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永俗词之“俗而不同”

2018-11-13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市井柳永情感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对于文学作品的“雅”与“俗”的关注程度居高不下,从曲子词中脱胎伊始,词经过了隋唐的发展升温,再经温庭筠、李商隐等人斟酌,《樽前集》《花间集》等作品相继问世,出自文人之手的大量作品展现出一种趋势,便是词与民间通俗文学渐行渐远。词停留于歌台舞榭中,成为贵族文人们的专属文艺形式。

宋代出现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柳永,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美名。然而,对于“俗”的争议一直不断,诸多词评家以“俗”指责柳词。评曰:“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

笔者拟从柳永词“俗”的形成原因、表现、成就与影响三个方面阐释柳词“俗”之所在以及“俗”之深意,探究其词之“俗而不同”。

一、柳永词“俗”之成因——生活环境及境遇

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柳永词“俗”之特点是在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其年少时期受到的教育、年长后求取功名不得而后生活于市井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

(一)耳濡目染中的熏陶

柳永出生在南唐降臣柳宜之家,少年时,其父时常吟咏后主词曲,耳濡目染之下便开始接触词。柳永在继承父亲博学多才的同时,也被父亲坎坷的后半生所影响,性格上多少有些避世。这为他不同于苏、辛之豪放,更有别于易安之凄清的词风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词的“俗”做了铺垫。

(二)坎坷中的生活阅历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少年时他一腔热血,士气高昂地入京都想要有一番作为;然而路途坎坷,半百之时才得中进士。经历了千番磨砺后,柳永辗转于风花雪月之间。其特殊的经历与境遇丰富了他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在秀山丽水之中作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以波澜起伏的笔法,一反往日之轻软,浓墨重彩的同时又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杭州的盛况美景,柳永因这首词而声名大噪。又过几年,柳永参加当时的春闱,本是自信满满,以为必登榜首,奈何宋真宗以太过浮糜为由,而低看他的词,柳永至此名落孙山。此时的柳永仍有入朝之心,6年后再次参加闱试,仍落榜。才华横溢却不得志,这样的人生打击与坎坷为柳永别具一格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北宋词坛优秀作家灿若星辰,豪放派的词气势恢宏,尽展作者的雄心壮志,抒发感情比较强烈和直接;而婉约派的词清丽柔婉。柳永独一无二的经历,形成了其与这两派不同的词风。

柳永致力于词的创新,堪称第一位创作慢词的人。从他开始,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慢慢被打破,慢词逐渐登上词坛,柳永词之“俗”的特征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正所谓“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三)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两宋乃是宋词创作的全盛时期,作品占据了词史的半壁江山。宋词之独盛,不仅仅是因为隋唐五代词的发展为宋词所做的准备,也与当时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赵宋王朝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经济蓬勃向上,都市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政治、文化等也同时获得了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对待文臣们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以较好的态度礼遇文人,并且试图通过以文化娱乐缓和与旧贵族的关系,大量搜求流散于民间各处的“俗乐”,大量与“俗”有关的“新声”便由此萌芽。

二、柳词“俗”的表现

(一)取材俗——取于巷落中,歌于井水处

如前所论,柳永的出身与大多数文人不同,他所处的底层生活环境为慢词“俗”之发展、延续提供了土壤。同时,柳永的取材“俗”不止于生活琐事,也在于从其大量创作词之日起就与歌姬结下的不解之缘,琴艺俱佳的歌姬不仅成为词人吟咏的对象,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灵感来源。在柳永之前,词人晏殊、张先等先后创作过取材于歌姬生活的词。不同于这些文人,柳永常在秦楼楚馆出入,科举功名上的挫折和人生历经的沧桑,使他尊重并且理解歌姬,深入“俗世”人心并对发现富于特色的方面加以描绘渲染。如《柳腰轻》: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珮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词人笔下的软舞并非千篇一律,檀板乍催,节奏开始变快;锦衣冠盖、倚着清风,这是女子要舞未舞的姿态。在描绘女子舞姿的同时,将整个形态都描绘出来。整体与细节结合,形象生动,使人一读便感受到古典舞蹈下女子的无穷魅力。

在柳永笔下,大多女性不论出身境遇如何,都形态各异,有的是能歌善舞,伶俐活泼;有的是勤俭持家、惨遭抛弃,当然也不乏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这些人物不论是性格还是情感遭遇,都不同于以往文人墨客眼中涂脂抹粉的世俗女子,而是一群群个性鲜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以上种种,都体现了柳永词之“俗”来源于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时代的呼唤与呐喊。

(二)内容俗——道市井之事,诉寻常之情

1.所写内容是最底层市民阶层的生活琐事

柳词所描写的对象并不同于以往文人笔下的王孙贵族、舞榭歌台。在柳永笔下,滚滚大江、潺潺小溪、余晖映衬着的关河、浩渺烟波,岸芷汀兰、季末败荷、小叶扁舟,山间别馆、亭台水驿、江畔长亭,等等,虽是生活中点滴琐屑,但是他都透彻而深入地进行描述。如《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人没有正面写悲怆,但他写出了大自然,写出了秋天生命的消逝、山河的冷落、夕阳满目,每一个景色都包含着深沉的悲怆,同时词人也在琐碎的生活中登高怀远,感受人生百态。

楼台庭院之景在柳永笔下增添了更多市井生活气息,但并不是说他写的全是乡土人文,而是在人文与乡土、乡土与美景之间构造起一座桥梁。这使人们在感受炊烟袅袅、云树绕堤沙的村庄时,也能领悟琼楼玉宇一般的风貌。由此可见,柳永之词内容“俗”在,其在阡陌纵横的田亩农舍之中、在人声鼎沸的市井小巷中构造起琼楼玉宇,但是这琼楼玉宇并不是昙花一现、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普通大众、村野匹夫也伸手可及的眼前之物。这些眼前之物来自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并且指引着生活。

2.所抒发之情感乃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作为一介平民,柳永在生活中感受了最直接的悲欢离合、最容易捉摸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情感是苍茫人生中最常见的情感:生活的困顿,仕途功名的追寻,男欢女爱情感的微妙。这些情感,人人有之,柳永正是在大家都在歌颂家国河山的大道中,独自开辟了一条小径,在这条小径上将市井百姓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如他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古今沧桑的深沉感慨的思致。这些情感,是发自人类的本能,是人类七情六欲的展现,是众多凡夫俗子人生经历中的必修课。

(三)语言俗——尽言之俚俗,展市井之风光

词从发展开始,作为一种艺术,其传播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自身特征的影响。宫廷文人们的创作大多是经过多番雕琢,文饰繁复,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大多和上层生活有关,因此这些文人作品也大多是在上层贵族文人中流传。与此不同,柳永的词具有“有井水皆能歌”的特点。正因为足够明白易懂,能够不经周折地直接诉诸听众的耳膜和心灵。柳永的词凭借其“俗”,将“以俗为美”的词的风格重新唤起,促使词逐渐走入市民文学的广阔空间,例如《忆帝京》: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这首词多次采用口语,全篇语言浅显易懂,记录行迹也浅近直白,多方面塑造形象,充分体现了柳词俚俗的特点。词的语言风格体现着浓厚的市民意识,抒写了市民情感。

三、柳词“俗”之成就与影响

(一)对词体例、词调的影响

柳词的“俗”就本身而言,成就主要是对于词体的创新和对于词调的发展。在他的词中,将民间原有的曲调利用起来,或翻新旧曲调,或自创新调。其所用词调有150余个,且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其为词曲调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将相对分散的小令扩展为慢词,大大丰富了慢词的曲牌,逐渐将词的体例加以完备。而且在将词的表现容量增大的同时,也将词的表现能力有所扩大。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一方面继承了敦煌曲的特色,用民间口语写作了大量“俚词”;另一方面又多用新腔、美腔,音乐美又摇曳多情。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并且促使长调创作蔚然成风。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词中将领起作用的几个词“对、渐、望、叹”直接有效地点出景色的特点,并且用极具渲染力的短句写出“暮雨、霜风、关河”等景物的特色,接着写“故乡渺远,归思难收”,全篇极尽铺陈描写而又将情感挥洒淋漓尽致。

(二)对于市井百姓生活的影响

柳永的俗词取材于市井百姓,对他们的底层生活进行了详尽描绘;对市井生活的描绘和对世俗形象的描写,在文坛上是独具开创性的。柳词语言俚俗,就像在对话,诉说着百姓的生活。后人评价:“耆卿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人悦之。”

柳永作为慢词的一代名家,对于慢词的开创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其词受到了诸多批评。柳词因为所描写的内容与当时的词风传统相背离,受到了王国维“屯田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的指责。评论家们对于柳永的批评不胜枚举,大多都是因为其内容多涉及世俗百姓、烟花柳巷,表达方式也多直白,这些都与词作的含蓄婉约有所差别。但是雅俗与好坏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雅俗也是相互交叉融汇的。柳永的词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也是因为其虽“俗”,但却具有很明显的适世性。总体而言,柳永词的“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乐章集》中,更在于为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也为文学进入市井陋巷开辟了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江枰.碧鸡漫志疏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3]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陈师道.后山诗话.柳永词详注及集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柳永.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7]黄升.花庵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王国维.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市井柳永情感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失落的情感
从“柳三变”到“柳永”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市井繁华桃花坞
市井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