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2018-11-07梁文希

医药前沿 2018年32期
关键词:标志物分子实验组

梁文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检验科 上海 215000)

近几年,社会人口患病率越来越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病症变化比较复杂,如果没有及时的诊断出来,对患者的影响是极大的,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发病早期进行确诊,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1]。本文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共60例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共60例,实验组的患者分为早期患者为实验1组、晚期组的为实验2组。实验组患者年龄在28~77岁之间,平均年龄(45.5±7.5)岁,其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0例,同期住院的30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年龄(46.5±5.3)岁,其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经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30例患者和对照组30例患者在住院后采集静脉血,在清晨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两组患者均采用普通血清真空管,采集量为5ml,给予枸橼酸钠抗凝,进行离心,频率为3000r/min,时间为10min,然后取上层血浆保存在20℃环境中待检,本次检测采用的仪器是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是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的PAP、TAT、F1+2、D-D以及GMP-140等指标[2]。抗凝血酶(AT)在ACL 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进行检测。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AP、TAT、F1+2、D-D、GMP-140、AT等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60例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技术资料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经对比,实验组1患者的PAP、TAT、F1+2、D-D、GMP-140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2组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实验1组,三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三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水平比较

3.讨论

随着环境的污染、饮食的不规律、工作压力等等方面,近几年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全身性出血血栓综合征,引发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疾病的产生会导致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广泛性微血栓[3]。这种病的临床变化复杂、不易判断,并且死亡率极高,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常规使用的出凝血指标对早期患者的诊断不敏感,因此近几年采用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随DIC凝血升高,可以判断疾病的情况[4]。

综上所述,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的方式能够作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临床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标志物分子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分子的扩散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臭氧分子如是说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