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活动铁路病媒生物防治

2018-11-07葛晶晶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病媒生物防治旅客

葛晶晶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疾病预防控制所,上海 200071)

1 概述

病媒生物叮咬人类、污染食物、咬断电缆线路危害旅客健康、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和服务质量。近年来,旅客列车发生臭虫滋扰旅客事件[1],偶发纹伊蚊和致倦库蚊[2]、蜱、蚤咬人事件,引起旅客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普速旅客列车的染虫卧具不及时隔离单独处理,易造成交叉污染风险。为降低危害,铁路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愈发频繁,在温度、湿度适宜病媒生物滋生的地区,需要防范通过运输方式的传播,特别当遇有重大活动时,人员流动激增,更要重点关注。

上海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17年市平均气温17.7 ℃,日照1 809.2 h,降水量1 388.8 mm,全年81%雨量集中在4—10月,适宜蚊、蝇、蟑螂、鼠、蚤、蜱等病媒生物滋生。2018年11月5日—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 000家企业参展,预计采购商超过20万人。据《上海市交通行业发展报告2017》统计数据,2016年上海铁路对外旅客日均发送量26.5万人次,占上海市交通运营对外旅客日均发送量的52%,预计进博会期间,上海铁路旅客发送量将会激增。如何有效防治铁路病媒生物、降低危害风险,是面对重大活动卫生防病保障需解决的课题。

2 铁路病媒生物防治面临的挑战

2.1 铁路运输中病媒生物传播疾病风险

随着国际经贸交流、人员密切往来,国外病媒生物传染病可能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传入我国,病媒生物也是生物战的主要载体[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报告显示,重大病媒传播疾病约占全球传染性疾病的17%,每年造成70多万人死亡;2013年登革热造成全球经济损失约89亿美元。由于社会、人口、环境、全球变暖等各种因素影响,登革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传播频率、地理范围更广,传播季节延长,发病数上升。在重大活动期间,人员流动更为频繁,铁路运输中病媒生物传播疾病风险加剧,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和防范。

2.2 上海市病媒生物传播疾病风险

上海市法定报告39种传染病疫情中,涉及病媒生物传染性疾病近1/3,如疟疾、登革热、鼠疫等,其发病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5%~10%,死亡数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30%~50%[3]。从2015—2017年上海市法定报告中部分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病数趋势看(见表1),近两年11月疟疾、登革热死灰复燃。

表1 2015-2017年上海市法定报告中部分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病情况统计

注:本市人口病例□,外来人口病例△;数据来源于http://www.wsjsw.gov.cn/yqxx/index.html。

《上海启动2018年夏季爱国卫生蚊虫防控专项行动》报告提示,“近年来全球蚊媒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我国南方省份相继发生登革热疫情流行并呈现向北方扩展的趋势,2017年山东济宁出现登革热本地爆发,杭州本地登革热病例超过1 000例”,形势不容乐观。而病媒生物受温度影响最大[4],预计进博会期间,室外气候适宜,虽并非病媒生物繁殖的最佳环境,但场馆内、旅客列车、车站等室内均为24~26 ℃空调恒温,并且全球大量人流、物流进入,旅游和贸易快速交易,病媒生物输入性风险增加,种类、密度会发生新变化,需要提前采取措施加强防范。

3 铁路病媒生物防治措施

3.1 盯控关键风险点

围绕进博会的卫生保障重点,疾病预防控制所成立了客运站车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小组,与客运站车单位搭建鼠虫防控微信平台,完善信息互通机制,确保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处置;加强高风险单位鼠虫监测,紧盯关键风险点,降低安全隐患。

按照《站车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方案》,自2018年8月疾病预防控制所对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每周全覆盖监测1次,苏州站、无锡站、昆山站、昆山南站二等及以上车站每月全覆盖监测1次,南翔车库、南站车库、虹桥动车库、上海客技站每月全覆盖监测1次,旅客列车每季度全覆盖监测1次。重点检查消防栓、安检仪柜台、售票间、垃圾箱等25类安全隐患部位。针对车站白天客流大、鼠蟑夜间活动特点,加大夜间监测力度。在无死角全覆盖监测的基础上,增加重点候车室和车底等的监测频次。对出现的问题,现场拍照取证、现场反馈签字,指导站车和环境消杀作业,落实综合防控措施,跟踪盯控风险点,整改率百分之百闭环。

3.2 动员铁路各部门综合治理

开展客运站车厕所革命达标整治,补强普速站车厕所的短板。加大保洁力度,消除厕所异味,厕所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对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厕所环境卫生监测评估,均在合格标准内。

开展“关注小环境,共享大健康”第30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清洁家园,灭蚊防病”夏季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基层宣传病媒生物防病知识,提高职工认识水平和参与度。从2018年6月开始开展外环境蚊虫易滋生环境集中整治,重点对院落、绿地、工地、雨水井等部位和卫生死角清理,规范垃圾堆放,消除病媒生物滋生地。通过对整治效果的调查发现,基层单位防鼠蟑蚊蝇措施达标率超过93%,基本地面硬化、填平坑洼、安装纱窗纱门、地面洞口堵死、清除积水,设捕蝇笼、防蝇罩、粘鼠板、蟑螂贴、灭蚊灯,通风处设铁网。

3.3 全方位提升软硬件实力

3.3.1 加强路地联系

加强铁路与地方的联系,掌握上海市传染病疫情和雨灾情,做好预测预警。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动态调整应急处置人员,配齐应急器械药物,派员参加上海市病媒生物培训,对使用的药品、器械送中国铁路总公司进行安全及效果评估,全面提升病媒生物应急处置能力和质量,做好管内突发病媒生物事件卫生处置的应急准备。

3.3.2 开展联合应急演练

开展旅客列车运行途中病媒生物滋扰旅客的联合应急演练,明确客运站车和疾病预防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现场处置,稳妥安抚旅客,防止负面舆情。秉持安全有效的防控原则,联合使用物理化学杀灭技术,有效控制突发状况[5]。

(1)客运部门。①突发事件逐级上报。即车长→车队→乘务科→疾病预防控制所,车长报告车队同时可报疾病预防控制所。②危害处置。发现病媒生物但未发生滋扰旅客事件时做好安抚解释、及时处理虫体;发生病媒生物滋扰旅客(或不明原因)时,做好安抚、解释及铺位调整。同时降低车厢温度,延迟关灯时间。③经常巡视。观察旅客反应,列车运行中途不可用杀虫药物。

(2)疾病预防控制部门。①接报后立即联系当班列车长,询问危害(是否叮咬,叮咬部位、虫体图片),初步确定危害种类。②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最近的前方停靠车站登车添乘,协助车长处置。③上车后向车长了解情况,巡视危害车厢,观察旅客反应和卧具情况,确定危害种类及是否需甩车。④督促车长调铺,虫体密度较大或同时在2个及以上铺位发现坚决调铺,指导处理污染卧具,列车运行中途不可用杀虫药物。⑤情况及时报告消杀公司,终到站后处置。

4 深化铁路病媒生物防治的探讨

为确保进博会期间的安全稳定,针对现有病媒生物防治措施,建议从监测新方法技术、风险等级预测、风险评估预警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控。

4.1 开发新技术和新监测方法

摸清现有杀虫剂药效和抗药性,实验新配方,减少抗药性及杀虫剂对环境和人体危害。引入新技术如使用检查犬监测臭虫[6-7](检测率97.5%);吸尘器捕捉臭虫和跳蚤;沃尔巴克氏体属生物防治[8],减少或替代种群遗传变异,通过自动传播进行幼虫杀灭;空间驱虫剂和蒸气活性杀虫剂消除病媒生物;探索改变卧铺结构为封闭嵌入式,放置加热袋,铺位四周用胶封死,源头避免病媒生物滋生场所。利用实时捕获数据信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学工具(如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无人机技术、气候模型),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精准综合分析、精确定位处置病媒生物疫情和突发事件[9]。

4.2 健全铁路病媒生物风险等级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铁路病媒生物风险等级监测体系。在全覆盖无死角监测的基础上,从监测结果(侵害率等)、安全隐患、防治措施、卫生死角等指标综合评判,设定三级风险等级,对应不同的日常监测频次:A级(低风险)监测2次/年、B级(中风险)监测4次/年、C级(高风险)监测12次/年,从而提高监测的针对性。

4.3 建立铁路病媒生物风险评估体系

结合铁路病媒生物监测直报系统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由病媒生物传染性疾病风险评估,病媒生物滋扰旅客风险评估,病媒生物污染食品引发肠道疾病风险评估,病媒生物影响环境卫生产生反感、厌恶情绪风险评估,病媒生物咬坏电缆、破坏电力设备等事件风险评估指标组成[10],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预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治措施。

5 结束语

病媒生物防治干预是公共卫生有效措施之一,铁路快速发展对铁路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部门协作、聚焦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主动沟通发现风险隐患,才能快速有效控制病媒传播疾病,在重大活动中彰显铁路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病媒生物防治旅客
非常旅客意见簿
评价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的监测能力
候车大厅的旅客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活性物质在欧洲农药法规(EC)No.1107/2009框架下的发展
口岸入侵病媒生物特征及防控策略
我是人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
警惕病媒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