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配合跟痛外洗方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2018-11-05陈泽林施金杉郑碧波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痛症压痛熏洗

陈泽林,施金杉,郑碧波

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跟痛症是一类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手法和中药熏洗均是无创性外治法,无中药内服口感不佳、消炎止痛药消化道不适与激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1],两者合用能否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值得研究。本研究应用手法联合跟痛外洗方治疗跟痛症,观察改善疼痛的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7例,女13例;左足22例,右足18例;平均年龄(50.50±6.06)岁;平均病程(6.05±5.23)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平均(72.20±6.64)分;临床表现与功能评分(CMFS)平均(4.83±0.56)分。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左足17例,右足23例;平均年龄(52.50±6.53)岁;平均病程(6.23±5.75)月;VAS评分平均(70.48±6.50)分;CMFS平均(4.72±0.54)分。2组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CMFS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跟痛症的诊断标准:①晨起或休息后走路足跟痛,稍后缓解,行走时间长时再次出现疼痛。②检查可触及足跟的压痛点。脂肪垫劳损者,压痛点在足跟负重区偏内侧;跖筋膜炎者,压痛点在跟骨大结节的跖筋膜;跟骨滑囊炎者,压痛点在足跟内侧结节下。③X线检查有时可见跟骨骨刺。上述3项①、②为必备条件,③项为参考条件。只有符合①、②和(或)③者即可诊断为跟痛症。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性别不限,30岁≤年龄≤65岁;受试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双足疼痛者;足跟部有严重外伤史者;合并跟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痛风、跖管综合征等疾病者;足部畸形、局部皮损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未能配合完成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手法配合跟痛外洗方治疗。⑴手法治疗:①患者取俯卧位,踝部垫软枕,用揉、按、弹拔等手法放松小腿、足跟部周围软组织。②点按阿是穴,要求力度深透,拳背击打痛点,以深层有热感为佳。③点按太溪、大钟、照海、昆仑、申脉、三阴交等穴位。④掌推足跟部至足心,轻揉小腿及痛点周围。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⑵跟痛外洗方治疗。处方: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海桐皮、豆豉姜、木瓜、五加皮各30 g,川芎、红花、乳香、没药、细辛、独活、怀牛膝各15 g。每天1剂,加水2.5 L,将药物浸泡30 min,煮沸30 min,把药液倒入盆中,加入白醋100 mL,先熏蒸患足,待药液降温至30~40℃后泡洗患足20~30 min,每天2次。10天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

2.2 对照组 单纯手法治疗,同治疗组。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后分别进行自评、医评。⑴根据疼痛程度自评VAS评分:画一条长100 mm的直线,让患者在直线中标出疼痛程度,1 mm=1分,总分100分,0表示无痛,100表示最痛。⑵医评:参照“临床表现与功能评分标准表”进行评分。①疼痛:步行时不痛,0分;步行时轻度疼痛,有时疼痛,1分;步行时疼痛可以忍受,经常发作,2分;步行时疼痛难以忍受,持续不止,3分。②压痛:无压痛,0分;重度按压时有压痛,1分;中度按压时有压痛,2分;轻度按压即感压痛,3分。③行走功能:无行走功能障碍,0分;行走轻微受限,能从事正常劳动,1分;行走受限,生活自理,不能从事正常劳动,2分;行走严重受限,生活不能自理,3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则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疗效标准,于治疗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痊愈:跟痛消失,无压痛,可自由行走;显效:跟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行走无困难;有效:跟痛轻度,压痛不明显,部分恢复工作;无效:跟痛无好转,行走困难。

4.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1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5.00%,对照组7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 0 4 0治疗前7 2.2 0±6.6 4 7 0.4 8±6.5 0治疗后3 5.6 3±8.3 1①③5 0.7 2±7.8 7②

4.4 2组治疗前后CMFS比较 见表3。治疗后,2组CMF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P<0.05);治疗组CMFS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CMFS比较(±s)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CMFS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③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4 0 4 0治疗前4.8 3±0.5 6 4.7 2±0.5 4治疗后1.9 3±0.4 9①③2.6 8±0.5 2②

5 讨论

跟痛症是各种足跟疾病引起的一个共同症状,产生跟痛的主要原因包括跖筋膜炎、足跟滑膜炎、足跟脂肪垫病变、跟腱周围炎、神经卡压、跟骨骨刺等,其中跖筋膜炎最常见[4]。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疼痛评估能够较好地反映疾病的转归。将VAS用于疼痛评价,简单易行,是一种较少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测量方法,应用的关键是对患者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

跟痛症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肾主骨,肾经别入跟中,肝主筋,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瘀血凝滞足跟部所致。手法治疗以按、揉、弹拨松解舒缓小腿至足底部的经筋,点按太溪、昆仑、三阴交等穴位有助于疏通肝、肾、膀胱经,点按阿是穴可活血、散瘀、止痛,掌推足跟部至足心可温经散寒、调补肝肾,各手法综合应用,可起补肾舒筋、活血止痛之效,从而恢复足部功能。

笔者依据跟痛症的病因病机自拟跟痛外洗方,方中透骨草、伸筋草、威灵仙、海桐皮、独活祛风除湿,川芎、红花、乳香、没药、木瓜活血舒筋,细辛、豆豉姜散寒止痛,怀牛膝、五加皮补肝肾、强筋骨,醋味酸入肝,能增强药物消肿、舒筋散结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补益肝肾之功。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明确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水煎外洗,优点有三:一是局部熏洗、直达病所,二是外治用药,降低毒副作用,三是温热刺激,作用加强。另在治疗期间,要求所有患者避免患足劳累负重,穿宽松舒适的鞋子;熏洗时注意水温,避免烫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1疗程后,2组VAS评分和CMFS均较治疗前下降,说明手法治疗有一定的止痛作用;治疗组VAS评分和CMFS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手法与跟痛外洗方熏洗两种方法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止痛效果更好。同时,疗效比较也证实了手法配合跟痛外洗方治疗效果更佳。文献[5~6]亦报道,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手法配合跟痛外洗方治疗跟痛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行走功能,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治疗,患者依从性高,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痛症压痛熏洗
王培民教授辨治跟痛症经验浅析
中医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述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吴中朝 他用一根银针直击“痛症”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泡脚加点药,跟痛症拜拜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