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表达对外开放的中国逻辑

2018-10-31王秀琼

对外传播 2018年8期
关键词:世贸入世受众

王秀琼

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国经济对外报道的重要主题。在反全球化浪潮上升、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讲好对外开放的中国故事,向海外厘清对外开放的中国逻辑,更具意义。

近年来,外媒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批评声音有所增加,主要指责中国对外资准入设置门槛、通过补贴和产业计划保护本国企业、推行所谓的“国家主导、重商主义”和“强制技术转移”等等。尤其是针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观点妄称中国没有履行开放承诺、从入世中受益却让别国遭受损失。WTO对华第七次贸易政策审议前夕,中国与WTO的关系,成为部分外媒批评中国对外开放的火力聚焦点。

2018年6月底,中国发表《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实践,阐释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的原则立场和政策主张,阐明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以此为契机,围绕白皮书发布对外介绍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回应外媒质疑,摆事实讲道理,有效引导了外媒舆论,增进了海外受众对中国对外开放逻辑的了解和认同。

一、抓住关键节点,用事实和数字说话,事半功倍

对外传播是在中国主场针对海外受众的关切,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报道中国新闻,要占据国外英文媒体的版面和国外受众的注意力,对外报道就需要讲究传播技巧,抓住关键节点、重大事件,结合权威信息发布,淡化宣传味儿、突出新闻的重要性和与海外受众的关联性。

此次《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发布,就是一个关键节点。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世贸问题发布白皮书,并且发布时间选择在对华贸易政策审议前夕和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之时,可以预料到外媒对白皮书的内容和相关新闻都很感兴趣。就此次白皮书发布,路透社、美联社、英国《金融时报》等境外主流媒體都大幅刊发了相关文章,可见外媒的关注度之高。这为宣传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

白皮书发布前后,新华社播发了分析、综述、消息、评论等多种形式的稿件,从货物降税、服务贸易开放、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执行世贸裁决、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入世后的表现进行了丰富立体的报道,用数字和事实说话,佐证中国为全面履行对外开放承诺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实际效果。例如,就外媒诟病最深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新华社的英文报道指出,中国2001年对全世界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为19亿美元,到2017年,中国仅对美国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就达到71.3亿美元。这有力回击了海外部分人士对中国“盗窃知识产权”的无端指责。

结合重大事件和权威发布,用事实和数字讲道理,这批报道为世贸组织对华贸易政策审议营造了客观有利的舆论环境。随后在2018年7月进行的审议中,绝大多数成员赞赏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贡献和发挥的引领作用,认为中国认真履行成员义务,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开放举措,树立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榜样。

二、有的放矢,澄清真相,消除外界疑虑

只有了解受众,针对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发声,才能实现有效传播。对外传播也不例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涵盖了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仅《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就长达1万2千字。为传播效果考虑,对外报道需要直面争议,澄清谬误,以正视听。

针对海外有关所谓中国不满足市场经济条件、开放承诺没有落实、强制技术转移、没有履行入世承诺等等质疑,新华社在白皮书发布当天援引权威发布、官员解释和专家分析,分别播发了《中国入世后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发布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越来越短》《指责中国盗窃知识产权和强制技术转移毫无理由》《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超出入世承诺范围》等报道,阐明中方立场和逻辑,尤其是对加入世贸仅让中国受益而使其他成员遭到损失这种说法,新华社的英文报道着重加以反驳。“英文新华全媒头条”栏目稿《中国“入世”17年,履诺开放惠及世界》在导语部分就直接点明,中国入世并非“赢者通吃”,而是为全世界提供了巨大机遇。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中,突出了“世界受益,而非吃亏”这一论点,引用大量数据,指出中国入世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出口和知识产权使用费大增、关税大幅降低、促进经济增长等益处。文中援引的“没有一个WTO成员因为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经济恶化或者吃亏”“中国没有一个案子因为不履行WTO的裁决被其他成员起诉”等事实,也被《金融时报》等境外主流媒体突出引用。这种针对性强、直截了当、以理服人的传播方式,有力回应了外界质疑。

在外宣工作中,中外舆论“各执一词”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陷阱。要避免落入这一陷阱,从实质上增强对外报道的说服力,需要不怕争议,不回避批评,少讲一点结论,多讲一点论据和逻辑。就对外开放这个话题,中国应用大量例证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节奏的正当性和合规性,才能反客为主掌握话语权。

三、树立正面国际形象,为中美经贸摩擦争取舆论支持

这次白皮书发布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日益加剧的中美经贸摩擦。美方挑起贸易战,却自称有理,指责中国实施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在先。在这个节点加强对外开放报道,以中国在WTO的表现树立中国“规则遵守者”“多边主义贡献者”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反击美方的“倒打一耙”,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中国是坚定的多边主义支持者和践行者,这是新华社的英文报道着重阐述的一点。报道援引白皮书和官员回应,指出中国遇到贸易摩擦绝不是用单边的力量施压,而是通过WTO规则进行磋商和诉讼。报道回顾了中国入世以来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发展中国家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参与多哈回合各项议题谈判、完美执行WTO各项裁决等客观事实,为中国的“多边主义者”形象提供鲜明论据和有力支撑。

这一形象的突出传播,与美国政府强势的单边主义作风形成对比,佐证了后者才是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根本威胁。有媒体在关于白皮书的报道中写道:“在美国远离多边机构之际,中国为自己在世贸组织的行为进行辩护,将自己展示为国际贸易中一个负责任的伙伴。”可见,境外媒体也在关注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国际形象,并将其放在中美对比的框架内审视。此外,塑造秉承多边主义、坚持对外开放的国际形象,不仅在当下有助于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长期来看,也有利于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淡化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四、系统研判,持续发声,消除舆论真空

加强对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我们的外宣水平仍然有提高的空间。就具体报道而言,在对外传播的系统性、持续性、全覆盖上,还大有文章可做。

对外传播应当结合重大事件和权威发布,以提高新闻性和改善传播效果,但绝不意味着只有当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才关注对外传播。与做好任何一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一样,对外传播也需要日积月累的细致研究。例如,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对外开放涉及到哪些重点行业?这些行业的开放为外资带来多大的市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横向对比,中国的开放程度如何?外媒不认同的中国做法,是否符合自身国情和世贸规则?这些都是值得系统研判的问题。

关于此次白皮书的发布,美联社虽然报道了白皮书中的主要内容,但却提及白皮书没有宣布任何扩大外资开放的新举措,也没有回应对中国国家主导的产业计划违反自由贸易的抱怨,称外企认为中国监管部门在世贸规则之外设置了新的障碍。这说明,我们的对外报道还有尚待解答的问题,应该进行专业细致的调研,看准时机有理有据地反驳,不给误解和抹黑留下空间。

猜你喜欢

世贸入世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出入相宜天地宽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中国入世15年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世贸双塔建设时的惊人照片
普京:俄将在5至6月入世
百荣世贸之服务靓点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