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观察

2018-10-30马光举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马光举

(莒县人民医院,莒县 276500)

川崎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其病理主要为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会危及患儿身心健康与正常发育[1]。本文采用单纯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并比较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莒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川崎病患儿,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的相关诊断要求,表现出持续发热、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2]。纳入标准:1)年龄1~12岁;2)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有效;4)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病程>7d;2)对本药物有禁忌证者;3)伴其他严重疾病者。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11岁;病程1~7d;发热时间3~8d。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12岁;病程1~7d;发热时间3~8d。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0~50mg/(kg·d),3次/d,饭后口服,连续14d。

观察组: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丙种球蛋白400mg/(kg·d),静脉滴注,2次/d,连续5d;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的临床效果,判定标准为①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有改善,体温恢复正常;③无效:症状、体温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N×100%[6]。2)两组患儿用药后的症状改善时间,包括皮疹、发热以及四肢症状(手足硬性肿胀、急性期掌跖端充血,恢复期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水脱皮等)改善情况比较。3)两组患儿用药前、后的血清检查结果比较,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4)两组患儿用药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19.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儿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2.3 两组血清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用药前、后血清检查结果比较

2.4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用药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诸多研究报道指出该病和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一旦发病,病变容易累及心血管系统,导致患儿诱发冠状动脉扩张、血栓栓塞等不良后果[2]。该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若未及时有效治疗,20%左右的患儿会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时还会诱发冠状动脉瘤形成,进而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可阻碍花生四烯酸及其活性位点的结合,抑制乙酰化环氧化酶1的活性;同时也是抗血小板药物,可阻止TXA2合成,有效阻断血小板聚集及释放。服用阿司匹林后起效快,1~3h内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6h内便可抑制血小板功能。1周内可完全抑制血小板,停药5d后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丙种球蛋白具有人血清所需的多种抗体,其IgG可达血清总量的80%左右,是血清中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之一,可发挥较强的免疫功效,且具有调理中和作用。

将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通过静脉注射可快速提升患儿血液中的IgG浓度。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早期(发病7d内)用药的方式。国际上推荐用药剂量为400mg/(kg·d),2次/d,连续治疗5d,同时服用阿司匹林2周,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3]。赖志光等[4]研究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发现,实验组发热时间、黏膜充血时间、颈淋巴结消散时间以及手足肿胀时间均更短,且实验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比例较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用药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可大幅度提高小儿川崎病的疗效。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用药后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四肢症状变化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可见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可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其治疗时间,使患儿病情快速得到缓解。临床上,川崎病患儿的血清检查结果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主要表现为WBC、CRP、PLT水平的升高,ESR加快。本组患儿经治疗后,血清检测结果均获得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丙种球蛋白静脉给药时要控制滴速,并实时观察患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注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本文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丙种球蛋白在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无明显作用,且并未增加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文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评估,包括临床疗效、体征改善时间、血清检查结果等。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将会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