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对苗蕾期无头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8-11-05史加亮李凤瑞张东楼王荣堂王汝明赵文超杨秀凤

中国棉花 2018年10期
关键词:蕾期籽棉整枝

史加亮,李凤瑞,张东楼,王荣堂,王汝明,赵文超,杨秀凤

(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部黄淮海流域棉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德州253000)

由于受到气候、虫害、机械损伤等因素的影响,棉花苗蕾期有时会出现无头棉,特别是雹灾影响最为严重。雹灾是危害农业生产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种类[1]。根据1978―2016年我国农作物灾害面积统计数据,风雹灾年均受灾面积 447.60万 hm2,占总受灾面积的10%[2]。不同地区受雹灾影响程度也不相同[3]。棉花苗期和蕾期是我国各地冰雹高发期,降雹概率分别为30.4%和29.2%,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和新疆地区[4]。黄河流域棉区5―6月是冰雹高发期,此时正值棉花苗蕾期,遭受雹灾极易形成大量无头棉,引起减产甚至绝产;棉花叶枝具有“补偿作用”,对苗蕾期无头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损失[5-8]。本研究立足黄河流域棉区,通过在棉花现蕾期采用人工去除顶心(包括果枝)来模拟各种损伤而形成无头棉,探索了苗蕾期无头棉在不同密度下适宜的整枝方式,以期为苗蕾期无头棉栽培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试验以自育棉花品种德棉16号为材料,于2016年在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示范园进行。设种植密度和整枝方式2个试验因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整枝方式为副区。种植密度设3.0万、6.0万和 9.0万株·hm-2;整枝方式设有头不留叶枝(对照,CK)、无头留1个叶枝、无头留2个叶枝和无头留3个叶枝,共4种。试验小区为6行区,行长 8 m,行距 0.76 m;3次重复。试验地为多年连作棉田,地力中等偏上。4月25日播种,等行距地膜覆盖种植。

各处理于6月13日棉花现蕾期采用人工去除顶心来模拟各种损伤而形成无头棉,6月18日按试验设计进行整枝,7月20日打去主茎及所有叶枝顶心。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正常管理要求进行。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生长发育状况。于7月10日,在试验各小区内选择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棉株20株标株号挂牌进行定点定株调查。

株高:子叶节至主茎或最高叶枝顶端的高度。于9月10日用钢尺分别对挂牌棉株进行测量。

茎粗:以子叶节到第一片真叶节间最细部分主茎的直径。于9月10日用游标卡尺分别对挂牌棉株进行测量。

“三桃”比率:对挂牌棉株于 7月 20日、8月 15日、9月10日调查记载成铃数,分别统计伏前桃、伏桃、秋桃的数量并计算“三桃”比率。

1.2.2棉花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时对每小区选择的20株挂牌棉株测定成铃数、铃重和衣分,并留取棉样以测定纤维品质。按小区实收籽棉产量,轧花后计算皮棉产量。

1.2.3纤维品质。棉样送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纤维品质。

1.3 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处理数据,用DPS 7.05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及整枝方式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株高和茎粗常被作为表征地上部营养生长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田间配置会引起株高和茎粗的相应变化[9]。由表1可知,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棉花株高和茎粗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密度对株高和茎粗有极显著影响,在9.0万株·hm-2时,株高最高,茎粗最小,均与其他2个密度差异显著。整枝方式对株高和茎粗有极显著影响:有头不留叶枝的株高最高,与其他3种整枝方式差异显著(表2);无头留3个叶枝的茎粗最大,与其他3种整枝方式差异显著。

表1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株高和茎粗的方差分析

表2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株高和茎粗的多重比较

2.2 密度及整枝方式对棉花“三桃”及单株铃数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棉花“三桃率”和单株铃数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密度对棉花“三桃率”和单株铃数有极显著影响,在9.0万株·hm-2时,伏前桃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 2个密度;在 6.0万株·hm-2时,伏桃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在 3.0万株·hm-2时,秋桃率和单株铃数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表4)。整枝方式对棉花“三桃率”和单株铃数有极显著影响,有头不留叶枝的伏前桃率和单株铃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无头留3个叶枝的伏桃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有头不留叶枝的秋桃率和无头留2个叶枝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2种整枝方式。

2.3 密度及整枝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每公顷铃数、铃重和籽棉产量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表5)。密度对每公顷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在3.0万株·hm-2时,铃重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在9.0万株·hm-2时,每公顷铃数、籽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表6)。整枝方式对每公顷铃数、铃重、衣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有头不留叶枝的每公顷铃数、铃重、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无头留1个叶枝的衣分显著低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无头留3个叶枝的皮棉产量低于有头不留叶枝的皮棉产量,但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三桃”及单株铃数的方差分析

表4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三桃”及单株铃数的多重比较

综合考虑2个试验因素可知:在密度为9.0万株·hm-2、有头不留叶枝整枝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皮棉产量也最高,但与密度为6.0万株·hm-2、有头不留叶枝处理以及密度为9.0万株·hm-2、无头留3个叶枝处理差异不显著。在3.0万株·hm-2条件下,无头留3个叶枝籽棉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皮棉产量也最高,显著高于无头留1个叶枝处理。在6.0万株·hm-2条件下,有头不留叶枝籽棉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皮棉产量最高,但与无头留2个叶枝差异不显著(表7)。

表5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方差分析

表6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重比较

2.4 密度及整枝方式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表8)。密度对马克隆值有极显著影响,在3.0万株·hm-2时,马克隆值最高,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表9);随密度增加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呈现降低趋势。整枝方式对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有显著影响,无头留2个叶枝的断裂比强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无头留3个叶枝的马克隆值显著低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无头棉3种整枝方式中,马克隆值随留叶枝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表7 密度及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的互作

表8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纤维品质的方差分析

表9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棉花纤维品质的多重比较

3 讨论

3.1 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发现,合理的密度在创建棉花合理群体结构、协调单体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和调控生长发育过程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0-13]。本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株高、茎粗、成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马克隆值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成铃数显著增多,铃重显著下降,籽棉产量显著提高,马克隆值显著降低,株高呈增高趋势,茎粗呈减小趋势。高密度能显著提高伏前桃率,中密度能显著提高伏桃率,低密度能显著提高秋桃率和单株铃数。

3.2 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许多专家学者对合理利用叶枝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了叶枝利用的价值[14-20]。本研究结果表明,无头留3个叶枝处理茎粗最大,且显著高于有头不留叶枝处理。有头不留叶枝处理伏前桃率、秋桃率和单株铃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整枝方式;由于无头棉生育期推迟,其伏前桃率为零;无头留3个叶枝处理能显著提高伏桃率。无头留3个叶枝的皮棉产量仅低于有头不留叶枝的皮棉产量,且差异不显著。无头棉3种整枝方式中,马克隆值随留叶枝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本试验只选用了株型较松散的德棉16号,关于紧凑型、松散型等其他类型品种的相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4 结论

对于棉花苗蕾期由于各种损伤而形成的无头棉,通过合理利用叶枝以减少产量损失是可行的。黄河流域棉区德棉 16号在密度为3.0万、6.0万、9.0万株·hm-2条件下,苗蕾期无头棉分别以留3个叶枝、留2个叶枝和留3个叶枝为宜。

猜你喜欢

蕾期籽棉整枝
番茄整枝注意事项
新型籽棉加工生产线的设计原理
蕾期低温胁迫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1 年度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籽棉收购相关数据分析
国内外籽棉加湿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番茄植株整形的研究综述
不同整枝方式对设施辣椒产量和性状的影响
棉花萌发期抗旱性与苗期干旱存活率的关系
籽棉烘干系统在棉花加工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