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和“赞美”

2018-10-31

现代家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看见做作业研究者

问:作为家长,我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欣喜,也不吝啬对他的夸奖。但很多时候我感觉我的夸奖很无力,孩子的反应也不好,不是冷漠地扭过脸,就是默默地低下头。总之,没有一点备受鼓舞的样子。是我的夸奖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还是别的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

程翔

答:儿童教育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的。

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解完一组题后,研究者给了每个孩子一句反馈。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对另一些孩子,指出他们的努力:“你刚才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给孩子们难度更大的一组题。因聪明而受到赞美的孩子因为担心失败,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乍一听,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细细一想,又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高处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为此平添压力。因为有了压力,我们更愿意做简单的工作,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比如,你对孩子说:“哇,你的这幅画太美了!”或者夸孩子下棋赢了:“你是小棋王!”他会很开心。但让他再画一幅或再下一局,他可能就会踌躇。

生活中,我们一开口总是忍不住评价。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用这種方式讲话,就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因为你都下结论了,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话题。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学会“不评价的交流”。

“不评价的交流”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吗?”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关心事情的发展,也许学生身体不适,也许家里有了变故,或者他在用不做作业表达某种态度……总之,会更接近事情的真相。而后者就只是训诫和指责,根本不在意理由。

这两种交流方式,高下立判。那么,怎么才能学会不带评价的交流呢?

我们只需做一件事:描述事情本身。

描述事情本身,看上去最简单,但也最有力。对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比挖空心思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比如,你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啊,河里还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那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话里没有褒贬,但孩子会感到他做的事情都被你一一看见了,他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地继续做下去。

猜你喜欢

看见做作业研究者
不爱做作业的丁多
做作业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看见”的力量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