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及中国之应对

2018-10-31高尚涛

对外传播 2018年8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高尚涛

目前学术界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探讨如何把我们的倡议和理念传递给沿线国家,使这些国家更容易接受;二是考察外国人怎样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应如何应对。本文主要从第二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印度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及其原因,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总体上看,印度不接受“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充满疑虑和警惕,但同时又觉得中国有利用价值,所以在一些非“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项目上,尤其在一些对印度有利无害的项目上,希望与中国合作。下面,我们追根溯源,对印度的这一态度进行全面评述。

一、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决定了印度对中国的猜忌和不信任

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主要表现在历史积怨、现实矛盾、大国竞争等方面。

(一)历史积怨主要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及其产生的深远后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印关系一度很亲近。尼赫鲁总理为了将印度打造成“有声有色”的大国,希望将中国打造成它的“小弟”,主动向中国示好:力排众议邀请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打破西方封锁,主动放弃对西藏地方势力的支持和在西藏的特权。但是,尼赫鲁不顾中印之间领土纠纷众多的现实,坚持认为印度已做出最大让步,跟中国不再有领土纠纷,不能接受中国希望“谈判解决领土纠纷”的合理诉求,并且采取强硬措施,向非武装化的争议地区派兵,终于引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战争结果是印度惨败,尼赫鲁政府垮台。为推卸责任,尼赫鲁将战争的原因归咎于中国“背信弃义”,在国内大造舆论,使印度人普遍对中国产生深刻的敌意和不信任感。中印战争后,印度倒向跟中国交恶的苏联,中国则扶持巴基斯坦以制约印度,中印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和不信任情绪进一步被深深框定。直到今天,很多印度人,尤其是很多军政要人,仍然对1962年的战争耿耿于怀,对中国充满敌意和警惕。

(二)中印之间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重大现实矛盾,这进一步强化了印度对中国的敌意和不信任感。首先,中印之间存在大量领土纠纷,中国的藏南地区(即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绝大部分)一直被印度占领,阿克塞钦虽已归中国控制,但印度拒不承认并一直对中国有领土要求,其他零零碎碎的中段争议地区也有几小块。领土问题牵动两国神经,中印边界地区频繁出现的“越境冲突”和对峙事件,使得中印彼此对对方保持高度警惕。其次,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印度希望安理会扩容、自己成为常任理事国,日本、德国与印度同病相怜,积极支持;美国为拉拢印度制衡中国,也暗中许诺。但是,中国考虑到安理会扩容可能引起表决结构的巨大变化,希望安理会保持稳定、不急于大改,这让印度感到,其入常的阻力主要来自中国,对中国非常不满。再次,在核武器问题上,印度公然违反国际禁令进行核试爆,引发印度和巴基斯坦核竞赛。在面临国际社会制裁时,印度竟然向美国暗示,其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应对中国威胁。于是美国放弃制裁,拉拢西方国家支持印度,还与印度签署核能合作协议,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凭一己之力阻止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突显了中印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强化了印度对中国的敌意。最后,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上,印度一直希望中国减少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支持印度在联合国框架内制裁巴基斯坦。但是,中巴友谊牢不可破,印度制裁巴基斯坦的提议多被中国否决,印度对此耿耿于怀。

(三)印度的自负和大国心态,决定了其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印度自独立建国以来,一直希望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不做二流国家。不管现实情况如何,印度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大国情结,做不成世界大国也要做地区大国,至少做南亚大国。基于此,印度将南亚地区和印度洋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出台政策,要求南亚国家有事应优先找印度帮忙,否则就是冒犯印度(英迪拉主义);为拉住南亚各国,印度也尝试通过有利于小国的“不对等合作”对尼泊尔等国产生影响(古杰拉尔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印度非常警惕自己身边出现一个竞争性大国“侵蚀”自己的势力范围。但不幸的是,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恰恰是这样一个大国。所以,印度对中国具有很强的提防心理和干扰冲动,对中国跟南亚国家的交往充满焦虑和不满。

二、印度对中国的提防和自负决定了其反对“一带一路”倡议

印度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另一个是巴基斯坦)。面对中国提出的规模庞大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表现出拒绝和对抗的态度。

(一)印度不相信中国的诚意,怀疑“一带一路”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是印度怀疑“一带一路”只是中国自己的方案,实际上不像宣称的那样惠及他国。在印度看来,所有亚洲国家应该被邀请坐到同一张桌子上、公开讨论“一带一路”建设方案,否则就算不上建设“亚洲人的亞洲”,双边合作协议无法保证透明。二是印度怀疑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将印度边缘化。印度把“一带一路”比作一个车轮,中国是车轮的轴心,印度是车轮上的辐条,具有大国抱负的印度不想作辐条。三是印度怀疑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挖他们的墙角。他们认为,“一带一路”覆盖了东南亚、中亚、巴基斯坦等印度十分关切的地方。东南亚是印度“东进外交政策”实施最成功的地区,中亚在历史上就与印度有很深的联系,直到今天还对印度至关重要,巴基斯坦更与印度利害相关。印度报怨“一带一路”在这些“敏感”地区的大规模开拓威胁了印度利益。

(二)从安全角度看,印度将“一带一路”看作一场迫在眉睫的挑战,或者一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起的“战争”。第一,印度反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认为这一建设方案经过克什米尔的印巴争议区,“侵犯了印度主权”,“恶化了”印度的地缘安全形势。第二,印度担心“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能导致中国在印度洋建立军事基地,对印度安全威胁带来巨大挑战。印度军事官员甚至表示,“不允许发生在吉布提的事件在印度洋重演”。印度一直怀疑,中国正计划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缅甸和巴基斯坦建军事基地,不相信任何解释。印度自负地认为,只有印度才是印度洋地区海上安全的提供者。

(三)印度不仅拒绝接受“一带一路”倡议,还提出了一系列印度主导的替代性建设方案,与中国展开竞争。1.印度次大陆国家合作倡议(Bangladesh, Bhutan, India, Nepal Initiative, BBIN),成员包括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这一倡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成员国代表会议,制定、实施和审查跨国水资源管理、电力联通、道路联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协议。这一机制始建于1997年,现在被印度赋予了在南亚地区取代“一带一路”倡议的竞争性内涵。2.孟加拉湾倡议,全称孟加拉湾多领域技术经济合作倡议(Bay of Bengal Initiative for Multi-Sector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BIMSTEC),其主要目标是孟加拉湾沿岸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技术和经济合作。这一合作機制也被印度作为对抗“一带一路”在南亚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之一。3.莫迪政府高度重视的东向发展计划,始于印度东部的未开发岛屿如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向印度以东的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寻求合作共建,借鉴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内外互联互通大战略眼光,通过提高这些地区的共同发展水平,渗透印度影响力。4.蓝色经济计划,莫迪政府希望推动斯里兰卡、毛里求斯等周边海洋国家一起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同时考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这也是提高印度区域主导能力的一个重要计划。5.湄公河-印度经济走廊建设计划,修建从加尔各答经缅甸、泰国、老挝,最终抵达胡志明市的公路,打通印度到太平洋的通道。6.拉拢日本、美国等为其助阵,抢先确立游戏规则。印度利用日本的技术、资金和建设方式,推动德里地铁和“德里-孟买经济走廊”建设,印度准备把这一套模式套用到印度东北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的“印度-越南经济走廊”建设上。印度还与日本商讨建设从亚太地区到非洲的自由走廊(Freedom Corridor)建设计划,拉拢对“一带一路”倡议心存疑虑的国家加入他们,平衡中国影响力。对于日本首倡、日美合作提出的“印太战略”,印度也在权衡和平衡之中。

印度官方毫不掩饰其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盯防和围堵。在2018年7月8日召开的印度驻邻国大使会议上,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和外交秘书顾凯杰主持了针对中国问题的讨论。会议认为,在巴基斯坦,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主导一直在增强;在阿富汗,中国可能建不成战略伙伴关系,但存在继续接触空间;在斯里兰卡,中国继续拓展经济联系,但斯里兰卡政府仍然对印度友好;在马尔代夫,中国已经用投资获得巨大影响力,马尔代夫政府也在有意识地去印度化。对此,印度外长斯瓦拉吉表示,印度要三管齐下抗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一是继续紧盯中国的一举一动,二是继续确立印度自己的合作项目和援助承诺,三是提醒邻国,与中国接触可能面临严重后果:如果他们继续与中国合作,很可能面临被套的危险。印度外长的讲话,鲜明体现了印度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贯态度和基本思路。

三、印度对中国依赖的一面决定了其希望与中国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

印度因威胁感知和竞争心态而对抗“一带一路”倡议,但在很多领域又依赖中国并希望与中国合作。印度主要在其急需的、可以不定义为“一带一路”的项目上,寻求与中国进行合作。

(一)支持和参与金砖国家机制。印度认为,中俄两国主导的金砖国家机制,不仅对其没有明显的战略消极作用,还可以帮助其实现大国梦想,使其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同其它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进行全方位、长期性、机制性的协调,推动其入常等愿望实现。

(二)支持和参与金砖银行。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机制均由中国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由印度和巴西首倡的,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便利化的投融资渠道,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将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可替代选择,对美欧主导的国际机构形成制衡。在这一方面,印度与中国比较一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

(三)支持和参与亚投行。亚投行是中国首倡和主导的一个开放包容的多边开发机构,主要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印度基础设施基金缺口较大,迫切需要亚投行的投资。为此,印度不仅不将其看做“一带一路”的项目内容,还成为亚投行的第一批支持者。

(四)支持中国提议的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BCIM)建设计划。该计划将打造一条从中国昆明到印度加尔各答的经济走廊,途经缅甸和孟加拉国,包含交通(中印首条快速公路)、能源和通讯三大连通网络。印度于2013年12月19日批准了这一计划,认为其对印度利大于弊。但近年来,印度对BCIM的态度已不够积极。

(五)支持和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印度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签订了TAPI天然气管道协议,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也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设备投资了2000万美元,印度希望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推动上述能源合作的落实。此外,源自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也危害印度,印度希望利用上合组织的反恐合作机制,提高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打击力度。当然,俄罗斯的支持也使得印度加入上合组织成为可能。

(六)在国际气候谈判上,在世贸组织谈判中,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权问题的谈判上,印度也与中国具有共同利益,需要与中国协调立场、抱团取暖。所以,在这些领域,印度也愿意支持和配合中国。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鉴于目前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和做法,中方应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低目标是减少印度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干扰;如有可能,尽量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尽可能增信释疑、建立互信。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场合,多跟印度方面沟通和解释,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初衷和建设性实施方案。印方可能不信,但没关系,要继续讲下去,直到他们慢慢接受和相信。所以,不能放弃沟通和释放善意,这一点要大做特做。

(二)要用实际行动配合口头说明和解释。建议在两国利益契合点上大做文章,多设计一些与印度发展利益和政策方向契合的共建项目,可以从名称上技术性地避开“一带一路”,吸引印度参加,逐渐将其吸引到合作框架中来。同时,对印度反映强烈的“一带一路”项目进行适当调整,酌情考虑印度关切,增加其合作的信心。

(三)在中印两国“零和博弈”的议题上,如领土纠纷等问题,表现出最大善意,与印度开诚布公地协商研究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案(底线是确保维护国家利益),注重谈判过程,争取达到“即使不能解决最终问题、也能通过协商过程提升互信水平”的效果。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