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习笔记的“组块”整理策略

2018-11-06洪高慧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组块笔记关键

□ 洪高慧

科学高效的复习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是对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训练,指向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现实教学中,复习容易陷入种种误区。如教师一言堂——布置记忆背诵的知识点并不是学生需要复习的重难点;题海苦战术——专题训练卷是复习课上的常客,学生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盲目一刀切——知识点面面俱到,反复讲解,复习成效却十分低下。

笔者认为,哪些知识点是尚未掌握的,哪些是难理解记忆的,学生较之教师更有发言权。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差异,复习才能高效落实。教师不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复习难点的确定、复习资料的收集,通过定制私人复习笔记的形式,提高复习效率。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分析如何运用“组块”策略整理复习笔记。

一、定制导图笔记,创建逻辑式组块

“导图笔记”是指确立一个中心,以这个中心为基础,通过发散的线条、图形符号等把原本复杂的内容梳理压缩成关键信息,并链接在一起。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后,关键信息的呈现更个性化、逻辑化,有助于传递和记忆。

(一)宏观创建——整册为单位,专题为线

总复习阶段,整册书的复习往往令学生无从下手。笔者引导学生将整册知识划分为不同的专题,如资料袋专题、人物形象专题、阅读链接专题等,从不同专题入手展开复习。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资料袋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末尾,杂乱无章,复习起来麻烦费时。一学生利用单支发散式导图对整册的资料袋进行梳理归纳,将大段繁杂的文字缩减成几个关键词。这样复习时查找起来就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了(见图一)。再比如,每册教材的课文都按不同的主题归类在各单元内,为了对五年级上册的单元主题做整体的关照,一学生利用中心发散式导图对各单元进行主题式的梳理(见图二)。再如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复习时的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一学生利用多支发散式导图将五年级上册所有出场人物分成作家、伟人、普通人三类,让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归属的分支和通过归纳得到的特点,创建了一套详尽的人物逻辑体系(见图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二)中观创建——单元为单位,主题为线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学生在整理复习笔记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寻找课文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把不同课文按照相同的主题“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晰的框架,以便对单元组文有整体的把握。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四篇课文虽主题相同,但表现父母之爱的方式和手法却存在很大差异。一学生如图四所示进行整理,厘清了同主题课文在单元内的差异。再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一学生按照每篇课文所传达的生活小启示,以图五的方式创建逻辑式组块,生动活泼、板块分明。在创建导图的过程中,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也就了然于心了。

图四

图五

(三)微观创建——课文为单位,结构为线

到了复习阶段,学生还能记得多少课文内容?这么多课文到底从何开始复习?这些都是困扰教师的现实问题。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导图笔记来复习课文,对课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同体裁的课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梳理的方法应根据课文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叙事性作品通常依托事情发展的顺序、情感变化的顺序等搭建结构层次;说明文常采用并列式、总分式或总分总式结构;议论文则常运用“论点—论证—结论”的结构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结构形式的差异,先创建最基础的导图框架,再以此为中心生发开去。

例如,在说明文《鲸》的导图笔记中,一学生围绕作者介绍鲸的六个方面创建基础导图,再对每个方面的内容和说明方法进行细化和发散(见图六)。再如,对于《珍珠鸟》的复习整理,一学生先根据珍珠鸟转变的三个阶段绘制基础导图,再对人的做法和鸟的反应进行逐步延展(见图七)。创建课文逻辑式组块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回忆、梳理、复现课文内容和结构框架的过程,同时复习的积极性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地调动。

图六

图七

这样的导图笔记,形式不拘泥,布局有创意,很受学生的欢迎。创建逻辑式组块的导图笔记,就是将原有的知识结构打破并重新建构。组块中的每一个图形及所在的位置对学生来说都代表着有用的信息,箭头或连线象征着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结关系,这些图形使整册、整单元、整篇课文的复习有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学生在回忆图像位置和联结关系时就是在复述信息,而且这样的回忆复述有顺序、有中心、有重点。学生边复习边梳理,边逐块细化知识纲要,完善整理,最终将诸多知识点收入囊中!

二、定制表格笔记,创建对比式组块

创建对比式组块就是将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进行对照学习,通过辨析相同点和差异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创建对比式组块最重要的一项是找准对比点,为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笔记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比点。

(一)创建同作者作品对比式组块

同一作者的作品在选材、艺术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会有相似的痕迹。引导学生创建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对比式组块,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该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色,促进深度阅读。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和《剥豆》都出自名家毕淑敏之手。毕淑敏的作品多以生活启示、身边故事为题材,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笔者建议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同比异的整理,学习毕淑敏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即搭配语言、动作、神态等其他人物描写方法,使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进而深刻理解“母爱”这个议题(见图八)。

(二)创建同组作品对比式组块

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文体相近或相同,具有一定的共性,却又保持各自的个性。同组文本对比式组块的创建,能帮助学生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个性中总结共性。例如,一学生创建《古诗词三首》的对比式组块,三首古诗词虽然均是思乡思亲的主题,以及表达诗人背井离乡、孤独寂寞的情感,但在体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上都存在差异。一学生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创建诗词对比式组块(见图九)。

(三)创建相关人物对比式组块

同一作品中,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凸显特点,作者往往通过相关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或同一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现。复习整理时,笔者建议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回顾人物形象,创建相关人物对比式组块。例如,在复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笔者提示学生通过揣摩文中父母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比较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父母亲行为背后的深意(见图十)。

(四)创建易混淆知识点对比式组块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学习时容易造成混淆。利用对比式组块复习,能清晰、有效地区分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重难点。例如,一学生创建对话形式的复习组块,通过知识点和实例的结合,将三种对话形式的特点一一点破。在对比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见图十一)。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选准对比点,建立对比式组块,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对比式组块使复习不仅仅停留在浅显的知识点记忆上。在对比点的牵引下,复习有了明确的讨论目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一种有目的的理解式学习就此形成!

三、定制分栏笔记,创建分类式组块

比起一整段的信息,学生更乐意接受分点列述的信息,这是因为大脑更偏向于区域分明的布局。定制分栏笔记实际上就是进行区域分明的专题性分类整理。复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参照个体学情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梳理,并且伴随复习的进度逐步完善,实现对知识点的纵向把握,促进对语文考点的分块记忆,完成高效积累。

(一)创建字词句分类式组块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的教学相较于阅读和习作的教学而言早已退居二线,大部分时间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复习巩固识记效果。例如,识记字音字形,学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识记情况,按照“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等不同类别归类整理。再如,识记词句,学生可按照“成语”“歇后语”“谚语”“关联词”“叠词”等不同类别建立分类式组块,并且在复习进程中,在相应的类别下细化补充。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字词句复习体系。这种有针对性的字词句复习比机械的抄写、听写效果要好得多(见图十二)。

(二)创建阅读分类式组块

在阅读复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令其望而生畏的难点,例如,难理解的关键词、结构复杂且含义深刻的疑难句、作家生平、代表作品、课文创作背景等等,而这些难点又往往是深度剖析课文的关键。学生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创建句段分析类、文学常识类、作家作品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等分类组块,对阅读难点进行统整,再逐个击破(见图十三)。

(三)创建习作分类式组块

总复习阶段,习作思维训练和素材积累往往因时间有限而被轻视。很多教师都会感慨针对基础知识、阅读的复习见效快,对于习作,仅靠十天半个月的复习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为了节约时间,索性布置几篇作文草草了事。笔者认为,在日常的复习中就可以做很多关于习作思路、素材和例文的拾零整理。比如,可以按照“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习作主题创建组块,也可以针对一个习作话题,按照“妙句收集”“内容素材”“结构框架”“例文”等创建分类式组块。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单元作文中,一遇到优秀的习作成果素材、新的看法见解、生活中不经意的只言片语、灵光乍现的感悟启发,都赶紧记录下来。这样在总复习时,学生翻开分栏笔记,里面满满的都是习作的好经验,何愁作文无从下笔(见图十四)?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通过分类式组块进行归类是常见的知识点整理方法。分栏笔记的整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性、持续性的,需要学生在每次练习或检测后进行反思补充,通过长时间的反复增补才能做到全面、透彻!

四、定制关键信息笔记,创建联想式组块

背诵在语文复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生往往谈“背”色变,背诵难、费时、无趣已成为学生过不去的坎。如何让背诵快速、高效地融入复习?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整理关键信息笔记,使其成为背诵的助推器。

关键信息笔记的整理原理就是找出记忆的关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根据需记忆的文本类型,或梳理成背诵线索,或绘制成示意图,使学生能针对词语、结合图文展开联想,让原本互相独立的信息联结在一起,转换成图像,最终利用图像来记忆。

(一)创建关键词语联想式组块

创建关键词语联想式组块,关键词就像是一颗颗记忆的珠子。学生背诵时,脑海里联想关键词语所描述的画面。而词语之间的箭头就是“线索”,将记忆珠子串成“珠串”,据此学生就能轻松地把大篇幅的段落、课文大致梳理下来。

例如,背诵《圆明园的毁灭》第3自然段时,学生选择作者介绍圆明园景点的顺序作为关键词语(见图十五),背诵时就像跟着作者的脚步移步换景地在圆明园中游览一样。笔者发现,学生通过关键词语搭成记忆线索,反复背诵几次之后,只要记住关键词语,就能把相关内容大致背诵出来,还不容易遗忘。这就是关键词语联想式组块的高效之处。

(二)创建关键图示联想式组块

创建关键图示联想式组块,是指对文字材料进行图示化处理,提炼关键代表图形,并重新赋予其含义,使文本材料更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使图文产生互动、联结。通过图示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联想,也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

例如,学生在记忆《开国大典》会场布局时,可以创建如图十六所示的关键图示联想式组块。在熟读课文了解了景物方位之后,学生开始自主绘制会场示意图,逐步厘清绘制顺序(其实就是作者的介绍顺序),并对照天安门实景图展开联想,将图示代表的信息一一填入记忆的宫殿里。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还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

图十五

图十六

将一篇长长的课文转化为线索化的关键词语联想式组块和具有画面感的关键图示联想式组块,可以大大缩减识记的数量,强化记忆,使背诵充满趣味,进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效提高学生的背诵积累效果。

以上四种复习组块并不是孤立的,学生应根据知识点的不同,个性化地选择创建。有些知识点的梳理只适合一种组块,有些则适合多种组块。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运用,并且每一轮的组块创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地补充完善。

综上,“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划分信息区域,搭建思维框架,形成信息序列体系。以“组块”为单位整理复习笔记,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使复习成为学生思维发散、凝聚的过程,发现、建立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个性化重组、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记忆方法、进行知识应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习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指向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组块笔记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锚泊受限下的超宽较重组块安装技术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高考考好是关键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越南语组块识别方法
大型半潜式起重船坞内建造整体合拢方案论证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