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3+1”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原则

2018-11-12杨燕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6期
关键词:女娲神话共同体

杨燕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课堂问题的设置十分关键。陕西省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在推行“3+1”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乐学、会学、学会”三个总体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原则进行了实践探索。在此,以笔者执教的《女娲造人》一课为例进行探究,说明如何通过高效的课堂问题设置,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一、探究语文教学问题设置原则的背景条件

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推行的“3+1”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成就显著,它明确将“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其主要依据源于《论语》中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学习有效、高效,减轻其学习负担。

“3+1”学习共同体不仅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指课堂中教学任务的落实。在此探寻的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改革,从“乐学、会学、学会”的总目标出发,以“3+1”学习共同体为抓手,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并试图归纳设置的原则。

二、公开课的反思与问题设置的构思

1.《女娲造人》公开课反思

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目前针对“3+1”学习共同体已经在大学区内进行了8轮的探讨课,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参与了听课、评课。笔者作为新教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了一节能够展示“3+1”学习共同体课改思想的语文常规课《女娲造人》,并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肯定。通过这次公开课,笔者真正认识到了“3+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同时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缺憾也促使笔者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立足于《女娲造人》,笔者认真思考了自己的得失,对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女娲造人》一课的问题设置

笔者在教学《女娲造人》一课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课文题目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2)袁珂的《女娲造人》的故事与《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故事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

(3)《女娲造人》与《夸父追日》等上古神话比较,有什么共同点?

(4)通过《女娲造人》等上古神话与西方创世神话的对比,思考学习《女娲造人》的现实意义。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对文本进行基本的解读;第二个问题是基于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幻想和想象而设置的;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阐明神话的概念和特征;第四个问题的设置是对神话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同时,在整堂课中还引申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女娲造人的方法、原因。

(2)女娲的形象。

(3)女娲造人后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

三、语文教学问题设置的原则

基于“3+1”学习共同体模式,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进行了思考,并初步总结了以下规则。

1.指向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是指向性,也就是说必须符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符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而在“3+1”的课堂中,它被引申为“乐学、会学、学会”这三个基本目标,课堂问题的设置都是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在《女娲造人》这一课,目标的设置很简单,也很直接。乐学是为了激发学生了解神话、学习神话的兴趣;会学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词语咀嚼法、讲授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本,理清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学会是让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学习神话的特点,提炼神话的定义,通过对比中国上古神话和西方神话的特点,学习上古神话的现实意义。可见,指向性原则是课堂的基本保障。

2.价值性原则

课堂的提问首先要有价值,是为了引出或引向教师预设的核心知识。以这节课中的提问为例:女娲造人的方法、女娲造人的目的、女娲造人的原因等问题都是为了解析文本;女娲和其他女性相比有什么异同,通过女娲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分析人物形象,其提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学生直接提出。本节课,笔者提出的第一个基础问题是让学生根据《女娲造人》这个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在疑问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对课堂产生兴趣,才能顺利解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3.梯度性原则

学会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学会是多层次的,如识记、理解、掌握、举一反三等。学会一定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由低到高,分层达标。所以,课堂中的提问一定要强调梯度性。如果难度一致,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興趣;如果先难后易,就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而先易后难梯度性问题的设置,会使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够到桃子”的喜悦。《女娲造人》中最先设置的问题是基础性的简单问题,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而在文本的基础上去分析想象、幻想所发挥的作用,解析神话的意义,就需要下一番功夫,直至最后的中外神话比较则必须在小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这个梯度性原则中还要特别注意小组评价和反馈,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评价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4.活动性原则

“3+1”学习共同体中的三人小组是一个最小的共同体单元,它是为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共同体中强调人际的心理相容和沟通,它通过成员间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若想让学生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具有活动性。例如,在《女娲造人》一课的问题设计中,笔者主要是通过横纵两条线的对比,来达成教学目标。纵线即《女娲造人》与《风俗通》的比较,横线即《女娲造人》与同类神话题材的比较。为了使“3+1”小组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笔者设置的“比较”问题均以图画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有图可依,有话可说。

以上,只是笔者以《女娲造人》为切入点对“3+1”学习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原则的一点见解。但是任何一节课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团队的支持,有教师个人的努力和积累,有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更有教师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和灵光乍现的智慧火花。语文教学仍在路上,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女娲神话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女娲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女娲造人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女娲补天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