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2018-11-0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8期
关键词:龙骨牡蛎耳穴

,,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是引起肾、脑、心等多个靶器官受损的重要因素。临床西医尚未明确高血压发病机制,多认为与工作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关系密切,其发病率不断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对高血压治疗目标不再仅局限于调控血压、保护靶器官,同时更加注重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2-3]。西医虽然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降压快、药效强等优点,但是通常会引发不同程度不良反应。高血压在中医中属“中风”“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机在于脏腑阴阳失调,肝阳上亢,其治疗原则应为平肝潜阳[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临床常用药方,有解痉镇静、降压、脑保护等多种功能;而耳穴埋豆为传统中医治疗措施,可激发经络,纠正阴阳失衡,两者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西安市中医医院8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1岁~73岁(57.69岁±11.94岁);病程1.4年~12.6年(7.11年±3.03年);并发疾病:冠心病17例,糖尿病24例;体重指数(BMI)22.3 kg/m2~27.1 kg/m2(24.68 kg/m2±1.94 kg/m2)。研究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3岁~71岁(56.78岁±12.21岁);病程1.1年~13.0年(7.04年±2.96年);并发疾病:冠心病19例,糖尿病23例;BMI 22.1 kg/m2~26.9 kg/m2(24.71 kg/m2±2.02 kg/m2)。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疾病、BMI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内科学》中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5],舒张压(DBP)≥90 mmHg(1 mmHg=0.133 kPa)或收缩压(SBP)≥140 mmHg即可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结合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常见临床表现,拟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①主症:急躁易怒、眩晕、头痛;②次症: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耳鸣、五心烦热、溲赤、便秘、口苦、口干、目赤、面红;③脉象及舌象:脉弦数、苔黄、舌红。具备2项主症+2项次症,结合脉象及舌象即可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原发性高血压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75岁;③原有降压治疗方案已停用2周或以上;④知晓本研究干预方案,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眼源性及耳源性等因素所致眩晕者;②经颅脑CT检查显示发生脑梗死、脑出血或占位病变者;③并发肾、肝、心等脏器病变者;④有研究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⑤同时参与其他药物试验者;⑥并发痛风病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卡托普利片每次12.5 mg,每日2次;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次5 mg,每日1次。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耳穴埋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方:大枣6枚,生姜9 g,珍珠母10 g,牡蛎20 g,大黄6 g,半夏9 g,茯苓15 g,桂枝10 g,人参10 g,黄芩9 g,龙骨20 g,柴胡15 g。以水煎煮,每日1剂,收汁300 mL,早晚分2次服用;耳穴埋豆:取胃、脾、肝、心、耳迷根、降压点、耳背沟、神门穴,将王不留行籽贴于上述耳穴,揉按各穴每日2次,每次5 min。两组均持续干预2个月。

1.6 观察指标 ①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估,包括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溲赤、便秘、口苦、口干、目赤、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眩晕,上述症状根据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②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7]:DBP降低≥20 mmHg或DBP降低≥10 mmHg,且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SBP降低≥30 mmHg或DBP降低≥20 mmHg,但未至正常水平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③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血压(DBP、SBP)。④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依据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总体健康予以评估,各维度分值范围为0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8]。⑤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88.37%)高于对照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血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SBP与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与DBP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压比较(±s) mmHg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6%,高于对照组的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不断增高,相关研究表明,血压持续增高可导致肾、脑、心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增加相关脏器慢性损伤风险,随着病程延长可引发慢性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出血性脑卒中等,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9]。目前,临床西医多通过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降压效果,但大量研究证实,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如噻嗪类利尿剂易引发耳鸣、血尿酸增高、脂代谢紊乱;钙离子拮抗剂易引发面部潮红、头痛等[10-11]。因此,近些年临床将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研究重点转向联合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干预措施,进而提高血压控制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中医中无原发性高血压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类于“肝风”“中风”“头痛”“眩晕”等范畴,其中以“眩晕”最具代表性。《素问·五脏生成篇》载:“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阳,巨阳,甚则入肾”,认为该病属上实下虚;刘河间于《类证治裁·眩晕》中记录:“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均认为眩晕和肝脏功能失调具有一定相关性。同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临症指南医案·眩晕》载:“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长时间郁怒太过,过及化火,清窍失养,风阳上扰,或阴阳失衡,阳亢于上,阴亏于下,或肾阴不足无法涵木,肝失所养,致使肝不维阳,肝阴不足,肝火内动,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刘杨[12]认为,高血压发病重要因素为肝气上逆。吴欣芳等[13]指出,高血压为劳欲、饮食、情志、体质诸多因素互相作用所致,肝阳上亢过久则伤络伤阴,引发肾肝阴虚及血瘀。Jin等[14]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机在于肝阴不足,素体阳盛,加之忧郁恼怒,风阳升动,气郁化火,上扰清窍。

结合上述众多医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观点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根本病因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使风阳上扰,且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因此,治疗应以平肝定眩、滋阴潜阳、疏肝解郁为基本原则。本研究采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丁红平[15]研究显示,古人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多梦少寐、癫痫、伤寒后烦惊谵语等,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代临床医学将其引入眩晕、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症治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大枣、生姜、珍珠母、牡蛎、大黄、半夏、茯苓、桂枝、人参、黄芩、龙骨及柴胡等组成,其中黄芩及柴胡能清热理气、疏肝解郁;牡蛎、龙骨有镇静安神、平肝定眩、滋阴潜阳之功,可用于失眠惊狂、心悸亢进、胸腹跳动感及其他神经症状;桂枝可温经通络化气、平冲降逆;茯苓可安神利尿,而半夏可协同茯苓健脾燥湿,去胃内停水;党参、大枣能益气升清,与生姜调和诸药,强化药效;大黄主治里实谵语;而珍珠母替代铅丹,可潜阳平肝镇静,且无铅丹之毒性。诸药联用,共奏平肝定眩、滋阴潜阳、温经通络、疏肝解郁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可镇痛解热、安定镇静、降低血浆胆固醇;龙骨可软坚散结、潜阳补阴、重镇安神;牡蛎有抗血栓、抗凝血、降血脂之功[16-17]。此外,本研究采用的耳穴埋豆为中医传统治疗措施,其辨证论治理论依据为脏腑和经络间相互联系。魏思宁等[18]研究表明,胃、脾穴有化痰湿、健脾胃功效;心穴可安神宁心、调节血压;肝穴可调节血压、疏肝利胆;耳迷根有调和阴阳、补肾调肝之功;降压点及耳背沟为耳穴降压常用穴位,配合降压耳穴能提高降压效果;神门穴有降压、安神宁心效果。上述穴位可平衡机体阴阳、调节脏腑机能、疏通经络,进而降低血压。本研究中,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压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有力佐证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埋豆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干预方案可更有效降低病人血压,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此外,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耳穴埋豆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干预方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压,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但本研究未对病人进行随访研究,因此,该联合干预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远期血压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仍需临床通过随访进一步探究证实。

猜你喜欢

龙骨牡蛎耳穴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架龙骨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典型VLGC舭龙骨结构设计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