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2018-11-09

关键词:凝血酶原消化道内镜

张 娟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消化内科疾病,多由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溃疡及肿瘤等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1]。临床上治疗该疾病,常用方式为内镜治疗,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过部分患者在成果治疗后出现再次出血症状,且风险性有所增加,危及性命。此次试验旨在分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进行内镜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按照术后有无出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68岁,平均(51.02±4.17)岁;②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9~67岁,平均(50.91±4.22)岁。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基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入院确诊后,按照相同流程进行内镜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疾病诊疗资料,具体包括出血病变直径、术中输血量、合并症等,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构,包括血小板、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对比分析两组在上述资料上的差异,找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试验获取的基础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采用x2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出血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2 结 果

观察组中,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凝血酶原时间≥17 s的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且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构表明,上述因素均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比 [n(%)]

3 讨 论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症候群,发病部位囊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位,多由消化道炎症、机械性损伤所致[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内镜下治疗已成为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主流治疗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该方式的止血成功率高达92.71%,而再出血率仅为16.13%。不过,还是有不少患者再经过内镜治疗后,因为术后再次出血而需要再次治疗,甚至死亡。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此次试验对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符合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凝血酶原时间≥17 s等指征的患者再次出血风险较大,需加强临床监测。

综上所述:对于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凝血酶原时间≥17 s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完善止血措施,加强凝血及肝肾功能监测,以防再次出血。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消化道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