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起搏器主动电极植入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相关性研究

2018-11-08杨艳马艳林丽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单根起搏器

杨艳,马艳,林丽霞

心脏起搏经历了从心外膜到心内膜,从固律型起搏到按需型起搏,从单腔起搏到双腔、三腔起搏,从固定输出到自动调整输出等的发展历程,现代起搏器功能已相当完善[1,2]。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3]。被动电极的头端为倒叉或鳍状,可钩挂在心肌小梁间固定,自起搏器出现以来,已被广大医务工作者认可,其无损伤性及固定方便曾被广泛接受,但其脱位率较高,固定后起搏位置不便调整亦有目共睹[4,5]。而主动电极头端为可伸缩螺旋圈,利用螺旋圈旋入心肌组织来实现其对心肌的固定,所以主动电极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被动电极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它能选择生理位置起搏,并优化起搏位点,但主动电极的植入究竟会对患者的心肌带来多大损伤,对心脏功能及对阈值的影响大小,是否安全,目前仍不清楚,亦未有相关报道[6,7]。心肌酶是心肌损伤最敏感的指标,分析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变化及与起搏阈值的关系,可了解其对心脏的影响[8,10]。本研究分析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7月期间诊治的接受单根主动固定电极及双根主动固定电极植入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1例,女性99例,年龄44~82岁,平均65±7.8岁。其中接受单根主动固定电极患者100例,接受双根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的装置治疗指南的Ⅰ类及Ⅱa类适应症,且均为一次性植入主动电极导线成功。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电极及方法本文采用Medtronic公司的RED R015076或Bioronik Talos Dselox S60主动固定电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术中一次性主动电极导线植入成功,且起搏器工作正常,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嘱患者取平卧位,对手术部位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行左侧/右侧锁骨下/腋静脉穿刺,导入导引钢丝进入下腔静脉。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至深筋膜后制作囊袋止血,沿着撕开的外鞘将带有直导丝的右房和右室螺旋电极导线送入右心房和右心室,撤出直导丝。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采用优质塑性导线,送至右心耳和右室流出拟固定部位,透视下确定主动电极导线螺丝完全旋出后撤出导引钢丝,调整导线张力。固定右心房及右心室电极,连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本研究分析植入前及植入后24 h、48 h及72 h心肌损伤标记物MYO、CK、CK-MB、LDH及cTnI变化。上述心肌酶标志物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UniCel DxC 600 Synchron型,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进行检测,试剂盒为仪器配套产品。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要求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比较有差异再采用F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心肌酶水平变化分析研究发现,术后24 h、48 h及72 h心肌酶MYO、CK、CK-MB、LDH及cTnI水平较术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蛋白水平降低,至术后72 h,上述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单根组和双根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肌酶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单根组和双根组术后患者心肌酶MYO、CK、CK-MB、LDH及cTnI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而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蛋白水平降低,至术后72 h,上述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根组和双根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

表2 不同分组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分析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是重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动电极由于存在临床上的局限性,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主动电极能够有效克服被动电极的局限性,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起搏器植入时,电极导线的成功固定是手术成功至关重要的步骤,起搏器各工作参数方面的测定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其各参数术前术后的对比亦有报道,但在心肌损伤标记物及损伤电流方面的比较未提及,目前未见有关心肌损伤标记物与心脏起搏器各参数等方面比较的报道。本研究分析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相关性,发现单根组和双根组患者术后心肌酶MYO、CK、CK-MB、LDH及cTnI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而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蛋白水平降低,术后72 h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性,且单根组和双根组之间无统计学的差异性,表明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数目与心肌损伤无关。

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对心脏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对心脏起搏患者房颤情况及其对AST、LDH及CK-MB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曲美他嗪联合美托洛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房颤发生率,改善AST、LDH、CK-MB水平及心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1,12]。在分析床旁球囊漂浮电极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对高敏肌钙蛋白影响的研究中也证实,经球囊漂浮电极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较普通电极对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13]。在分析不同永久起搏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的损伤电流变化的研究中也发现,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被动电极产生的损伤电流(COI)明显小于主动电极,两种电极产生的COI均随时间逐步减小,被动电极产生的COI下降速度较快[14]。罗针等[15]也发现,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植物人颅内电极植入术中可以有效优化患者的治疗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保护患者的脑组织免收损伤,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在分析胸腔镜辅助心外膜电极植入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时也证实,胸腔镜辅助植入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可作为介入方法失败后的选择,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16]。本研究也发现单根组和双根组术后患者心肌酶MYO、CK、CK-MB、LDH及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而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蛋白水平降低,术后72 h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性,且单根组和双根组之间无统计学的差异性,表明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数目与心肌损伤无关。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为临床上合理的应用及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因此,单根组和双根组之间无统计学的差异性,表明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数目与心肌损伤无关,临床安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单根起搏器
仅吻合单根指动脉指尖再植的疗效分析
油条让我相信爱情了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心跳可“发电”
夹片群锚体系钢绞线拉索整体放张单根拆除换索施工工艺
血液发电法确保心脏起搏器不停跳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