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2018-11-06李楠楠

山东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李楠楠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数据库应具备的功能和类型,并针对建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相关的思考与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

貴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43%,全市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布依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全市18个民族乡。由于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异常丰富,并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民族文化既是原生态的,又是极具深厚内涵和神韵的,其原创性、唯一性、多样性的特质,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贵阳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多姿,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各民族的迁徙史、发展史以及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当前,随着贵阳市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数据产业、互联网技术革命、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等如火如荼的进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大规模的现代化造城运动、方兴未艾的各类型工业园区、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建设等时刻冲击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和传承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项目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数据库是记载知识的载体,也是传播知识的媒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整详细记录非遗信息,借助GIS技术在地图上展现非遗点及分布信息,建立贵阳市非遗数字地图及数据可视化平台,助力实现非遗资源的科学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

一、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意义

首先,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应用各种IT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以非遗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非遗资源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非遗的研究、传播和展示,能有效体现非遗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遗产的权利。通过技术规划,确立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完整知识体系和技术框架,并构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促成内容与技术融入教育、研究、产业与社会发展。

其次,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传承,更要运用现代技术和话语体系对其重新解读与拴释,赋予新的文化意涵,使之与现代生活相关联。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新编码、重构和阐释,在数字技术的文化层面上让公众接受。数字化在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带来了公众认知、消费和利用遗产的行为的变化,即对技术层面的数字化的人文认知、思考与行动,是一种普世性的价值取向。同时,数字化遗产资源不仅多角度、立体化反映区域活态文化形态,包括语言、仪式、手工艺、表演艺术等等,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而且促进不同文化地理空间的公众进行跨文化的对话,更能引导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

最后,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化成果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最终形成集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为一体的崭新局面,突破和掌握一批数字化关键技术,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全新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推出具有工作、技术、工程和示范等指导意义的多样性创新研究成果。可以有力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止掠夺性的开发和建设性的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绿色、环保地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遗产、政治、经济、科技和环境各个方面均共赢。

二、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前期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贵阳市按照国家文化部非遗研究中心数字化保存技术标准(ICS35.240.30),先期基本完成了31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存;同时,在“贵阳市数字博物馆”创建中,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数据库初见成效,运转良好。但在数据库建库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著录数据资源不齐全。在选题上,多而全,注重数量,不够重视精化,没有选取到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具有民族灵魂的文化资源;相关文献选取还停留于一般性的知识普及,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献资源;以文字和图片资料居多,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虚拟技术、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加工的音频、视频资料缺少。

其次,软件系统功能不成熟。软件系统功能不成熟,存在以下问题:1、视频文件超过2G不能上传。2、输入的信息只能浏览20项,不能全部查看。3、点击归属内的信息时不能查看相对应的信息。4、录入的页面不能最小化,不方便查找资料。5、登入系统录入资料时有时系统会自动跳转返回,录入的信息不能自动保存,要重新录入,操作不方便。6、以网站为主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用的技术落后,缺少个性化功能,几乎没有交互功能,使得资源数据的利用率比较低。

三、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利好,重新思考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对于传承、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十分有益。

首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资源网络平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既方便查询,又促进文化传播。反映当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特色文化的传承。

其次,重视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通常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10 种类别,数字信息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类型。类型丰富决定产生的信息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资源所需的信息各异,根据各异信息的资源属性来研究和定义不同类别资源的元数据规范就成为必要。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极大提高资源数据共享率,缩短数据库建设的周期。在数据库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时可以充分借鉴其他领域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先进经验。

最后,拓展资源数据库的功能。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在于价值的挖掘,具体体现就是给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功能。首先是检索功能,要借鉴和优化先进成熟的检索算法,提高检索的效率;要不断完善数据库检索的功能,既要有关键词检索,还要有分类浏览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检索的智能性以及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其次要强化数据库的展示功能,在丰富文档检索、图片浏览的基础上,采取三维、虚拟现实等技术以图文影音并茂、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与使用者之间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再次,要进一步注重数据库的交互功能,方便不同人群的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使用者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事业中。另外,要提高数据库的个性化功能,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身份提供不同功能,比如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普通民众、项目传承人应该拥有不同的功能使用权限。此外,将数据库资源网络化,打通其产业或市场通道,实现附加资源产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02.

[2]王伟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J].东南文化,2011.05.

[3]宋丽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01.

注:贵阳市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列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