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8-11-07王莉罗昊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企合作高职

王莉 罗昊

摘要:该文分析校企合作的优势,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讲述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1-0195-01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其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个岗位上的每个工作都肯钻研、善思考。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

近年来,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现代学徒制培养思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已从1个专业扩大到8个专业,合作企业从1家扩大到10家。

为凸显“双主体”作用,共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每一合作企业均建立了校企共商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开发课程、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围绕岗位核心知识和能力,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共享企业在线培训课程资源;构建学校教育系统和企业培训系统相互支撑的融合体系;学徒在第二学期即可进入企业,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轮岗学习,所有学生(学徒)实现“课堂”和“企业”交替学习实践。

以汽车专业为例,汽车专业先后与宝马、保时捷、通用等八家汽车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嵌入“复合能力培养”,共建课程体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用工标准,构建理实一体化、项目任务化的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围绕学生动手能力,职业管理能力等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基础标准,职业动手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标准,共同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

导师双向互兼互聘,共组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师傅选拔标准,选拔一批行业大师、企业高管等一线经营管理骨干作为企业导师为学校兼职教授。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确保每一专业都有一名企业高管、技能大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宝马、保时捷等企业聘任学校教师担任企业培训师等,定期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项目研讨和技术研发。

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讨:

1) 营造企业氛围,宣传工匠精神

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室中,上课环境和实训环境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企业文化。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实训过程、主题班会中都要增加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工匠精神,组织“工匠精神”的主题演讲,手抄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提升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工匠精神方面的专题讲座,明确工作中的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质。

2) 开展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

学校的实训活动中,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并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利用实训活动,还原工作实质,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流程、工艺和发展趋势,从中体会到职业技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树立热爱职业目标、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在学校组织“机器人”、汽车维修、车床维修等专业社团,派专业老师加以指导鼓励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的发明家和技术能手。

3) 榜样的引导作用

中央电视中的《大国工匠》的热播,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顶尖技术,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展现工匠精神的电视,电影,营造出工匠精神的氛围。每年我校有参加技能比赛的学生和老师,对获奖的学生的老师给予奖励,并在学生大会上加强宣传报道。

参考文献:

[1] 王力.呼唤工匠精神[J].施工企业管理,2015(5).

[2] 重莲.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 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 2015(4).

[3] 司贤.昆仑万维周亚辉:以工匠精神做游戏[J].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5(3).

[4] 沈志勇.电商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5(1).

【通联编辑:梁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校企合作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