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好的灵丹妙药,也要讲究服用方法

2018-10-31开广

现代家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考试成绩踢球惩罚

开广

我当班主任多年,在和家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管教孩子的手段一般来说就两种——惩罚、奖励:孩子说谎了,罚!孩子成绩提高了,奖!奖罚措施,成了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谁都在用,但怎么用效果更好,家长们并不一定清楚。

惩罚:哪些罚,哪些不罚

没有不淘气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惩罚孩子是常有的事。但是怎么惩罚要看具体情况,有些情况该罚,有些情况则不必罚。家长只有做对了,才能带来好的教育效果。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几点看法,供家长们参考。

1.看过程重态度,不以结果论惩处

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以后不能再犯,所以在惩罚孩子前,要先了解导致孩子错误行为的原因,看事情发展的过程,看孩子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盯着错误的结果,然后再决定罚与不罚,以及罚的程度。

某次单元考试后的第二天,我看到小宇眼圈红红地来上学。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因为考试成绩下降,妈妈生气了,不但训了他,还罚他一个星期不许出去玩。

其实,这孩子平时学习自觉,听讲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纯属没有发挥好。所以,我认为小宇不应该受到惩罚,反而应该得到家长的安慰和鼓励。因为惩罚不仅不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还会让他对学习心生恐惧,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相反,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下降了,查找原因是因为写字潦草,就应该罚他练字;如果是因为计算马虎、抄写遗漏,就应该罚他练习计算,减少大运动量的游戏,以便让他能够静下心来。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会犯小宇妈妈一样的错误,只要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下降,不分析下降原因,就盲目地惩罚孩子。

我希望这类家长在看到孩子成绩下降时,能够坚持这样的原则:先了解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再决定罚与不罚。对努力了却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孩子,要多鼓励,多帮助,不苛责。

2.首犯不罚,屡犯罚

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但有时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会犯无心之过。

如果孩子首次犯错就受到惩罚,那他会变得胆小、懦弱、毫无主见,再也不敢去冒险和尝试,这对其发展是个大障碍。因此,家长应该对此表现得更宽容些,对首次犯错的孩子,讲清道理,提出警告,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则要给予适当惩罚,以便让他明白是非,以后不再犯同样错误。

新学期,我们班换了楼上的新教室。孩子们上下楼梯时总是打打闹闹,有些胆大的孩子甚至抓着楼梯扶手往下滑。为此,我专门召开班会,让同学们说说,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校园里什么游戏能玩、什么游戏不能玩。班会上,我只讲道理,不批评,更不惩罚,目的是让大家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我保护。同时,我也强调,以后谁要是再为了好玩,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我就不客气了。

几天后,我逮住一个仍抱着楼梯扶手往下滑的学生。我罚他一整天在每个课间都站在楼梯口负责安全检查,不许玩。自从我惩罚了这个学生以后,班里抱着扶梯当滑梯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3.悔改不罚,满不在乎罚

惩罚的目的,是让犯错者知错改错。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做了傻事并后悔不已,可以先不惩罚,观察其后续行为是否痛改前非。如果孩子真的改正了,就可以不罚。如果孩子只是表面沉痛或压根就满不在乎,抑或只是一时后悔、事后照旧,那就应该让他长长记性。

例如,我们班里有个小淘气,下课他从正写作业的同学身边走过时,喜欢趁人不备猛地按一下同学的头,把写作业的同学吓一大跳,然后哈哈大笑。这种行为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写作业的同学猝不及防,容易被笔尖扎伤。我批评小淘气,他满不在乎,觉得哪有那么巧的事。为说服他,我上网找了好几个类似的案例,有视频有图片,让他看。他看到血淋淋的事实后惊呆了,真正认识到错误,再也不做类似举动了。

4.好心做坏事不罚

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受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常好心办坏事。一天,一个学生擦讲桌,不小心把鼠标碰掉摔坏了。有的学生一看鼠标坏了,大惊小怪,赶着向我报告。当我走进教室时,闯祸的学生怯怯地看着我。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还表扬他爱劳动,并向同学们解释他不是故意弄坏教学设备的。闯祸的学生这才整个人放松下来。这种情况下,如果批评孩子,只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5.自然教训已足够,专门惩罚可减免

有时孩子闯祸,带来的恶果已经使他受到了足够的惩罚,那家长大可放他一马。例如,有些孩子不顧不许翻墙的禁令,结果翻墙不小心掉下来,摔伤了。这时,父母的搀扶比责骂更好。

总而言之,罚与不罚,核心在于让孩子明辨是非,约束行为。家长在惩罚孩子前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考虑好什么惩罚措施对修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最有效,然后再决定罚与不罚,罚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罚。

奖励:奖励不当,弊大于利

孩子做了坏事,家长惩罚教育有技巧。同样,孩子做了好事,家长表扬奖励也不可滥用,因为奖励不当同样弊大于利。

1.杜绝错误,莫用奖励

奖励是用来肯定正确行为和良好行为的,不能用来杜绝错误行为。有的家长为让孩子听话,往往贿赂孩子。例如,“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买糖吃。”“你赶紧写作业,等会儿我给你买冰激凌。”等等。

这些贿赂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发挥作用,让孩子有更好的表现,但本质却传达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和负面的暗示:你想吃糖或者冰激凌,就得先干点坏事。这种贿赂或者说事先许诺式的奖励,用多了会使孩子变得功利,学不学、干不干,取决于对我有利还是无利,利大还是利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任性,缺乏责任心,遇事讲条件,见利忘义。

对孩子本来就应该做到且能够做到的事,家长万万不可奖励他去做。但是当孩子已经养成了坏毛病,正在努力改正错误时,家长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激励孩子坚持下去。

我有个学生,父母在外地工作。由于身边无人督促,他养成了不写家庭作业的毛病。后来他爸爸调回本市,下决心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父子定下目标,如果孩子能坚持一个月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爸爸假期就带孩子去野营。战胜欲望、克服惰性,约束自己长达一个月,对不满十岁的孩子来说,很有挑战性。所以,我觉得这个学生的爸爸提出的奖励是积极的、正面的,并无不妥。

2.动力十足,无需奖励

如果孩子对某个科目或某项活动发自内心地热爱,这时家长再给予表扬和奖励,不仅显得多余,还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

有个孩子非常喜欢踢足球,教练也反映说他能吃苦、有拼劲,是一棵好苗子。孩子练球非常自觉和刻苦,并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奖励,只要获得大人的认可就足够了。如果这时家长说:“儿子,你进球了,真棒!来,奖你10元钱。”这样的奖励反而会使孩子的目标偏移,一旦奖励消失,孩子就不愿意再踢球了。

好在这个孩子的爸爸十分聪明,他利用孩子对足球的热爱,把踢球当奖励,让它成为孩子努力学习文化课的动力。他对孩子说:“你每天踢球,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了,可能会影响考试成绩。”然后他让孩子想办法,怎么做到既能踢球又不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真正做到了踢球、学习两不误。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考试成绩踢球惩罚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水天一色》《踢球的女孩》《傍晚》
这脑洞开的,还能不能好好踢球了
跳过去
斯诗私塾
像梅西那样踢球
真正的惩罚等
两猴踢球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