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电工程信息化特征、架构与实践

2018-11-06金和平潘建初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华鲟水电工程三峡

金和平,潘建初,朱 强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0 引言

水电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水电工程开发建设和管理中面临着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等诸多复杂而艰巨的挑战:往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既要调配机械、设备、物资、人力等资源,保证工程建设合理有序、安全可靠、按期交付,又要做好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确保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过程中,需要监测和分析大坝、设备运行状态和库区水雨情、水文泥沙、生态环境、地震和库岸等自然要素变化。这些都是水电开发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综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应对水电工程建设开发所面临挑战和问题的必要手段。随着技术进步、能源革命和电力市场改革,水电工程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升级信息化架构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提升水电开发和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是新环境下水电工程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首先分析水电工程开发特点及信息化特征,然后提出云时代下水电工程信息化架构,最后给出几个水电工程信息化实践案例。

1 水电工程及其开发特点

水电是可再生能源体系(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特点。水电也是目前技术成熟和最具有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

大型水电开发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水资源的“造物”活动,涉及自然环境(水文地质生态等)、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海量信息的特性,堪称最具挑战性的人类工程活动。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影响带来技术上的超复杂性和不可复制性,利益相关方亦十分复杂,涉及复杂的移民搬迁安置、政府社会管理等,需做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效益(防洪抗旱/航运改善等)、经济效益(发电)等多目标协同。

水电开发属一次能源开发,产品原料是可再生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这决定了水电开发建设投资高,运营成本低,产品成本更多地取决于建设过程形成的设备折旧及利息。水电工程开发属重资产行业,资本性支出占比高,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成功的工程建设管理交付有竞争力的资产对工程运营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外,水电生产资源具有随机不可预见性,水电工程的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水文、气象、泥沙等自然环境进行长时间系列监测和数据积累,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模分析和预测,这也为水能高效利用带来了复杂的挑战。

2 水电工程信息化典型特征

水电工程的信息化特征,与其开发特点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程建设在水电工程开发全生命周期中的地位及复杂性,决定了工程建设信息化是水电工程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利用IT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工程建设,决定了能否形成有竞争力的水电资产。

(2)水电工程建设信息化涉及面广、极为复杂,区别于一般制造业的ERP,其特点为:

1)跨设计、制造、施工、监理、科研监测服务等多组织协同和信息沟通尤为关键;

2)需建立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的多目标动态协同控制信息模型;

3)工程地质和外部环境等不确定性,使水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个性化产品建造过程,工程交付产品资产分解结构(PBS/ABS)和建设过程管控的工作基准——工作分解结构WBS有明显的多变和“三边”等渐进明晰的动态特征;

4)水电工程的动态渐进明细特征要求对工程能更好地可视化数字化精确表达,建筑物信息模型(BIM)的多专业协同动态设计优化价值巨大,成为必然趋势,工程的不可复制性、动态渐进明晰特征又使得BIM的应用受到严重制约;

5)工程复杂造物过程使得其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控制必须基于复杂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和现场施工建造过程监测物联网数据和数字化模型;

6)工程建造过程中多目标协同控制特别是投资成本控制,需要工料机多资源动态要素的在线监控和动态分析优化及与资金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的关联等[2]。

(3)生产期变动成本占比低,综合利用以RCM为核心的EAM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物联网及诊断分析系统,保证资产的高可用率和可靠性,是水电生产运营期信息化的重点。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路径是优化检修策略、降低备品备件库存、集中诊断运行减少人工成本等。

(4)资源禀赋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对自然环境的监测和物的感知成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5)基于多要素监测物联网和水文分析预报模型的防洪、生态、发电等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智能水资源利用综合生产调度系统成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6)移民管理成为最大的挑战,移民涉及的社会管理、政府治理急需信息化支撑。

(7)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制约因素,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日益重要。

(8)重资产、资金密集的特点决定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资金的集中高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成为提升开发效益的关键。

(9)建设和运营与空间属性密切相关,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

3 水电工程信息化架构

基于以上特征分析,水电工程业务信息化平台可主要分为两大应用平台:水电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Asset Lifecyle Management,ALM)和流域全要素智慧化管理平台(Intelligent River,I-River)。

按照云计算的架构体系,水电工程信息化总体架构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分别是IaaS层(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层(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层(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DaaS 层(Data as a Service,数据即服务)和IoT/CPS层(Internet of Things/Cyber-Physical Systems)。

图1 水电工程信息化总体架构Fig.1 IT architecture of hydropower project

IoT/CPS层的监测控制系统指为满足工程建设、电站和水库运行调度而建立的在线(离线)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括:气象监测系统、水情测报遥测系统、泥沙监测分析系统、地震监测系统、生态与环境监测(水生动植物、空气、水质、水土保持、噪声疾病监控等)系统、大坝安全监测(应力应变、渗压渗流、横向纵向位移等)系统、电站计算机监控(关口电能量计量、相角测量、安全稳定控制、非电量在线监测、图像监控、录波、闸门集控等)系统、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大坝施工及现场安全保障(混凝土施工、温控、施工现场资源监控)系统等。

PaaS层的应用支撑平台指为满足水电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数据库管理平台、应用服务平台、移动应用平 台、GIS平 台、BIM平 台 等。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主要是提供可视化地理信息服务,包括二维和三维,为流域管理提供基础支撑;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建筑信息模型)平台,主要是提供建筑信息模型服务,为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支撑。SaaS层所包含的两大应用平台详述如下。

水电工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ALM)架构见图2,以BIM技术为支撑,以水电资产建造运营管理为主线,贯穿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生产运营全过程,集成水电各专业数字化信息系统,最终形成水电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ALM又可以分为智慧化工程建设系统和智能化电力生产系统单独部署应用,其架构分别见图3、图4。

智慧化工程建设系统由建设现场的生产实时控制层、各要素专业监测系统组成的专业服务层、设计和施工过程及交付的数字化层、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项目综合业务管理层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层组成。

智能化电力生产系统由设备设施监测控制的生产控制层、发电各专业技术服务层、智能检修巡查的数字运维层、运维调度计划物资安全等业务管理层和电力生产智能决策分析层组成。

流域全要素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I-River架构见图5,旨在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将流域各电站、库区的地形、地貌、环境、水文、泥沙、移民等信息集成管理,对流域的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重构,为工程建设、电力生产、灾害防治以及库区管理提供服务,最终建成智慧流域。

图2 水电工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ALM)架构Fig.2 Architecture of asse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atform(ALM)for hydropower projects

图3 智慧化工程建设系统架构Fig.3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图4 智能化电力生产系统架构Fig.4 Intelligent power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图5 流域全要素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I-River架构Fig.5 I-River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all factor digitization of Watershed

它由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层、全要素物联网监测层、涉及移民航运枢纽地灾生态应急等的业务管理层和流域智能调度决策支持层组成。

4 实践及案例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是一家以大型水电开发与运营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主营业务是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力生产、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截至2018年8月底,三峡集团装机规模达到7063万kW,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6.3%,年发电量超过2800亿kW。每年可以减少原煤消耗超过1.25亿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3亿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过280万t,这将大大减轻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规划到2020年前后,三峡集团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亿kW,清洁能源比重超过90%,保持世界水电龙头地位,建设国际一流引领行业的信息化能力成为企业核心能力之一。以下介绍一些三峡集团水电工程信息化应用实例。

4.1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

三峡集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于1997年开始逐步投入三峡工程使用,系统管理、控制了三峡工程在建合同的100%,控制了三峡建设基金使用的100%,全面覆盖了三峡工程管理的各个层面,如预算管理、计划合同、资金与成本控制、工程进度、质量控制、技术、物资设备、施工、安全、文档等项目管理各环节,构建了工程管理的信息沟通平台,为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供应商等工程参建各方提供了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了跨组织、跨地域,以数据为中心、面向业务主题、面向流程处理、对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成为三峡集团各部门及三峡工程参建各方进行工程管理的有效工具。以概算分解、合同分解、设计图纸、质量控制单元、进度计划分解为基础,实现了进度、质量、成本三者的综合协调控制和管理,运用多种项目预测方法,及时有效地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资金状态进行监控和预测,提高决策准确性、科学性,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成本三大控制目标的实现,应用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实现了以施工工作包为驱动的技术供应和物料供应的矩阵化EPC集成综合管理,实现大型工程供应链物流、价值流与资金流协调统一;这套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信息系统在三峡工程管理、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促进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观念更新,培育了信息化的创新型工程管理文化。

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工程等项目开工伊始即采用TGPMS进行管理,开创了中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筹建工程开工就同步启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范例,丰富了中国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实践,TGPMS目前已经作为三峡集团集团化的工程管理平台,在正在建设的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工程、风电新能源项目上全面使用,三峡集团在建或将要开发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的都将用此系统作为基本管理工具和支撑,借助该系统实施,三峡集团顺利完成了几次大的组织机构调整以及业务延伸后的管理复制,促进了三峡集团多项目管理体系形成及相应组织机构构建,TGPMS系统已成为三峡集团进行后续工程开发和业务延伸的战略支撑。TGPMS的开发、应用实践和实施,综合运用BPR方法、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将国际先进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中国大型工程管理实践相融合,建立了工程管理模型、软件功能模块和数据体系三位一体并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集成化大型工程管理综合控制系统,创造积累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工程管理特点的业务模型、编码标准、数据资源加工体系(报表、KPI等)和实施方法论。该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TGPMS已经走出三峡,推广到乌江、清江、大渡河、岷江、新疆等的数十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使用,拓展至多工程领域:国家游泳中心工程、广州亚运工程及市政重点工程、台湾高雄捷运、铁道工程(武广、合陵、京津、京沪)、昆明新机场工程、首都新机场、青岛机场、成都机场扩建、西部机场等,管理的工程投资额超过2万亿元,TGPMS逐步成为先进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具的样板,以TGPMS数据模型为基础编制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投资管理软件通用数据》(GB/T 35296—2017)已经发布。

4.2 移民管理信息系统(HPMMS)

三峡集团不断归纳和总结移民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融入移民管理工作,自主开发建设了集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移民管理信息系统(HPMMS)。该系统在溪洛渡、向家坝两个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工作中全面应用,并推广到乌东德、白鹤滩工程及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开创了国内外移民管理信息化的成功范例,为破解水电工程移民工作难题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措施。该系统荣获2013年度全国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以该系统为基础编制的水电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实物指标分类编码》即将发布。

4.3 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

三峡集团电力生产管理系统(ePMS)以创建世界一流水电厂管理为目标和流域多电厂集中管理为理念,在引进先进的ERP成熟软件的基础上,通过客户化开发建设而成,系统以生产管理为核心、资源管理为目的、计划管理为龙头,并与电站的实时计算机监控系统互联,各模块紧密集成、相互关联,数据高度共享和严格受控,形成了高度集成的信息与应用,为三峡集团参与电力生产管理的不同角色人员提供了一个高度协同的工作应用与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了集团跨区域特大型电站群的电力生产管理。该系统荣获国资委重大设备物资管理类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荣誉称号,成为亚洲权威杂志《MIS ASIA》MIS创新奖的中国大陆地区首个获奖者。正是基于该系统的应用成效,三峡集团下属公司长江电力于2005年荣获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称号。

4.4 溪洛渡水电站数字大坝

溪洛渡水电站大坝是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大坝,规模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是一座300m级的超高拱坝,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进度控制难度大,全球类似工程的质量事故频发,粗放式管理不能满足国家和三峡集团对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

为有效进行大坝基础处理及渗控工程的实时监控与质量保证,通过施工期的动态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成果分析与实时反馈,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温控、温控动态反馈与闭环管理,保证灌浆质量,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并使施工过程中监测数据为蓄水及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与依据,三峡集团提出建设“数字溪洛渡”、实施“溪洛渡智能大坝”系统,以实现精确、全面的数字化采集,高效、综合的自动化统计,先进、及时的智能化分析,该成果于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溪洛渡数字大坝系统基础平台包括:勘测设计成果与发布管理平台、施工过程综合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三维可视化平台/仿真分析计算成果发布平台。共有六个业务子系统:大坝混凝土施工过程管理子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过程管理子系统、固结灌浆施工过程管理子系统、帷幕灌浆施工过程管理子系统、接缝灌浆施工过程管理子系统、施工期安全监测子系统。

实现符合基建施工现场特点的综合数据采集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①无线网桥、MESH、无线基站组合应用及恶劣条件下的技术保障(电源、防雷);②数字化埋入式温度传感器、手持式数字温度采集仪(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基于ZigBee传输的无线温度采集器;③移动应用技术的数据采集(WinCE/Android App);④缆机、拌和楼、灌浆记录仪等实时监控与组合分析。

从大坝首仓混凝土浇筑开始,大坝每一仓的混凝土施工全过程(原材料/生产/运输/浇筑)均在溪洛渡数字大坝系统中管理。实现了浇筑过程的全面进度与质量监控。实现了对重点的施工设备(如缆机、拌和楼等)进行全面监控,监控并分析其出力情况,优化施工组织过程。实现对大坝混凝土温控标准、温控措施与成果的全面管理,应用预报警平台及数字测温装置,实现了个性化、精细化的温控管理平台,为高拱坝的温控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固结、帷幕灌浆管理实现对每个单元、每个孔(段)的设计、施工过程与成果的全面管理,特别是灌浆过程的实时监控,实现对灌浆进度、质量的全方位管理与成果综合输出,集成工程地质管理,实现工程信息的综合分析。通过集成安全监测与仿真分析,建立了数值模型、监测模型两套体系,实现了理论分析与现场施工的全方位整合,实现PDCA,指导施工过程。完成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水电工程设计、施工阶段的应用,研究并应用多模式的数据采集手段,全面实现工程的主要施工过程采集与监控,利用各种统计与数据分析手段,实现综合、实时的分析与反馈。

4.5 施工资源定位跟踪分析系统

图6 基于BIM的属性及数据采集Fig.6 Attribute and data collection based on BIM

为动态跟踪水电施工资源消耗,规范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行为,精确管控施工设备、车辆操作运行,金沙江向家坝、乌东德工程开发建设了施工人员设备定位跟踪分析系统。向家坝工程廊道众多,为解决人员安全问题,建设应用了大坝廊道定位跟踪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①准入管理,有协作队伍准入、施工工人准入、安全教育、三工活动和班前会;②行为管理,有人员定位、跟踪、形成移动轨迹,廊道内越界警告;③绩效分析,有进出廊道次数、工作时间、旁站监督时间等考勤管理和分类统计;④紧急呼叫和准确救援,有紧急情况系统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双向呼叫呼救,廊道信号连续覆盖、精确定位、突发情况准确搜救等。系统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通过在廊道设置读卡分站、无线收发器、射频定位器和随身(设备)携带的射频卡,对廊道内作业的人员、车辆、设备等目标进行识别和定位,从而为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监测检查、人员验卡考勤、区域禁入控制、紧急事件处理等工作提供有效手段,系统可同时将有关数据传至各级管理部门,为各级领导监督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系统也已在乌东德工地建设及应用,综合利用智能穿戴设备、GIS、iBeacon的乌东德人员设备定位与轨迹跟踪系统实现了人员、设备的准入管理、定位安全管理等。

4.6 施工移动应用

为方便施工现场数据快速便捷采集,三峡集团开发建设了施工管理APP系统。以拟定的水电工程标准表格和管理流程规范为主要内容,在移动端(手机、PAD)完成表格电子化、流程化工作;系统结合工程现场人员、施工设备的位置等信息,实现特定人员在指定位置规定时间内完成数据采集和质量管控的目标。数据采集范围包括施工过程中洞室开挖、支护、混凝土浇筑、金结埋件及安装、安全管理等施工管理表格两百多张。系统已在乌东德左岸地下厂房上线运行。

白鹤滩工程在充分了解和吸收当前最流行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基于微信开发了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平台,收集各种现场安全隐患信息,汇总整理,并引入闭合管理的流程。该平台实现了安全智能化扁平化闭环管理,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及时性、信息不可篡改以及实名性等五大特征。该平台在复杂现场安全管理具有天然优势,可以降低安全隐患整改和管理成本,保证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上报、整改、闭合等过程规范、及时、有效,减少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不信任,让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更加透明便利,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同时大大提高应急管控的能力,加快了应急管控速度,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平台被列为2017年度国家能源局电力建设领域重点推广的安全管理成果,已经在乌东德、长龙山、叶巴滩等水电工程中应用。

4.7 水电站机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心

为适应大型水电站机组群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需要,三峡集团建设了机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由现地监测、厂站层子系统、诊断中心系统组成。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实现人机对话保障机组安全运行。

(2)超大型机组数量多——超过700MW级的机组共有58台。

(3)测点数量多——单台机组有接近20000个监测点。

(4)测点类型多——振动、摆度、压力脉动、空气间隙、局放数据、油气含量等。

(5)采样频率高——稳定性参数:>128点/周(稳态)>1kHz(暂态);空气间隙:>6kHz;局部放电:40~350MHz。

(6)数据类型多——工况参数、原始波形、频谱数据、发电次数等。

4.8 长江上游水雨情监测系统流域

三峡集团建设了长江上游水雨情监测系统,覆盖了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五省市,可实时接收583个遥测站数据,覆盖长江上游流域60%的面积达58万km2,系统集成国际最先进的遥测设备,代表了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为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施工期和运行期水情预报提供实时、准确的水情信息,满足了金沙江下游梯级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筹建期水情服务的需要。

4.9 中华鲟的“互联网+”新生活

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它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有“国宝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大型洄游性鱼类,生在长江里,长在海洋中,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的金沙江产卵繁殖。为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华鲟,三峡集团下属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出人工繁殖的科学方法,并于1984年开始首次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共向长江、珠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0万尾。

然而,在人类活动如此频繁的今天,每一次放流过后,中华鲟能不能安全游入大海的怀抱,让无数人牵挂。2013年,三峡集团首次引进了超声波标记对放流的子二代中华鲟进行标记追踪,以研究其降河洄游运动规律,并在沿岸安置了若干监控设备以记录放流中华鲟的洄游过程。但是,这些设备的监测数据需要科研人员持便携设备到设备安置地去采集,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整个处理过程耗时过长,且不能实时监控过鱼信息。

2015年4月12日上午,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宜昌进行了第57次中华鲟放流,3000尾小鲟跃入江水中,消失在养育它们的工作人员眼前。为了更科学地监测放流中华鲟的活动轨迹,工作人员为3000尾放流小鲟中的61尾进行了超声波标记。每一尾被标记的中华鲟经过监测点时,都会被雷达设备识别。同时,利用无线传输设备,将雷达接收的信号实时传输到三峡集团的数字长江平台上,实现了基于GIS系统的中华鲟放流在线、可视化监测,开创了中华鲟的“互联网+”新生活。

工作原理:当体内安装芯片的中华鲟,游经部署在沿岸声呐接收器附近时,声呐自动识别并接收信号,然后通过GPRS/4G网络将信号传输至互联网网关,并存入数据库进行结构化解析,最后将中华鲟在GIS平台上实施展示、分析。

典型工作界面截图如图7~图9所示。

图7 监测到有鱼经过,站点自动闪亮并显示相关信息Fig.7 Automatically flashing and display relevant imformation when signal detected

图8 站点过鱼阶段统计Fig.8 Statistics of fish detected at each monitoring site

主要创新点包括:

(1)技术创新。综合利用声呐、移动通信、数据库、互联网、GIS等技术,以声呐接收器设备为基础,创新性地集成移动GPRS/4G网络、数据库技术、GIS平台和短信平台等现有技术和平台,首次建立了中华鲟放流在线监测平台,实现了中华鲟放流的在线可视化监测,同时能够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有利于中华鲟放流活动的开展。

(2)模式创新。将珍稀鱼类保护工作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为鱼类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手段,既可以通过系统在线查看中华鲟的实时位置,还可以对放流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分站点、分时段、分个体统计。提高了珍稀鱼类放流管理的科学水平,同时也开创了传统珍稀鱼类放流追踪的“互联网+”新模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长江流域包括金沙江流域的鱼类放流追踪和保护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中华鲟水电工程三峡
西部地区水电工程倾倒变形体分布规律及发育条件研究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河南华北水电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探秘:中华鲟的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华鲟放流
中华鲟的保护之道
春到三峡
BP神经网络在水电工程投资估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