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艺术与美术馆

2018-11-13朱刚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术馆计算机创作

未来的艺术与科技必然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充分地运用科学技术,让艺术与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艺术更加有感染力。美术馆是一个思想发声的场所,是审美教育的平台,如果把科技加进来,能使它的思想发声和艺术审美更加有感染力、传播力,岂不更好?所以美术馆应该与科技结合。

“互联网艺术”的前世

何谓“互联网艺术”?是不是将作品拍照或扫描后上传至网络,就是“互联网艺术”?是,又不是。从广义上讲,呈现于网上的艺术作品都可称为“互联网艺术”。从狭义上看,“互联网艺术”的前世,源于计算机的发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台机器会开辟一个时代并成为这个时代的支撑,直到今天,也依然没有人能预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潜力,它的神话还在继续……

最早与计算机相关的艺术活动,主要关注的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生成图形等功能。第一件利用计算机创作的图像艺术作品是贝尔实验室的本·拉波斯基的《Oscillon 40》。他用计算机描绘曲线构成抽象的画面。这一时期,利用计算机绘制的图像被称为“电子绘图”。

1963年,伊凡·萨瑟兰发表了《画板,一个人机交互通信的图形系统》。画板,作为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取代棘手的字符命令,允许用户通过光笔直接操作监控器上的图标作图。

1968年,贾西亚·瑞查德在伦敦艺术研究所策划举行了“控制论与探宝—计算机与诸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了多个领域的作品,有使用计算机创作的视觉艺术、音乐舞蹈、试验性文学,有计算机与环境为主题的控制形态的艺术,以及机器人等等,标志着“计算机艺术”全面进入艺术领域。

20世纪60年代,“超文本之父”纳逊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超文本”和“超媒体”奠定了互联网信息传播体系高度互动性的本质特征。正是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艺术发展到了“互联网艺术”。

“互联网艺术”的今生

如何来定义“互联网艺术”,这将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从“电子绘图”到“计算机艺术”再到“互联网艺术”,各种定义层出不穷。我的定义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周边设备在网络及移动网络终端进行艺术创作与展示、传播与接受、欣赏与互动等的活动。这是一种与传统艺术范畴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形式或门类。

现在的互联网艺术最大的特征是高度互动性,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艺术形态进行创造性转换,改变传统艺术形态的创作方式;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三维图像;三是应用计算机图库和数据库互动存取和修改,并形成数据库艺术;四是计算机互动图像或在一个真实时间里运行的自动的互动装置,构造“虚拟世界”。

这些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互联网“原住民”“移民”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网络,而且互联网“难民”也不断加入其中。网络文艺也扑面而来:从1998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起,20年来网络文学数量井喷;“神曲”《小苹果》红遍大江南北;《甄嬛传》《琅琊榜》等一大批热门影视作品都与网络相关。一些艺术网站注册艺术家已达数百万人,每天发布原创作品数万件,产生互动交流几十万次。

据《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场域,从信息流到价值观,从文化氛围到网民心态,不仅影响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涵养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至关重要。今天,艺术要保持生活温度,服务人民群众,就需要走进网络世界,这是繁荣发展艺术的题中之义。

科学与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重逢

未来的艺术与科技必然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充分地运用科学技术,让艺术与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艺术更加有感染力。美术馆是一个思想发声的场所,是审美教育的平台,如果把科技加进来,能使它的思想发声和艺术审美更加有感染力、传播力,岂不更好?所以美术馆应该与科技结合。

2016年,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开馆试运行的时候,我们与腾讯签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要做一个青年艺术家的互联网艺术展。这个展览的作品是从腾讯的原创馆里遴选出来后下载的。原创馆是腾讯为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搭建的平台,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次上传原创作品到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和展示。我一直认为,我们的“互联网+”,不是简单地把我们馆的藏品或展品扫描后挂在网上,也不是把网上的作品简单地下载下来放进美术馆。我们要真正融入到互联网艺术的创作中去。去年年底,我们做了一个跨年的互联网艺术大展,这个大展和当时我们与腾讯合作做的完全不一样,是以中华创世神话为主题,展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原创的。互联网艺术的创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画、国画、版画等,边界被打碎,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影像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呈现。我希望我们的美术馆能向时代而生,应时代而变,勇立时代的潮头。我们愿意开创这个先河。

此次“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的筹备过程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委约创作。展览分为三个篇章:“混沌”“神游”“创世”。整个策展逻辑,从第一篇章到第三篇章,是从抽象逐渐到具象;从相对单一的人机互动到形式多样的观展体验。“混沌”:艺术家以当下技术演绎宇宙形成前,气、行、质三者浑然一体未分离的状况。“神游”:比较有趣。《列子·黄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黄帝做了一个白日梦,梦游了华胥国,醒来之后他说“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我们今天拥有互联网后,神游不再是“白日梦”,展厅里面就能梦想成真。“创世”:以AR、VR、3D打印、多媒体影像等新技术弘扬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传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我们开过多次“头脑风暴”的会。起先,艺术家提供了用计算机创作的绘画作品,但我觉得这样不过瘾,还不能完全展现互联网艺术的特点。因为他们尽管使用的是计算机创作,但跟传统创作区别仅仅是载体的不同,呈现形式仍是静态的。于是,我们又让艺术家与技术团队坐到了一起,对每一件作品进行反复推敲研究。有记者问我,此次展览有多少作者,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也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字,因为每件作品都有许多人参与,每件作品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团队,有的还通过互联网远程操控。即使到了展厅布展,还是每件作品有一组人进行二度创作,有的整整调试了一个星期,甚至到开幕当天的上午,还在进行微调。

互联网展览更像是一种创作和现场再创作相结合的展览,如果没有现场的二度创作,有的展品就无法呈现。互联网展还要注意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协调和互不干扰,因为一些影像作品不仅有光,还有声音。因此所有作品到了现场后,还需进行调整,以使整个展览最终有逻辑有节奏,在对比中求和谐,并突出创世神话的主题。

今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原来的艺术形态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回到作为一个思想发生的美术馆,今天的美术馆,新时代的美术馆,不仅仅是做艺术,还应该把科技完全融入进来。在整个艺术史发展当中,其实艺术和科技原本贴得很近的,达芬奇是艺术家,也是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光学的进步,可能就不会有印象派或还要晚上若干年后才有。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在19世纪曾预言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他们两者在山麓分手,将在山顶重逢。

互联网+美术馆

“互联网+美术馆”不仅仅是把美术馆的藏品或展品扫描后上传至网络,也不是简单地把网上作品下载打印陈列于美术馆的展厅。建立数字化美术馆是必须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艺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艺术,它是与传统的国油版雕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以这样的视角去关注互联网+,对美术馆来说是挑战,从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展览陈列、教育推广、文化交流到文创产品的开发,都是新的课题。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是一次全新的艺术探索,是前所未有的。外国有互联网展,但没有集中一个如此宏大的主题以互联网艺术进行演绎的,更没有以这样的新技术展现远古神话题材的。中华创世神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通过探究,推动传统艺术与互联网艺术的融合发展,从内容到手法再到传播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性融合,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传播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潮流,为时代弘美德,为历史存正气。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更是责任所在。

猜你喜欢

美术馆计算机创作
仁·社区美术馆
Jazz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