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2016年我院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用药情况分析

2018-11-09贾宏军赵振营

天津药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注射用中性排序

贾宏军,侯 超,高 靓,赵振营

(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我国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的诊断标准为ANC<2×109/L, 1~10岁的患儿外周血ANC为<1.5×109[1],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的定义为ANC<0.5×109/L。粒细胞缺乏症的致病因素中,除患者原患疾病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外,还以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最为常见,每年全球的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数为(2.4万~15.4万)/100万,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粒细胞缺乏发病急促,病死率高,达60%~80%[2-4]。因此分析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的用药情况极为重要,本研究调查分析了2014—2016年本院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住院患者用药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利用本院HIS系统,收集2014—2016年住院患者出院诊断“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患者信息,筛选患者性别、年龄、科室、入院、出院时间、主要诊断、治疗药物名称、用药频次、用药金额、人均金额等。

1.2研究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自行设计表格,分类统计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患者年度例数分布、药物分类、药品使用频次、药物使用排序。并将数据进行医学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患者数量及性别分布 2014—2016年出院诊断包含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的例数495例,其中男234例,女261例,无性别差异。2014—2016年患者逐年减少,但并不能说明发病率减低趋势,原因是住院患者越来越专科化,该院属综合性医院,无主要诊断为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疾病患者。另可能与医生越来越重视规范化治疗,重视并发疾病的评估利益与风险比,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发应有关。

2.2用药情况

2.2.1按药品分类排序 抗肿瘤药物居首位,后面依次是消化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抗菌药物、影响肌体免疫系统药物等,见表1。

表1 按用药分类使用频次排序

2.2.2按用药频次排序前10位药物 按用药频次排序前10位药品中除注射用顺铂有剂量依赖而且较轻的骨髓抑制外,其余药物均无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不良反应,提示临床能权衡利弊,注重不良反应评估,用药方案合理,见表2。

2.2.3抗菌药物前10位 抗菌药物前10位药物中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无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不良反应,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阿奇霉素、注射用氨曲南、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有暂时性或少见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报道,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有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见表3。

表2 按用药频次排序前10位药物

*注:指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不良反应

表3 按使用频次排序前10位抗菌药物

2.2.4抗肿瘤药物前10位 骨髓抑制或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5,6],本研究选用的抗肿瘤药物前10位除了氟尿嘧啶注射液外均有骨髓抑制或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但是轻微或可逆有剂量限制毒性,不蓄积。说明临床医生选药时能够在规范化个体治疗同时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见表4。

表4 按使用频次排序前10位抗肿瘤药物

3 讨论

粒细胞减少后易发生感染,易进展为败血症,病死率高,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重视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的合理用药,合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495例患者用药基本合理,而选择抗菌药物前10位的有三种药物存在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应权衡利弊,选择优化治疗方案,以达有效安全经济合理用药。

3.1用药种类 2014—2016年495例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用药种类前5位是抗肿瘤药物居首位,后面依次是消化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抗菌药物、影响肌体免疫系统药物。提示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与药物相关,与已有报道肿瘤药物、抗菌药物致粒缺与粒减相吻合[2-5]。

3.2按总用药频次用药排序 前10位依次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利可君片、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薄芝糖肽注射液、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注射用顺铂、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用药基本合理,除了治疗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药物外,主要是化疗药物、止吐药物、增加免疫力和应激能力药物。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居前位存在无指征用药和用药时间过长的不合理现象。

3.3抗菌药物应用 研究证实,目前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常见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革兰阳性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且不同感染部位的致病菌谱有明显差异[6]。常有报道抗菌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缺乏[7,8],本研究选用的前10位抗菌药物中有三种药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说明书提示存在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不良反应,显然是不合理的,提醒临床关注覆盖致病菌同时应兼顾药物的不良反应。

3.4抗肿瘤药物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21 d 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化疗剂量是肺癌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8]。本研究选用化疗药物中前5位无或轻微可逆的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不良反应,说明临床医生既遵循治疗指南,同时兼顾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制定优化的个体治疗方案。

总之,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与免疫感染及药物相关,2014—2016年本院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患者用药基本合理,但也存在问题。提醒临床应加强安全合理用药监督,加强风险利益评估,制定利益最大化的优选治疗方案,提高整体治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猜你喜欢

注射用中性排序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作者简介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