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强音
——读赵忆宁《大国工程》

2018-11-13

农家书屋 2018年8期
关键词:特高压高铁飞机

近日有幸读到《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赵忆宁汇集2013-2016年间所刊发专题科技报道而成的《大国工程》一书。该书共有四章,以中国大飞机、高铁、特高压输电、港珠澳大桥四个重大工程项目为专题,再现了参与这四大工程的科技人员与工程建设者的付出的汗水与智慧、拼搏与创新、胆识与魄力,以点显面,充分展现了我国科技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强劲实力,奏响了科技创新时代的强音。

该书的创作充分展现了作者赵忆宁对于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她在该书后记中这样说道:“完成入世十周年的报道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已经开始涌动并随手可以触摸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的历史时刻。2011年,中国发生一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注意的事件,就是中国发电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经济驱动的要素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再单纯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而且也不只是资本与贸易,而是转入到依靠技术创新,中国已经悄然进入到一个依靠科技创新的时代。当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时候,中国将从外生型追赶进入到内生型赶超发展的阶段,势不可挡。”她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而且还立刻采取了行动,希望开设一个以中国技术创新为主题,围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的专栏《国际技术创新前沿》。只是随后作者由于工作安排原因暂时搁置了此报道计划,而随着最近几年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井喷式涌现,社会对我国科技创新报道的需求日益迫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本书作者赵忆宁为核心的报道团队应运而生,讲起了参与这些重大工程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故事。

作者在进行报道和创作时,都坚持和贯穿了其独特的报道视角,即“用技术创新的生动故事把技术创新连接起来,建立起人与技术之间的共鸣”,科技报道“既有科学技术,也有新闻事件,更要有人的思想碰撞”,“三者缺一不可,见物更要见人”,“重大技术创新事件只是报道的起因,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以及技术系统的变革等是报道的支撑,创新过程中人的思想及活动才是整个报道的灵魂”。正是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作者才为我们奉献了一组组感人至深,有温度、有深度的科技报道佳作。

全书以作者采访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大飞机制造项目开篇。这组报道包括《中国大飞机准备起飞为制造强国而战》《国家发展中国大飞机的四次决策》《这次我们终于干成了: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C919订单预期2030年占全球市场1/5》等七篇。作者为了这七篇报道准备了一年之久,而就为了完成采访所作的知识储备而言,作者读了《飞机制造原理》《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等三四十本图书,每篇报道都是作者精心构思、深入采访的硕果,信息量十足。

七篇报道从概述、决策历程、自主创新、生产模式、合作伙伴等不同的视角,分别通过对项目执行主体中国商飞相关人士、参加过运-10项目的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兴世、一直关注大飞机项目的路风教授等七位访谈对象的深入采访,还原了中国研制大飞机近半世纪以来的曲折探索。这样一组全视角的中国大飞机报道,使读者对于大飞机研制这一标志着中国高端制造业历史性突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全面、全新和深入的了解。

次章则以已经成为“中国名片”的中国高铁为报道主题,通过《中国超高速试验列车》《高速是我们追求的梦想》《中国强势进入高铁国际市场》这三篇文章展现了中国高铁的雄姿。这组报道或许现在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联系到2011年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直到2013年底,几家媒体对中国高铁口诛笔伐的舆情,就能感受到其分量。作者在书中提醒读者:当高铁成为人们出行便捷的交通工具,并在世界享有“中国名片”极高声誉的时候,不要忘记高铁艰难的发展历程,也不要忘记那些为研发中国高铁技术作出贡献的人。

本章以对南车四方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及副总经理倪胜义等人的专访为报道主线,用专业的术语、严谨的表达再现了中国高铁人为中国高铁崛起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中国高铁现在的成就是这些为之奋斗的中国高铁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换来的。在这样一个创新时代,在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百折不挠地攀登科技高峰的时候,媒体人对他们攀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不是应该更要宽容一些?

第三章是关于特高压输电的专题报道,共收入《特高压输电:引领中国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转变》《特高压输电的曲折之路:追寻特高压技术创新之美》等六篇报道。特高压输电技术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最为先进的输电技术手段,在这一领域我们实现了由技术追赶到领先的跨越。作者在继续以人物访谈为主线全方位、多视角地对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进行深入报道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颇有些创见的观点: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创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生产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科学技术不仅体现综合国力的基础与核心,更是国际政治实力较量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21世纪,谁掌握了高技术谁就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

第四章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部分,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对港珠澳大桥的极度关注。本章共收入八篇文章:《港珠澳大桥的工程领袖与精神领袖——在林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一道绵延56公里的难题》等。本章同样以人物专访为主线,区别于前三章的是,本章更加聚焦于工程灵魂人物林鸣,内容有血有肉,从而更加突出了以人物来彰显工程,以精神来凝聚力量的写作风格。

在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一定会为世界奉献更多的超级工程、世纪工程。在这些工程的建设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林鸣这样的英雄、这样的灵魂,是时代成就了他们,同时也是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和生命为这个时代谱就华彩乐章。作者正是通过讲好具有代表性的四大超级工程背后的人物故事,奏响了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强音。

猜你喜欢

特高压高铁飞机
新型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短路接地线的设计研究
飞机失踪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高铁会飞吗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