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宁夏双蚤属一新种及一新亚种的记述(蚤目,细蚤科)*

2018-11-10白学礼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亚种后缘背板

白学礼 鲁 亮 张 涛 魏 浩

(1.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 75000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

双蚤属AmphipsyllaWagner,1909,目前全世界共发现60个种(亚种)。我国记录39种,主要分布在蒙新区和青藏区,少数散布于东北区、华北区以至西南区。2006年10月和2015年4月间,在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昆虫区系调查中, 先后发现双蚤属AmphipsyllaWagner, 1909的1新种和1新亚种,现描述如下。

1 拟原双蚤, 新种Amphipsylla paraprimaris Bai, Lu et Zhang, sp. nov.(图1~5)

鉴别特征新种与原双蚤AmphipsyllaprimarisJordanetRothschild, 1915十分相近,但具下列特征可资区别:1)新种♂可动突长,远高出不动突1/6倍,亚后缘中点之上两粗刺鬃之间具5根短的加厚鬃;2)第9腹板后臂长,基部膨大处的长度约为中末端狭窄处长的1/3;3)阳茎钩突端部前突呈三角形;4)雌体难以区别。

种的记述头部(图1)额突小,微齿状,♀位于额缘下1/5处,♂位于额缘下2/5处略高。额鬃2列,分别为5~6,2根鬃(♂在2列间尚具1根鬃)。眼鬃1列2根鬃。后头鬃3列,♂依次为1、3、6根鬃,♀为1、3、8根鬃。触角柄节端部近后缘♂为10,♀为5根小鬃,♂柄节和梗节内面有小毛。下唇须5节,长达前足基节的3/4处。

胸部前胸栉刺17~19根,背板鬃1列6根鬃中间具小鬃。中胸背板有鬃数列,主鬃列为6根鬃,侧板有8根鬃。颈片2侧共有假鬃6~8根。后胸背板有鬃2列,主鬃列6(5~6)根鬃,侧区有3根鬃,前侧片有1根长鬃,后侧片具鬃3列,为5~7根鬃。另有端小刺2根。前足基节外侧除基部小鬃和两侧缘鬃外,有鬃约30根。前、中、后足胫节外侧切刻依次为4~5、5~6、5~6个。后足第5跗节侧蹠鬃为5对,第1对侧蹠鬃移位于第2对内侧,具亚端蹠鬃1对。

腹部第1~7背板具鬃3列,第2~7主鬃列在气门下具鬃1(2)根。♂第1~4背板各具端小刺依次为2、2、2、1(0)根;♀第1~5背板各具端小刺依次为2、2、2、2、1(0)根。第3~6腹板各有鬃2列,前列多为1根鬃。♀第3~6腹板中部有骨化加深带,而第6腹板骨化加深带长而宽。臀前鬃3根,中位者最长,下位者次之。

变形节♂第8背板及腹板都发达。背板背缘有1~4根长鬃,其前下侧2列鬃,多达7~10根鬃。第8腹板后缘圆凸,约有20根鬃,稍前有4~6根粗长的亚缘鬃,近基腹缘内凹深,无叉突,形态如图5。可动突近似火腿形,前缘中部内凹,上前角钝角状,端缘略凸,上后角在加厚鬃下有1根短而粗的刺鬃,内面另有2个小刺形鬃;后缘逐渐收窄,在近1/2处另具1刺鬃,在2刺鬃之间,有1列短的加厚鬃5根。第9腹板后臂末端具1根勾形刺鬃见图2。阳茎钩突前端角呈三角形。♀第7腹板后缘中段后凸其下内凹,主鬃列8根鬃,其前有4根小鬃。第8背板在臀板下有2~3根鬃,1根长鬃,其长度超过肛锥端鬃,经小空档,下方1片有大小鬃14~21根,其中有4根粗长鬃。受精囊头与尾近长,交配囊管向后呈圆拱形。肛锥梯形,长为宽的3倍,端鬃2根,最长1根鬃约为肛锥长的2倍。

词源新种与原双蚤近似而得名。

标本记录正模♂,体长2.5 mm,副模1♂体长2.0 mm、2♀♀体长2.5 ~2.9 mm,由白学礼等于2015年4月27日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106°17′E,35°23′N),海拔1 960 m的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Buchner, 1889体上。

2 缺棘双蚤六盘山亚种, 新亚种Amphipsylla desispina liupanshanensis Bai, Lu et Wei, ssp. nov.(图6~13)

鉴别特征新亚种与缺棘双蚤指名亚种AmphipsylladesispinaChenetWei, 1984十分相似,但具下列鉴别特征:1)新亚种♂可动突中部长是宽的1.6倍,指名亚种♂可动突中部长是宽的1.8倍;2)新亚种不动突端部窄,背缘中部内凹,整体略呈海狮头形,指名亚种不动突端部呈圆锥形,背缘中部较平直;3)新亚种♀第7腹板后缘主鬃列10(11)根鬃,其前有8~11根小鬃,指名亚种♀第7腹板后缘主鬃列8根鬃,其前无小鬃。

形态记述头部(图6)额突小,齿状,♀位于额缘下2/5处,♂位于额缘中央稍下。额鬃2列,分别为3(4),5(4)根鬃(♂ 在2列间尚具1根长鬃)。眼退化,眼鬃2根,眼上方具幕骨拱。后头鬃3列,♂依次为3、5、8根鬃,♀为3(4)、5(6)、8(9)根鬃。下唇须5节,长达前足基节的3/4处。

胸部前胸栉刺19(18~21)根,背板鬃1列7根鬃中间具小鬃。中胸背板有鬃数列,主鬃列为6根鬃,颈片2侧共有假鬃正模4根,余4~6。后胸背板有鬃4列,主鬃列6(5~6)根鬃,侧区有4根鬃,前侧片有3根长鬃,后侧片具鬃4列,为10~12根鬃。另有端小刺正模2(1)个,其余3个。前足基节外侧除基部小鬃和两侧缘鬃外,有长鬃约38根,后足股节外侧1列9(10)根。后足第2跗节端长鬃远不达第3跗节末端。前、中、后足第5跗节各有4对侧蹠鬃和1对蹠鬃。

腹部第1 ~7背板具鬃3列,第2~7主鬃列在气门下具鬃2根。♂第1~ 6背板各具端小刺依次为3、4、4(5)、4、4、3(4)根;♀第1~5背板各具端小刺依次为4、4、4、3(4)、3根。第3~6腹板各有鬃2列,前列多为1根鬃。♀第3~5腹板后缘有骨化加深带。臀前鬃3根,中位者最长,上位者略短。

图1~5 拟原双蚤,新种Figs.1-5 Amphipsylla paraprimaris Bai, Lu et Zhang, sp. nov.1.♀头及前胸 Head and Figs.1-5 prothorax of female, paratype; 2.♂ 变形节 Modified segments of male, holotype; 3. 阳茎钩突 Crochet, holotype; 4.♀变形节 Modified segments of female, paratype; 5.♂ 第8腹板 st. XIII of male, holotype.

变形节 ♂第8背板后缘圆凸,腹板发达,后缘着生约20根长鬃,后缘中部以下的鬃渐短并鬃软,弯曲或呈鞭状。腹缘有一浅凹。可动突似抹刀形,前缘中部略凹,中段之下边缘有小鬃2根,内侧近基部有小的刺鬃约16根,中段之上边缘骨化。前角钝,后角圆凸,其上有2根长短不等相距较近的粗鬃,上位细短,下位粗长,其下外侧有缘和亚缘小鬃约30根,内侧有1簇约18根细短鬃如图8。可动突中部长是宽的1.6倍。不动突端部呈海狮头形,其上有1根短鬃,2根长鬃。背缘及后缘中部内凹。抱器柄突末端略向上翘。第9腹板后臂形状特别,中部十分的宽大,基部及端部较细,形态如图7。阳茎整体呈方形,端部上1/3处分叉,上叶似指状,基部骨化较深,下叶碗状,两叶交汇处见钩突,形态如图9。♀第7腹板后缘无窦,平直或略凹,其下内凹,主鬃列10(11)根鬃,其前有6~11根小鬃。第8背板在气门下有3~4根鬃,中间1根为长鬃,其长度是肛锥端鬃长的1.5倍,经小空档,下方1片有大小鬃20~27根,其中有7~11根加厚的粗长鬃。受精囊头近椭圆形,尾部显细,头尾分界明显。交配囊管具3~4弯曲如图12。肛锥长为基宽的4倍,端鬃2根,最长1根鬃约为肛锥长的近1.7倍。

图6~13 缺棘双蚤六盘山亚种, 新亚种Figs.6-13 Amphipsylla desispina liupanshanensis Bai, Lu et Wei, ssp. nov.6.♀头及前胸 Head and prothorax of female, paratype; 7.♂ 变形节 Modified segments of male, holotype; 8. 另侧可动突 Medial movable process of male, holotype; 9. 阳茎钩突 Crochet, holotype; 10.♀第8腹板 st. XIII of female, paratype; 11.♀变形节 Modified segments of female, paratype; 12.受精囊 Spermatheca of paratype; 13. 交配囊Bursa copulatrix of paratype.

词源新亚种种名源于模式标本的产地“六盘山”。

正模♂ ,体长2.56 mm, 副模2♀♀体长2.53 ~3.48 mm,均由白学礼等于2006年10月25日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106°15′E,35°18′N),海拔2 800 m的短尾鼩AnourosorexsquamipesMilne-Edwards, 1870体上。

致谢本文承蒙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马英研究员修改英文部分,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亚种后缘背板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订正研究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珍稀蝴蝶的亚种分类问题及保护意义:以喙凤蝶属为例
盘羊新亚种
——和田盘羊
乐凯太阳能电池背板:强劲支持光伏产业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光伏含氟背板隐忧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一种新型飞机的吊挂后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