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018-11-12王日霞周明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20期
关键词:锥切术宫颈剖宫产

王日霞 周明

1 修水县中医院妇产科 (江西 九江 332400)

2 修水县中医院儿2科 (江西 九江 3324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进行过宫颈锥切术,有生育要求的,年龄在40岁或40岁以下的患者42例作为此次实验的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来本院就诊的未进行过宫颈锥切术,年龄在40岁或小于40岁的患者4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生育情况进行随访,分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受孕能力、流产发生率、分娩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受孕率、流产发生率、正常分娩率、剖宫产率、阴道引产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剖宫产指征中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进行比较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对患者的妊娠结局无明显的影响,虽然在剖宫产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有关。另外,宫颈锥切术也可能加大早产的发生几率,所以,应在妊娠晚期加强对妊娠者的预防与监护。

通常在临床中应用宫颈锥切术主要目的在于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生育年龄妇女中常见的妇科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对患者的宫颈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患者的生育能力以及生命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而宫颈锥切术是在治疗有生育需求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因此,这种治疗方式是否会对患者的妊娠结局产生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此次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现做如下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进行过宫颈锥切术,有生育要求的,年龄在40岁或40岁以下的患者42名作为此次的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来本院就诊的未进行过宫颈锥切术,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42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冷刀锥切术

冷刀锥切术在现阶段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治疗方式需要在患者月经干净后的3~7d进行,在手术时,要先用碘进行实验,在碘不染色的区域进行手术,术后用碘伏纱布经阴道消毒24h,取出后让患者服用抗生素,以避免术后感染的现象[1,2]。

1.2.2 宫颈电环锥切术

为患者进行麻醉,并将垂体后叶素6U注射在患者的宫颈局部,在碘不染色外的0.5cm处切除高度为1.5~3cm的宫颈,切除后用线缝合,并对宫颈进行止血;手术后用特定的扩宫棒对患者的宫腔深度以及颈管进行探测,然后在患者的阴道内塞入碘伏纱布,48h后取出;患者在术后的3~6个月需到医院通过阴道镜或宫颈液基细胞进行复查,如果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还要在术后检查宫颈长度以及宫颈的狭窄情况,如果不存在异常,可正常妊娠。

1.3 随访内容

查阅两组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不良孕产史、妊娠经过、妊娠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妊娠结局与分娩方式比较[%(例)]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身高、年龄、孕次、不良孕产史等一般情况

两组研究对象的身高、年龄、孕次、不良孕产史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妊娠结局与分娩方式

观察组的正常分娩率为26.2%、对照组的正常分娩率为38.1%;观察组的未孕率为2.4%、对照组的未孕率为4.8%;观察组的流产发生率为7.1%、对照组的流产发生率为2.4%;观察组的阴道助产率为16.7%、对照组的阴道助产率为2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产率为1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3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6%,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剖宫产指征

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剖宫产指征进行分析时,观察组的社会因素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宫颈锥切术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方式,但是在进行宫颈锥切术治疗后是否会对患者的妊娠结局造成一定的影响一直都是患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医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3]。因进行手术时,需要对患者的部分宫颈组织进行切除,进而缩短了患者的宫颈长度,导致患者的宫颈机能在受到一定的损伤后能力降低,容易导致妊娠者出现早产的现象;另外,在进行宫颈锥切术后,由于患者的部分具有黏液分泌功能的组织也被切除,这样就会导致患者抑菌物质的黏液分泌减少,容易增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几率,从而造成妊娠者出现临床感染的现象,最终导致妊娠者出现早产甚至是流产的现象。但是在本次临床研究中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情况以及不良孕史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在正常分娩、流产率、未孕率等方免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虽差异较大,但仍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剖宫产指征情况比较

另外,有相关的研究人员认为:部分妊娠者因为多次流产史、胎膜早破、盆骨出口狭窄、巨婴等进行剖宫产,但是多数患者进行剖宫产是因为妊娠者的心理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本次研究中显示,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剖宫产指征进行比较时显示,观察组中的社会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符合上述研究学者的说法,很有可能是妊娠者在进行宫颈锥切术后家属害怕妊娠者宫颈再次受到损伤。大多数患者在进行宫颈锥切术后,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所以相关的医学工作人员在提供治疗条件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打消患者的焦虑。

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在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宫颈锥切术后,在妊娠方式以及妊娠结果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因此,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猜你喜欢

锥切术宫颈剖宫产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把好宫颈这道“安全门”
怀孕后宫颈管短怎么办
这几种“宫颈糜烂”需要治疗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HPV感染——“宫颈的感冒”
剖宫产之父
宫颈病变锥切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转归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宫颈锥切术中右美托咪定对宫肌注射垂体后叶素不良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