在明清时代,通州的地位就举足轻重,是拱卫北京城的重要门户。因此通州区有二十余个称“营”的地名,这些“营”理应与漕运或驻军有关。像通州镇里的上营就与漕运关系很大,按《北京市通县地名志》云:“明、清漕运兴盛时,南方诸省随船而至的运夫多居此地,因带有南方口音,故曾名‘蛮子营’。1946年前后,因带有歧视南方人之意,更今名,以示北上运夫曾上岸居此。”

胡各庄乡有大营、小营的村庄,它们在明代已形成,从史料上看,这些村庄的前身都是明代兵营。台湖乡的玉甫上营、西下营、东下营亦是明代遗留下的古村,而且亦与明代曾驻军有关。至于台湖乡的“外郎营”则是另外的故事,它亦是明代成村。据当地传说,明代南方大户人家方姓某人从外地迁徙该地建村营田,极富一时,并且以钱买得“员外郎”头衔。后来此地形成村庄,称“员外郎营”,清代简称“外郎营”并沿用至今。老宣武的大小外廊营,其实也是外郎营的含义。

除与营房等有关,通州有些营与行业有关。如柴厂屯乡有一村庄名为“熬硝营”。此村在明代已成村。村民来自山西,以王沈杜曹四姓为主。他们最初住在小河之东,村名一度称河东屯。因此地地势低洼,为重盐碱区,粮食产量低,人们便以熬硝补生活之不足,故称为熬硝营。硝是工业原料,是制皮革、造鞭炮不可少的原材料。因土地欠佳,此村粮食亩产曾是通州区平均亩产最低的村。近年发展副业,全村走上了富裕道路。在通州镇上有个“出师营”,名字很有趣,有些人以为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关,殊不知,这是一个谐音地名,原来称“厨子营”、“厨师营”,1949年前后才改为“出师营”了。

现在北京的营都成了历史,玉泉营、菜户营、高丽营等所有的营几乎无迹可寻了,只是保留在地名中,但是这些“活化石”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这是值得今天的北京人为之庆幸的。新一轮的北京地名志将要编纂,希望能将“营”留下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大槐树长子通州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大槐树寻根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大槐树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大槐树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水环境污染源调查
【活跃领域】:美食百年手艺撑起深夜食堂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