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直道(甘肃段)附属设施及道路管理系统研究

2018-10-30王耀鸿祁璐帆

科技视界 2018年15期
关键词:秦直道管理系统

王耀鸿 祁璐帆

【摘 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与实地调查,文章考察了秦直道甘肃段沿线烽燧、离宫别馆、兵站和关隘,分析了这些附属设施在当时的功能和相应的道路管理思路,发现秦直道路线和沿线的附属设施组成了一个有效运转的道路运输系统。

【关键词】秦直道;附属设施;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 K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5-0063-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5.030

从云阳甘泉宫北通九原郡九原县(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的直道,是蒙恬北逐匈奴后,于公元前212年修筑的军事通道。秦直道南段由陕西向北进入甘肃,路线沿子午岭山脊行进,主要经过甘肃庆阳地区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北段稍折东北,过鄂尔多斯草原。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东巡病死沙丘,灵车即由此道回咸阳。司马迁后来也曾跟随汉武帝巡行秦直道。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秦直道甘肃段沿线烽燧、离宫别馆、兵站和关隘,分析了这些附属设施的功能和当时的道路管理思想,发现秦直道路线和其沿线的附属设施组成了一个有效运转的道路运输系统。

1 秦直道甘肃段沿线附属设施调查

1.1 烽燧

秦直道沿山脊线修建,与长城沿线发现的烽燧相似,其烽燧大多位于制高点,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的更远,达到最优信息传递效果。利用天然形成的制高点,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修筑成本和时间。烽火台设置在制高点,但人的目视距离有限,因为天气、地形等因素制约,在同一地点因天气等因素目视距离也会产生变化。烽火台设置的合理距离成为修筑之时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关于秦直道烽燧密度,有“五里一墩”之说,但是由于长期人与自然的破坏,很多烽燧遗迹已经被无法找到。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烽燧是秦直道重要的附属设施,它在这条交通线上起着军事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

1.2 离宫别馆和兵站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修建了许多离宫别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关中地区,目前在这一地域内确认并且已经通过考古发现的离宫就有二十多处。这些离宫是当时皇帝出行下榻的地方,在当时及其重要。林光宫作为秦直道的起点,位于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是秦二世时修建的,后改为甘泉苑;汉的甘泉苑就是在秦的甘泉苑基础上建成的。甘泉宫是公认的秦直道起点,林光宫到汉代时改名为甘泉宫。经过秦汉两代修建,其规模较大,也是秦直道沿线离宫当中研究最深入的一个。

兵站是军队交通运输保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连接战役前后方以及各个战略区的纽带和桥梁。兵站是在军事交通线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来往军队提供粮食等补给品。我国很早就有在行军或长途行进中设置补给点的记载。

正宁县境内的南梁峁,为秦直道自云阳起第一个屯兵之所,号称“秦一号兵站”。南梁峁遗址位于中湾林场南梁峁山梁顶部,直道北行道南梁峁。东西面为悬崖,南有秦直道崾岘,北临雕翎关。

位于合水县的午亭子是直道沿线重要的兵寨之一,古称午云寨,建于西周,由东、西、中三個小寨和四个烽火台组成。西汉因战略、交通需要,设除道县。唐、宋改县为寨。午亭子地处甘肃合水县、宁县和陕西省富县三县交界地带,是古秦直道交通枢纽。午亭子东北方向有一条古道,沿古道下陡坡过葫芦河到达陕西省富县陈家河;西南有一条古道通甘肃省合水县固城乡。这里自古是交通要道,商贾聚集之地。

离宫别馆和兵站都是秦直道沿线重要的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沿途行者补给和休息的场所。离宫别馆主要是皇帝出巡等高级别活动使用;兵站是向长城运送物资或援军的军队行军途中补给、休息的场所。虽然离宫别馆和兵站所面向的对象不同,但是其功能相似。

1.3 关隘

关隘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构筑的人工建筑,并作为机构由专人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军事防御。关隘具有对外防御,对内控制人口和物资流动的作用。秦直道在秦汉时期关中与北方边境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秦汉中央政府与匈奴长期战争控制流向北方边境的人口和物资至关重要,所以秦直道沿线修建关隘不可或缺。从秦直道修通开始,秦直道关隘与关中北部萧关等关隘共同守护着关中的北大门。秦直道甘肃段主要的关隘有正宁县的雕翎关,宁县的兴隆关和合水县的涧水坡岭关。

2 秦直道道路管理系统研究

2.1 道路通信系统

秦直道起初作为一条直通北方边疆的军事通道,军事通信系统在这条道路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秦直道沿线发现了密集的烽燧遗址,这些遗址构成了体系完备的传送军事情报和战争信息的通信设施,这种通信设施属于秦直道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在北部边疆和关中指挥中心之间迅速传递军事信息。

2.2 后勤服务系统

离宫别馆和兵站都是秦直道沿线重要的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沿途行者补给和休息的场所。离宫别馆主要是皇帝出巡等高级别活动使用;兵站是向长城运送物资或援军的军队行军途中补给、休息的场所。虽然离宫别馆和兵站所面向的对象不同,但是其功能相似。它们组成了秦直道后勤服务系统的主要部分。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军事战争中,可靠的后勤保障往往是克敌制胜的关键,秦直道作为一条军事要道,其后勤服务系统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并且在秦直道交通运输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宁县境内的南梁峁,经专家论证为秦直道自云阳起第一个屯兵之所,被命为“秦一号兵站”。这里是雕翎关关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集屯兵、军需品储存仓库、重要官员的住所为一体的重要军事设施遗址。

2.3 道路防卫系统

关隘是古人在自然条件基础上修筑的机构,它由专人管理,具有很强的战略价值,军事防御是其主要作用之一。在秦汉时期,关隘的军事功能体现得非常显著。作为维护统治的有力屏障,若遇外敌入侵或叛乱,关隘的屯驻军队就会闭关禁行,并出兵防御。而在和平时期,关隘可以控制关内、关外人员流动,检查并控制重要资源、物品的流入、流出等作用。关隘可以帮助统治者对国家进行有序管理,可以在巩固国防、内部稳定、控制人口流动、经济管理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直道沿线的关隘具有对外防御,对内控制人口和物资流动的作用。秦直道在秦汉时期关中与北方边境交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秦汉中央政府与匈奴长期战争中对控制流向北方边境的人口和物资至关重要,所以秦直道沿线修建关隘不可或缺。秦直道沿线的雕翎关、兴隆关等关隘构成了秦直道的道路防卫控制系统,秦直道的道路防卫控制系统也是秦直道交通运输系统里的重要子系统。

2.4 道路养护系统

秦汉时期的道路都遵循依定时修整的制度,秦直道也不例外。甘肃境内秦直道路面均为土筑,路基比路面宽3-10米,路面一般宽4-5米。直道剖面基本形制及尺寸:约10余层厚度在3-5毫米之间的碾压层。碾压层面上有8-10厘米宽、8厘米左右深的车辙印痕。碾压层下方有10-20厘米的垫土层,垫土层下方又有碾压层,层面不清,约10余层[6]。可以推断,秦直道路面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大修。秦直道的管理确实是遵循着依定时修整的制度。鉴于秦直道的重要战略价值,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测,秦直道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较高水平的道路养护系统。

秦直道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结构物,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由各种子系统相互协调运行的交通运输系统。除了道路本身结构外,秦直道还包括道路养护系统、道路通信系统、道路后勤服务系统和道路防卫控制系统,各子系统各司其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整个系统高效运转。

3 结论

秦直道的筑路技术、附属设施、管理方式在现代人看来还是相当原始的。然而,古人并没有把秦直道当做是简单的道路修筑工程,而是本着全面、高效的原则把它当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这一点给了我们现代人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全面地考虑多重影响因素、不断地提高交通线路的系统化程度、多种角度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可以使交通运输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服务。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5年,(3).

[3]张光耀.《秦直道探索与研究》[M].第一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4]李仲立.《甘肅境内秦直道管见》[J].《人文杂志》.1993年,(3).

[5]李仲立,刘得祯.《甘肃庆阳地区秦直道考察》[J].《社会纵横》.1991年,(2).

[6]杜养惠.甘肃秦直道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2.

猜你喜欢

秦直道管理系统
秦直道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秦直道的研究成果与保护现状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
秦直道怀古
博物馆让秦直道重现昔日辉煌
继往开来的价值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