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直道的研究成果与保护现状

2018-01-08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秦直道富县考古

陈 兰

(富县文物旅游局 陕西 富县 710003)

【西部文化】

秦直道的研究成果与保护现状

陈 兰

(富县文物旅游局 陕西 富县 710003)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秦直道的专业性考古研究工作也得到加强,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佛教传播史和交通史,乃至对黄土高原及沙漠草原地区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秦直道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对秦直道的专业考古调查和考古挖掘成果,同时简要介绍秦直道在局部段的保护利用情况,以便读者能够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更多地了解秦直道。

秦直道;研究成果;历史价值

近年,各级政府对秦直道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沉寂已久的古道路,随着命名动车、冠名体育赛事等,其知晓度跃出了研究和保护层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秦直道题材的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也在增多。秦直道是由秦始皇安排于公元前(以下称前)212年开始修筑的一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它由秦王朝的统治中心即秦咸阳城区域,直通北方阴山脚下。南起陕西省淳化县古云阳县城北边的秦林光宫(汉代为甘泉宫),北到内蒙古包头市即古九原郡,目前已经发现遗迹存在的道路全长750公里。从南至北先后经过陕西的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榆林等地,继续向北进入内蒙古,经伊金霍洛旗、东胜、达拉特旗,最后到达包头市。

秦直道的研究历史已久,古代史料最早记载秦直道的时间在西汉时期,后朝个别地方志书对秦直道的部分路段也有记载。上世纪对秦直道的研究始于70年代,时经30多年,对直道的走向和遗存现状给出了观点。始于2006年到目前尚未宣布结束的近期考古研究,是在采用前人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了考古挖掘、钻探、地理定位、遗物测定等考古手段,应用了GPS、碳十四等科学技术手段,因而是最具科学性的专业考古研究。

一、有关秦直道的史料信息

历史上记载秦直道最早的资料是《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对秦直道的始建时间和起点、终点做了明确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这段记载则说明经过两年的修筑,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嬴政病卒抵九原后,可以沿秦直道回到咸阳,证实了秦直道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全线贯通的程度。《史记·蒙恬列传》对修建秦直道的目的、修建者和道路的规模记载为“始皇欲游天下”、“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秦以后,最先驱车走过秦直道的汉代皇帝是孝文帝刘恒,《史记·孝文本纪》里记载,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司马迁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史记》:“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有“朕将巡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振匈奴……。”这应该是古代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秦直道行驶记载了。后有唐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清《郝州志》、《鄜州志》等史料,记载了秦直道在途经部分县区的位置和状况。

二、上世纪至2006年前对秦直道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上世纪最早对秦直道进行考古研究的是内蒙古博物馆的田广金先生,他于1974年7月带领文物工作者对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提出了秦直道始于九原终于甘泉等观点;1975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经过对秦直道的史料考证和实地考察,形成了对秦直道路线走向的观点。三十多年来,参与秦直道研究的人不少,但由于二十世纪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与参与者主体的多重性,对秦直道的调查研究仅限于对地望的观察、地表状况的调查以及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研究分析等有限方式,对秦直道的走向问题提出两种说法,即争论多年的东线说和西线说。两线说对秦直道自南往北至兴隆关继续向北的走向产生分歧。东线说认为,秦直道行至兴隆关后向东,沿着蚰蜒岭北折一路向北至终点;西线说认为,秦直道行至兴隆关后向西,北折沿着子午岭主脉向北,到靖边境内后再向东北方向回折通向终点。这两条线路的提出,是在对史料的考证和实地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没有进行过必要的考古钻探和考古发掘,因此缺少必要的证据支持。东线说确认了秦直道的长度为约750公里,其中陕西境内有迹可认的约498公里,保存状况较好的富县段长125公里。对秦直道的宽度确认了路面一般宽为30至40米,最宽处58米。富县段保存状况为秦直道全程路段最长、遗存最典型的路段。

三、2006年至2008年考古调查成果

2006年,国家文物局把秦直道作为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立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的考古研究工作,成立了秦直道考古队和课题研究组,时为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考古专家张在明先生担任了项目负责人。本次考古研究从2006年至2008年两年间,采取了考古调查、考古钻探和尝试性考古挖掘的形式,先后对陕甘两省的咸阳、延安、庆阳三个地区9个县的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对秦直道富县车路梁段和黄陵县南桂花段进行了踩点考古钻探和尝试性挖掘。这次考古研究,发现了“堑山堙谷”的道路修筑方法的有力证据。即:一是车路梁段探沟的发掘,揭示了路面结构夯土、护坡、排水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二是发现了南桂花段长214米、底宽50—60米、顶宽10—16米、高30—35米,土方量约17万方的大型垫方路段,这也是秦直道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工程量最大的“堙谷”垫方路段。在道路的使用年代方面,发现了上下两个道路层面。在秦直道富县车路梁段的路面上还出土了一枚秦朝军队使用的三棱铁鋌铜镞。

四、2009年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

2009年富县桦树沟口的考古发掘是秦直道研究工作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与当地文物单位共同协作,从3月开始至6月结束,历时92天,对秦直道桦树沟口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张在明担任考古队长。经过了考古调查、钻探、发掘、回填,取得了重要收获,获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

秦直道桦树沟口考古发掘现场

秦直道富县桦树沟口段位于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五里铺村,西距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约4公里,该段是秦直道自南向北下山通过葫芦河前的一段下坡路,走向为西北—东南。本次考古发掘共开挖了68个5×5米探方和8条探沟,开发挖掘面积约2050平方米,考古面积近6000平方米,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揭示了秦直道上更多的历史信息。

发掘揭示出了上下两层道路路面,两层路面形成时间相差约200多年,上层路面为为西汉中期到晚期,下层路面为秦代和西汉早期,上下路面上均有因车轮长期碾压形成的车辙,呈放射状分布在路面。在其中4个探方里揭示出了21个行进方向杂乱的人的脚印,脚印分别为男人、女人和儿童所留,考古专家张在明解释为在雨季,一两个家庭成员从秦直道行走过后不久,发生了山体滑坡事件,泥石流将秦直道路面掩埋,因此留下了这21个古人行进的脚印。道路两旁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建筑遗迹,建筑基址中有多处夯土墩和柱基石,有大量的秦汉时期的筒瓦、板瓦和陶制器皿碎片堆积,据此推断该基址应该是修建在秦直道旁一处较高规格的军事关卡建筑遗存。开挖中心区靠山和临河的上下两边,都有与秦直道走向一致的夯土护坡,护坡夯土细密、坚硬,夯层厚6-8厘米,此处靠山护坡属在秦直道上首次发现靠山护坡。出土了一枚三棱三翼形不同于秦军所用的铜镞,出土时镞锋指向关卡方向,据此推断该处曾有秦与北方民族间的战争发生。在建筑遗址的中部,出土了一枚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铜币,在秦直道上发现钱币也是头一次,实属珍贵。在挖掘区的西南处,发现小型竖穴土坑墓一处,墓主仰身直肢,无随葬品,经测定人骨距发掘之时2098年,为西汉成帝阳朔四年。

这次发掘所出土的全部证据证明,秦直道富县桦树沟口段的道路和路旁的建筑设施为秦代所建,连续使用了200多年至西汉晚期或两汉之间。此外,在开挖区西南尽头向南转弯,秦直道由此呈现之字形盘山道路,先后4折5段西南、东南反复,盘山道结束,向南攀上子午岭的山脊。

2009年桦树沟口的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意义重大。一是这次考古是秦直道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也是中国道路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它对于研究我国秦汉道路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二是这次考古发掘揭示的上下两层路面的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的历史年代清晰的遗存物,把秦直道建设和使用的年代确定了下来,为解决秦直道走向问题、支持秦直道“东线说”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三是第一次对秦直道两旁的建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合此前对秦直道沿线两旁建筑遗址的考古调查成果,给秦直道附属设施的内涵和分布情况了解,提供了珍贵资料;四是这次考古发掘选点在秦直道下山、过河之间,道路遗址的特殊性典型,保存状况较好,回答了秦直道如何解决山上过河的问题,对了解秦直道建设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五是这次考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科学保护和利用好秦直道提供了借鉴基层。

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先生点评2009年秦直道考古发掘时指出:本次对秦直道富县桦沟口段进行的考古发掘,是对这条重要古代道路的第一次科学发掘。发掘以断代明确的出土资料否定了以为“秦直道并非南北笔直,而推断其路线向西北迂回至于华池、定边,再东北折向乌审旗”的意见。对于路基结构、路面状况、护坡形式、排水系统等遗存的全面揭示和分析,充实了我们对于秦汉交通建设成就的认识。

五、2010年对秦直道富县段、甘泉段的考古调查

2010年5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先后在富县和甘泉两县对秦直道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考古调查。主持这次考古调查工作的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肖健一研究员,有富县、甘泉文博单位人员参与。《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了富县是秦直道全程所经过的十多个县中路段最长、文物遗存最典型的县份,路段全长125公里,甘泉段长34公里,两县境内遗存了秦直道全程的近23%道路,对这两县境内秦直道的考古调查所得出的成果,具有秦直道在子午岭山脉地区的共同性,更便于在研究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这次考古调查的方法是以徒步踏查地表为主,辅助以每数百米到1公里左右选点进行路面勘探方式,绘制出剖面图,测量出每个勘探点的坐标数据,然后连接各个坐标点,形成了富县、甘泉段秦直道走向图,这是秦直道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形成的第一张有科学数据支持的路线走向图。这次考古调查的范围还覆盖了秦直道道路两侧各外沿一公里的范围,共计调查了150公里,绘制了道路刨面图143张,采集了100余件文物标本,在秦直道两侧发现秦汉时期的建筑遗址6处,发现不同时期墓葬区5处。标本时代为秦汉时期,5个墓葬区中3个为战国晚期至秦代,2个为西汉到东汉时期。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区虽然不在秦直道上,但相距秦直道最远不超过100米,最近的也只有数十米,却从人类活动和生活的角度辅证明了秦直道的筑建和使用时代,进而极大地拓宽了秦直道研究的内涵。

六、为解决东西线问题的小型考古发掘

2010年7月至10月,秦直道考古队同时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兴隆关一带做了一次小型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的负责人是考古专家张在明先生,发掘地点选在陕西黄陵县与富县南北交界、陕西与甘肃东西交界的黄陵县兴隆关周边,发掘目的是通过对兴隆关这处秦直道上的三岔口的三个不同方向的古道路的解剖分析,能够解开争论多年的秦直道走向东西线之争。试掘探沟8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发掘揭示,兴隆关以南的秦直道即分岔前道路发现四层路面,即秦直道的四叠层,各层路面间界分清楚,从下至上分别为,第四层为秦代和西汉时期的路土,第三层为西汉中期和晚期(最晚至东汉早期)的路土,第二层为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时期的路土,第一层约为隋唐时期至宋明之间的路土。四层路土与分岔向东的直道(即东线)的对应关系是,对应了东线道路两个路土层面,即约秦代和汉代早期的第四层路土和约西汉中晚期(最晚至东汉早期)的第三层路土。与分岔向西的道路(即西线)的对应关系是,对应了西线道路的两个路土层面,即约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的第二层路土和约为约隋唐至宋明之间的第一层路土。即分岔前4层路土,分岔后东线2层,西线2层,东线2层路土的年代早于西线2层路土的年代。结合此前秦直道考古在车路梁和桦树沟口段取得的收获和东线多处人为破坏的情况,本次考古挖掘的负责人张在明研究员提出了4=2+2,即反映秦直道全貌的分岔前道路,在兴隆关一分为二,其中包含秦和西汉早期到西汉中晚期最晚东汉早期的两层先行路面的道路为东线,包含约东汉至南北朝、隋唐至宋明时期的两层后行路面的道路为西线。这次考古发掘后,张在明先生由此得出结论:修筑于秦代的直道,自起点向北,经兴隆关向东,直至终点。使用200多年后,即在两汉之间或东汉早期,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经人为破坏后废弃。约数十年后,改走兴隆关以北的子午岭主脉,向西转了一个大弯后至终点,直至宋明时期。这是从考古发掘研究的角度出发,第一次对东线西线之争提出有考古依据的判断。

随着对秦直道研究的进程,秦直道的管理保护工作也在发生着变化。2006年前,秦直道遗址分别被秦直道途经的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省(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秦直道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大遗址保护项目立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开始实施秦直道考古工作,同年5月,秦直道遗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段和陕西省旬邑县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随着2006年至2010年秦直道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13年5月,秦直道遗址的陕西省淳化县起点、黄陵县段、富县段、甘泉县段、志丹县段和甘肃省庆阳市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局对省内秦直道的保护规划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资金准备,开始了部分路段的保护规划工作。

地方文物部门对秦直道的保护工作也在发生变化。从秦直道途经陕西各县保护情况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无人看护、县级文物部门偶尔检查巡视阶段,二是2000年前后到2006年部分路段安排文保员看护阶段,三是2006年秦直道部分路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道途经县基本安排文保员看护阶段。目前,秦直道的保护和管理利用工作有了好的趋势,起点淳化县成立了甘泉宫文管所,安排一名专职公职人员管理保护甘泉宫遗址和县内遗存的15公里秦直道遗址。富县是2009年秦直道桦树沟口考古发掘的所在县,除了增加文保员看护外,开始了秦直道的保护规划工作,对秦直道车路梁段做出了开发利用的规划。秦直道沿线各县区对秦直道的宣传工作也不断加强。但总体来看,秦直道的保护工作还停留在文保员看护的低水平阶段,不能适应人类活动快速向秦直道遗址侵扰的发展实际,部分县区对秦直道的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秦直道遗址遭遇建设和生产活动的破坏行为也有发生。

秦直道的研究工作促进了保护工作的发展,保护工作也为秦直道考古研究提供了保障工作。秦直道桦树沟口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是开始于富县文物部门对桦树沟口秦直道的保护工作。2008年12月下旬,富县文物工作者和秦直道群众文保员,在桦树沟口挡住了铲向秦直道遗址的铲车,挡停了青兰高速公路施工方在秦直道上的施工计划,保护了秦直道上这一处重要遗址不被破坏,才为第二年3月开始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历史和考古界以外,也有热衷于秦直道研究的探秘者。作家徐伊丽从1999年第一次踏上秦直道开始,17年先后20多次徒步探秘秦直道,从一位文学人的眼光出发看待历史,先后以自己对秦直道历史考证结论和徒步探秘经历为内容,著作出版了《探秘秦直道》和《秦直道档案——大秦直道》两本书,2016年又开机拍摄了故事片《大秦直道》。她关注秦直道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呼吁政府加强秦直道工作,被陕西省评为秦直道民间研究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和文物保护先进个人。徐伊丽的举动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促进带动了政府部门和社会人士对秦直道的重视和热爱。陕西、内蒙、北京等多地也出现了民间探秘秦直道的组织,发表了许多探秘秦直道的文章,引起了民间对秦直道的关注。

随着秦直道号动车命名、中国秦直道山地自行车体育赛事等进行,人们对秦直道的关注跃出了研究和保护层面,地方希望通过秦直道的利用传播历史文化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秦直道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保护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规范化,这就给秦直道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文物部门不断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将秦直道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快对秦直道的研究,为秦直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和政策依据。

[1] 张在明,喻鹏涛,陕西秦直道遗址调查发掘研究[J].秦汉研究,2015.

[2] 陕考队,陕西秦直道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J].中国文物报,2010.

[3] 徐伊丽,千年等一回再走秦直道[J].丝绸之路,2005.

ResearchAchievementandCurrentConservationalStatusofStraightRoadsinQinDynasty

CHENLan

(Fuxian Bureau of Archaeology and Tourism,710003,Fuxian,Shaanxi,Yanan)

With the nation’s priority and support to cultural relics,the professional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 is also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and obtained numerou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The research,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ves significant for China’s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n ancient roads,China’s history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China’s history of ancient nationality’s merger,history of Buddhist spreading and transporting and even for the study of transform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desert prairies.The essa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ing achievement on the straight road in the Qin Dynasty,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digging result since the entry to the 21st century,simultaneously,the essay simply demonstrated the conditions of conservation of the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 on regional section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convenience for readers to interpret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traight road in the Qin Dynasty scientifically and historically.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Research Achievement;Historic Values

2017-7-10

陈兰(1963-),陕西省富县人。原富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鄜州博物馆馆长,文物馆员。主要从事文物旅游管理和秦直道考古研究工作。

TU986.52

A

1674-2885(2017)03-87-05

猜你喜欢

秦直道富县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秦直道
“一说”在延伸,“一说”在扩展——富县“两说一联”版本升级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鄂南富县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
考古与论今
秦直道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