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蕴含文艺复兴式审美特质的英国影片

2018-11-14张藤耀

电影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露西萨德珍珠

张藤耀

(商丘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中世纪的欧洲黑暗与光明的转折点,欧洲民众自此摆脱了腐朽的封建神权束缚,开始大胆地追求自我和个性,从此欧洲文坛开始绽放人文主义的光芒。人文精神迅速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成为呵护人性尊严、反对暴力践踏生命、提倡自由平等的利器。伟大的诗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创作启示人们要郑重地审视自身和世俗,自此平凡的现实生活和平凡的人们开始大量地走进作家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中心。于是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日渐广泛,更多的新兴资产阶级艺术家开始以理性的、尊重人权的角度探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并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延续至今。

自14世纪起,英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新思潮全面覆盖了英国社会,使长期生活在压迫下的人性得以松绑,更产生了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不朽的戏剧和斯宾塞规模宏大、富有中古骑士传奇风格的十四行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强力呼喊着对神权桎梏的厌恶和对生机勃勃世俗场景的喜爱,大量的日常生活进入文学作品,一批光彩夺目的文学人物产生于此时期,为后世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经典而全面的文本。至今,在英国的古典影片里,仍然可以看到散发着文艺复兴审美气质的作品,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鹅毛笔》《波特小姐》等一系列影片,都是带着文艺复兴式的审美气质的文本。

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调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主义表达

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17世纪荷兰画家杨·维梅尔的名作,1999年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被此画感动,创作了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英国导演彼得·韦柏于2003年执导了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据说荷兰画家维梅尔仅留传了35幅作品,电影中出现的小幅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其代表作。

在那个贫穷而窒息的年代,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各种清规戒律,导致了民众狭隘低端的价值取向和内敛沉默的性格,面容姣好的贫家女孩恰如一颗光润的珍珠,小心翼翼地走进画家的生活,在充满各种凶险与不测的环境里与画家默然相望。在对色彩光影的无限想象之中,维米尔笔下的珍珠平静又华丽,一段暗蕴光彩却又若有若无的爱情安静地在画室里流动。心怀怨尤的维梅尔心结千千无人倾诉,有着极高艺术悟性的女孩在无言的陪伴中与画家产生了超然物外的默契,她激荡着画家的思想和流转的气息,给画家的作品增添了至纯至真的意境。

影片导演刻意地将镜头拍成了具有油画般的质感,古典式的居于画面左侧的圆窗,明亮的光线闪烁入室,红唇饱满的少女,耳畔的珍珠摇曳不止,渲染着画里画外的暧昧和跨世纪的性感。当少女从未示人的青丝在画家面前徐徐展示,鲜血从她纯洁的耳廓上滴落,中世纪的身体解放和心理释放的话语跳跃而出,压抑隐忍中诉说了那么多微妙的情愫。

天才是一种病态,天才亦是一种命运。民众可以选择以膜拜、宽容和理解的心境去对待天才,亦可以选择抛弃与厌恶。在社会多方角力中,艺术家无疑是最衰弱无力的一方。17世纪中期荷兰风光旖旎的水城台夫特,经济凋敝,冷落萧条,城中居民在物质贫乏和清规戒律的双重夹击下小心翼翼地活着,天才画家自己也要寄居于岳母门下,过着受制于人的灰暗日子。守规又自尊的少女虽然能给画家以清新的创作灵感,却发乎情止乎礼,最终会按照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布去嫁给屠夫的儿子,远离她所向往的“珍珠”式优雅生活。所以“珍珠耳环”代表了贫家少女与中产阶层短暂而非主流式的对接,少女毅然选择了由厮守终身的男人实现自己身体的转折,自愿将“珍珠耳环”作为回忆埋藏心底。刹那间的心灵交融,画家惊喜地嗅闻少女一瞬间的芬芳后悄然而退,伤感、唯美、克制、无奈,仿佛树林里一缕稍纵即逝的花香。在一切没有变的疯狂和丑陋之前,二人都会平静地回归自己本来的生活轨道,才情与真情终将淹没于中世纪的市井之中。不久后,美丽少女会成为嘈杂菜场上的油腻肥胖女人,画家将在贫穷与隔膜中死去,这就是中世纪的社会常态和人性常态。

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新经济形态中的婚恋意识的变迁

肯定现实人生的价值和世俗享乐的意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主题,为了实现这个主题,“人”(主要指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观摩对象和表达主题,“人”的情感成为此时期文学的主题话语。文艺复兴之后的作家在各种文本里大胆讲述着男人向心爱的女人表达爱意的故事,他们热烈而光辉的话语被世人传颂,正如贝尔纳特的诗句所言:“无论在何处我都是她的仆人,我发誓忠诚于她,俯首听命于她,双手紧握,直到她发善心允许我进入她的闺房。”这种爱的表白艺术首先由法国南部吟游诗人发明,后来传到了英国。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关于爱情的革命性变化,男人开始臣服于女性,把爱情主动权交到了女性手中,反映了现实社会和经济变化中性别意识形态的变迁,而文艺复兴中的文学家则认为它是一种既质朴又具想象的审美角度和女性话语。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正是站在这一审美角度上所表达的世俗生活。故事发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时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出身书香门第的贵族少女露西,在老处女表姐夏洛特的陪伴下到佛罗伦萨旅行,遇到同住一家旅馆的平民青年乔治和他的父亲。乔治与露西一见倾心,但两人之间存在着看似无法跨越的等级鸿沟。为了表现文艺复兴洗礼后的自由空气,导演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用张扬的手法表现了佛罗伦萨民众的浪漫与开放:年轻的佛罗伦萨车夫带上热恋的女友一起出游,二人高高地坐在马车上一路亲吻歌唱,让坐在车里的露西脸红心跳,使保守的英国老人恼怒不已。影片中雕花缠绕的教堂,低吟浅唱的池水,大片的罂粟和碧绿麦田,初绽的紫樱花都为这一场自由的爱情做好铺垫,于是在微风轻拂的青青麦田中,激情四射的乔治一把揽过露西给了她热烈的、震撼心灵的长吻。

乔治所代表的正是接受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的新兴市民,他们完全不在乎贵族的等级与封号,彻底摒弃了英国贵族的繁文缛节,彻底解除了等级观念对人心灵的束缚。他们不喜欢那些上流社会“老姑婆们咧开的嘴”,不喜欢那些礼节古板仪式感很重的交际场所,而喜欢在运动场上、山野里、河流中迸发青春活力,将对生命的热爱播撒在大自然中。在明媚的森林里,乔治与伙伴们一丝不挂地奔跑嬉闹,闪着蜜蜡光泽的青春肉体坦诚着人性的质朴与光芒。而作为乔治的对比方的贵族青年塞西尔,则是迂腐保守的上流社会典型,他手持文明棍、穿着白色硬领的老派举动,缺少动感活力,透出上流社会的古板僵化。即使在塞西尔亲吻自己心爱的女孩时,也要做到中规中矩而毫无热情。正是在未婚夫塞西尔程序化的一吻后,乔治那激情澎湃的热吻更加震撼着露西,露西更加怀念火辣热情的乔治而厌恶眼前的一切。目睹着这些差异,自由率真的露西再也不想欺骗自己,她毅然要求与塞西尔解除婚约,石破天惊地投向平民子弟乔治的怀抱。至此,贵族小姐露西终于打开了自己心灵的窗口,挣脱旧礼教对人性的束缚,让阳光与风景投射于自己的灵魂深处。

三、《鹅毛笔》:色质凛冽的人性尊严

哲学家尼采在《创造者的路》中曾说过:“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做一颗星星,你还得不念旧恶地照耀他们。”从古至今,即使在最严厉的惩罚下,总还是有人敢于挑战道德极限,不惜用生命点燃人间,从而让整个人类史打上他们的烙印,性文学作家萨德正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英国影片《鹅毛笔》(2000)产生于古代欧洲的禁欲主义语境中。中世纪的欧洲盛行宗教式的禁欲理念,而对于敢于公开张扬性欲者,定要施予种种酷刑或剥夺其生命。可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国最臭名昭著、最招致非议的性文学作家萨德,恰恰产生于这种禁欲主义的社会背景之下。现实中的萨德因创作的色情小说受到了法国主教的强烈谴责,多年被囚禁狱中不得自由。但萨德却独出心裁地认为监狱正是一个可以专心写作的场所。

影片《鹅毛笔》中的萨德曾被质问:“你竟不顾羞耻地把这种话说出来,不怕受惩罚吗?”“我不致受罚,因为我所据以论证的都是真理。”由于坦诚自己的性理念,萨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加严厉的暴虐:被剥夺了鹅毛笔、墨水和纸张,被扒掉全身的衣服,被割去舌头,锁上铁链。赤身裸体,肢体伤残之后,处于政治与道德高压下的作家并没有屈服,萨德坚持认为文学就是要表现人性中最隐秘的情绪,他仍然要用坚定的信念回击施虐者:他用葡萄酒和鸡骨在床单上写作,用鲜血在衣服上写作,用通过一层层牢房里的孔洞向外界传递声音的方法写作。影片的结尾出现了最骇人的一幕:被割去舌头、全身赤裸的萨德,用大便在牢房墙上写满淫秽的句子,留下了他“最肮脏的”作品,留下了“我岂是如此容易被封口,虐待我愈久,我的信念就愈坚定”的不屈的呐喊。这些绽放着导演想象力的细节,是对至死不渝的人性尊严的维护,是对以鹅毛笔为利器的书写尊严的捍卫。于是戴着镣铐起舞的灵魂经受过血腥的洗礼,遂成为色质凛冽的探讨人性的佳作,成为后世膜拜的惊艳传奇。

《鹅毛笔》中的精神科医生作为中世纪黑恶的政治势力放置于萨德的对立面,暴虐、贪婪、虚伪的他,在医院里采用水浸、铁笼、割舌等酷刑虐杀病人,在家中靠搜刮病人的钱财建造豪华住所。60多岁的他为了得到“纯洁女子”,费尽心机把修道院的16岁孤女娶回家,并把她锁于闺房以隔绝人世的诱惑。然而少女鲜活的生命和深藏心底的欲望岂能阻挡,当年轻的孤女心底的欲望被萨德小说唤醒后,与情人私奔就成为她的光明出路。影片里街市上世俗的人们为萨德小说而疯狂,镜头不断闪回着萨德小说的热卖,鹅毛笔下流淌的激情横扫旧礼教旧道德,萨德作品的能量几乎无法阻挡。所以,当洗衣女死后还有瞎眼的老婆婆为萨德传信,萨德惨死后还有年轻的牧师接过了他的鹅毛笔。《鹅毛笔》中的萨德以高傲而嘹亮的声音唱出人类内心隐蔽的欲望,那种逼人的气质光焰万丈,令人莫敢仰视。影片最后,饱受摧残的萨德一口吞下牧师的十字架,就是萨德与神权之间的最后搏杀。萨德死后,贪财的医生为了金钱而忙着出版萨德“令人鼓舞”的作品,昼夜指挥着疯子们制版、印刷、装订、运输,恰恰证明萨德小说终究要流传到更广大的领域,流传到更漫长的时空中。这是禁闭在牢房里的疯子和作家共同制造的一个疯狂境界,“想象”和“狂放”相结合的世俗美学从镜头里喷薄而出。这一切,恰是萨德生命尊严的最高挺举,也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最大胜利。

总之,时代在个人的命运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代也是电影技法中非常专业的词汇。“文艺复兴”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是一场涉及各个领域的全面的思想文化运动。提倡人文主义就是文艺复兴的精神核心和审美理想,正是有了文艺复兴中的尊重人性、肯定世俗生活的理念,才保留了往昔平凡温情的生活,创造了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亦创造了英国古典影片的魅力。上述英国古典影片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久远的年代,但因为其散发的人性馨香,仍然给自由的21世纪提供着最大的精神鼓舞,仍然流溢着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审美气息。

猜你喜欢

露西萨德珍珠
“小珍珠”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露西的吻
部署“萨德”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