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旅游中的艺术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对比研究
——以北京胡同游为例

2018-10-30韩林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京味胡同文学作品

徐 虹,韩林娟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 300071)

0 引言

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学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但目前文学宝库的开发只是冰山一角。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文学+旅游”这一诗意的研究视角才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化消费浪潮、艺术与生活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以作家作品为核心衍生出的文学旅游也逐渐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

胡同作为北京特有的文化名片,古往今来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灵感元素,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刘心武笔下的钟鼓楼,使人们对胡同产生初步印象,成为日后进行胡同游的主要动机。然而根据王晓璐、孟春晓等学者的研究,他们发现许多游客前往北京进行胡同游,实地感知的胡同形象和文学作品存在巨大差异,往往游览后产生负面感知。本研究从“认知情感论”出发,通过搜集到的网络游记了解游客对胡同游的认识与评价,理清京味文学作品中胡同形象和游客感知到的胡同形象的差异所在,并以跨文化、跨时代的视角对差异产生机理进行探讨,最后针对文学作品和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为胡同形象提升、文学旅游产品开发和胡同人文精神的传承提供发展策略和建议。

1 文献回顾

1.1 文学旅游

国外学者往往将文学旅游置于遗产旅游的研究范畴,认为文学旅游是与“历史场景”或者“文学人物”相关的旅游,Herbert指出文学旅游中很大一部分是遗产旅游景观[1]。国内学者对文学旅游的研究稍微滞后于国外,兆康和刘德艳将文学旅游定义为“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利用其知名度和各个群体的人对文学作品的认同和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本运用语言所创造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使游客置身其中,通过审美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物质、文化享受的物质活动”[2]。

关于文学旅游的开发,肖洪根从产品的生产、消费和促销3方面阐述了文学旅游景观的开发[3]。此外许多学者以文学案例地为切入点,具体就某一故居或文化遗产地的资源开发展开讨论。张维亚、贾鸿雁、刘晨分别对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故居、汪曾祺水乡风俗园和凤凰古城等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展开了研究[4-6]。

近几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文学旅游展开了研究。余晓娟通过对导游词中古诗词的描述性分析研究了古人旅游哲学对当下的投射[7]。姜辽聚焦周庄与三毛文学,认为作家和作品信仰所形成的文学艺术场对景区吸引力有巨大促进作用,并运用人类学“深描”方法探究了外来艺术地方再生产的内在机理[8]。而李刚以秦淮河文学旅游为例,认为文学资源赋予了旅游目的地独特的空间属性[9]。此外,姜辽、徐红罡选择《水浒传》故事发祥地水泊梁山为案例,通过访谈和博客等渠道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模型[10]。由此可见,在文化消费浪潮、艺术与生活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学旅游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

1.2 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词最初从营销领域衍生而来,美国学者Hunt率先提出了旅游地形象的概念[11]。接着,国外学者Crompton将情感因素加入旅游目的地的定义中,侧重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定义旅游形象[12]。反观国内,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研究较少,李蕾蕾提出旅游地形象是对旅游地信息的组合以及抽象概括,同时也是激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最重要因素[13]。此后,白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目的地形象是潜在或者现实游客对该目的地所持有的一种印象与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受到自身的个体文化价值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等[14]。

目前,关于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原始研究数据进行测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除了传统的问卷与量表测量外,网络文本数据成为研究者分析目的地形象的一个重要素材。肖亮和赵黎明以大陆和中国台湾的综合旅游网站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网络传播下台湾旅游形象主题[15]。程萍等通过网络游记对西安等案例地的形象感知进行了研究[16]。吕兴洋结合词频统计、同位素示踪等分析手段解析了在线信息搜索对于旅游者感知形象演化及目的地选择决策的影响[17]。综合来看,学者们大多基于游客和居民的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或质性研究方法对单个案例地的形象感知的研究,缺少从文学素材、导游词等视角探讨案例地的形象。

1.3 胡同形象感知

胡同是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古往今来关于胡同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早期关于北京胡同的研究多为历史著作,《析津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燕都丛考》等主要描述了北京胡同的奇闻怪谈、名人轶事、风俗习惯以及街巷变迁等。近代以来,人们从文学、绘画、摄影、电影等不同角度对胡同文化展开了研究,孙大萍从京味文学作品对胡同文化进行了丰富的探讨[18]。

20世纪90年代初胡同游览活动产生,一些学者从居民、游客等角度对胡同形象感知进行了研究。王晓璐以北京什刹海街区为例,研究游客在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体验过程,提出了都市历史文化街区形象评估量表体系[19]。李琛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揭示了胡同居民对旅游影响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20]。杨斯沫通过分析旅游形象传播的过程以及指标,结合北京胡同自身特点,对北京胡同旅游形象传播的指标进行开发[21]。综上所述,关于胡同形象感知的研究,大多从居民、游客等角度,对胡同以及历史街区的形象感知进行研究,未从文学、电影、摄影、音乐等其他资料文本对胡同形象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2 研究方法、设计和研究过程

2.1 研究方法

质性编码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进行文本分析,质性资料的分析一般是“从逐字逐行的译码(coding)开始的”。本研究着眼于京味文学,根据质性资料的分析方式,反复阅读后,进行二级编码,寻找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将资料初步类别化,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胡同形象进行解读分析。而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的游记中来获取研究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ROST软件是一款中文词频分析软件,包括中文分词、词频统计等功能,本研究中将使用该软件分析游客的胡同形象感知。

2.2 基于京味文学的胡同形象分析

历史上很多作家在北京有长期的生活经历,且大多居住在胡同里,对胡同有很深的情感,创作的大量京味文学作品中都塑造了丰富的胡同文学形象。首先,本文依据京味文学3个不同时期,根据孙大萍等学者的研究,筛选出22个作家的共26篇胡同相关的文学作品,将选取内容编入文本文档,共计50 188字左右(如表1所示)。其次,根据目的地形象理论中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的分类分别对胡同文学作品进行扎根编码和高频词分析,得到京味文学中胡同的相关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

表1 京味文学作家塑造的胡同文学作品

资料来源:作者汇总。

运用质性编码对几部典型京味文学作品中的胡同意象进行了细致刻画与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文本资料,可以了解到京味文学中胡同的意向是什么;作家在胡同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生了哪些故事,对胡同的感受是什么。本研究严格按照贴近材料的原则,对表1中的原始文本逐句阅读和分析,并在编码中注意使用原始代码,经过两次编码和多次比较修正,提取了586个基本概念,并对概念聚拢和分类(如表2所示),共形成7个范畴:地名景点、园林植物、建筑景观、胡同居民、特色美食、人文活动、环境氛围。

将上阶段形成的范畴带回文本中进行持续性地分析和比较后,本研究根据不同类属在各个维度的表现、逻辑次序和相互关系对其进行归类,将7个范畴进一步归纳出4个主要类属,分别为:地名景点、园林建筑、市井生活和环境氛围,并且基于ROST软件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每个范畴的关键词进行了词频统计,汇总如表3所示。

表2开放性编码示例

资料来源:作者汇总。

表3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关键词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汇总。

2.3 基于网络游记的胡同形象分析

互联网上的“游记”“点评”具有自由、开放、共享等特点,可以直接反映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认知。根据劲旅咨询对UGC型在线旅游网站和产品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6月份主要UGC型在线旅游网站和产品用户覆盖数排名第一的是马蜂窝。因此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期间发表在“马蜂窝”网站上的胡同相关游记,筛选的游记要包含胡同游的行程、所见所闻,还有对胡同的印象、观感,剔除景点介绍说明、旅游贴士以及旅行照片,本次研究最终获得了具有研究价值的217篇胡同相关的游记。本研究对游记内容进行整理,过滤单字词、排除过滤词、词群频度归并等,对文本进行基本的处理,共计56 279字,再采用ROST CM6对文本内容进行词频分析,获得高频词(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网络文本的胡同形象感知高频词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汇总。

3 研究结果

3.1 认知形象差异

(1)景点景观认知形象差异

如表3和表4所示,京味文学中涉及的景点地名多是东直门、钟鼓楼、北大、西单等地名,而游客普遍对“南锣鼓巷”“什刹海”“五道营胡同”“史家胡同”“烟袋斜街”等景点熟悉程度较高。在景观方面,游客感知的高频词排名前五的是“四合院”“街巷”“花园”“牌楼”“围墙”。 在历史文化方面,游客感知高频词排名前五的是“文化”“历史”“名人故居”“故事传说”“权贵”,反映出游客对胡同中大量的名人故居较为熟知,例如老舍、张恨水、鲁迅、郭沫若、宋庆龄故居等,同时和胡同命名有关的故事传说对游客也非常具有吸引力,最后“权贵”一词体现了胡同四合院文化的等级森严,影壁、台阶、围墙等都和院落主人身份地位相关联。

京味文学中对胡同中建筑园林景观描写较多,主要是四合院及院子内部的建筑,如院门、天棚、院子里的树、竹帘、窗户、冷布、水井较多,同时对院子里的槐树、枣树、石榴树、海棠、丁香等景物印象深刻,体现出京味文化中的等级森严和传统风俗。而游客对建筑景观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胡同大门、围墙等视觉印象上。

(2)市井生活认知形象差异

京味文学以胡同为背景,描绘了胡同中的小人物,反映胡同的生活气息和社会风情。主要描写了老人、孩童、母亲、胡同小贩、车夫,并且对胡同中的叫卖声、胡同小吃印象深刻。而关于“洋车”这一胡同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作家塑造胡同底层人民生活的象征性元素,至于放沙雁、斗蛐蛐蝈蝈儿、烤炉火等组成了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生活场景。而游客感知排名前五的是“大爷”“车夫”“百姓”“游客”“北京人”。胡同居民生活较为淳朴,充满原汁原味的烟火气息,但游客数量太多也影响了胡同体验。此外,很多游记中提到老外和艺术家,市井生活对他们的旅游吸引力较大,这和胡同近年来文艺、时尚、现代化气息有关。

(3)环境氛围认知形象差异

我们对京味文学中胡同的氛围环境整理归纳出了4个高频词,分别是“安静”“温馨”“古老”“整齐”。由此可以看出,胡同环境总体上是安静的、古老的,这和胡同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关,同时,胡同格局也是整整齐齐。而游客对胡同氛围有各种各样的感知,不同的胡同环境氛围各异。什刹海、南锣鼓巷等胡同街区比较热闹、商业化气息较浓,而东四、西城区、国子监的胡同相对来说较为安静、古朴,历史文化人文气息浓郁。

(4)设施服务认知形象差异

京味文学中对设施方面提及较少,随着胡同游的发展,游客对胡同设施的感知印象较为深刻。在基础设施方面,游客感知度排名前五的高频词是“厕所”“地铁”“讲解”“垃圾桶”“路标”,游客提及“厕所”位置不好找,环境脏乱差,“汽车”乱停乱放,胡同交通拥挤,街道电线老化,晚上没有路灯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游客印象最强烈的前五位是“商铺”“小吃”“咖啡馆”“三轮车”“餐饮”,可以看出游客印象最强烈的胡同美食,包括“老北京酸奶”“茶”“豆汁”等。

3.2 情感形象差异

在情感形象方面,由于很多作家出生在胡同或者在胡同生活过很长时间,对胡同的情感融入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安危,因而整体情感形象相对复杂。而游客对胡同的情感感知以正面感知为主,如欣喜、舒畅、惬意的,也有对胡同中乱拆乱建、日益商业化的“可惜”之情。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形象感知、文学旅游、胡同游的研究综述基础上,以认知—情感理论为基础分析胡同形象。首先基于文本分析法探究了文学作品中的胡同形象,接着又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研究了游客的胡同形象感知。通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在认知形象方面,京味文学作品关注的多为地名和四合院建筑景观,而游客感知的多为具体的胡同景点,对胡同卫生、安全、交通等方面的设施感知深刻。此外,京味文学中的市井生活丰富多彩,老人、孩童、母亲、小贩、车夫都成为胡同中的风景线,而游客对市井生活的感知相对较浅,但近年来市井生活对外国人和艺术家吸引力较大。并且文学作品中的胡同环境多是安静的、古朴的,而游客感知的胡同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喧闹和宁静的氛围皆有。

在情感形象方面,京味文学作品中常流露怀旧、复杂的情感,游客一般多为欣喜、舒适等正面感知,也存在对胡同商业化、胡同遭到破坏的可惜之情。

关于胡同形象感知差异的机理探讨,主要和时代背景、人口特征、经历等因素相关。在认知形象方面的差异与作者和游客的人口特征、年龄、经历等方面有关。而情感形象方面的差异主要和时代背景相关,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及情感诉求下,胡同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2 研究启示

针对文学作品和实际感知之间的胡同形象差距,本研究从硬件设施、产品服务、营销宣传等方面为胡同形象提升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以期完善胡同文学旅游产品开发和胡同人文精神的传承。

1.完善胡同基础设施,严禁胡同私搭乱建。增加垃圾桶、厕所数量,增加胡同中长排座椅数量,增加自行车停放处等设施满足游客需求,从而提升胡同的游客承载能力。同时,增加胡同向导和指示,还需要发挥讲解功能,对北京胡同中相关历史背景、名人故居以及景点的介绍要详细,方便游客更深入地感知北京胡同形象。另外,严禁胡同居民私搭乱建、开墙打洞等行为,保留胡同传统建筑,需要对房屋和公共设施等进行修缮和建设。

2.开发胡同文化产品,提升胡同服务体验。在胡同旅游产品方面,要加强游客旅游体验,传承胡同历史文化。例如胡同社区可以和高校结合,定期开展南锣鼓巷艺术周、胡同摄影展、胡同设计周等胡同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如史家胡同博物馆2017年与中央美院合作举办一场“回家·串门儿”主题展览,成为胡同旅游的新亮点。在胡同服务管理方面,可以招募小巷管家,了解胡同居民意见,搜集整理胡同街巷环境基础信息,加强胡同不文明行为的举报监督。针对胡同旅游市场无序,黑三轮车、黑导游等问题,颁布明确的规章制度,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提升胡同游的整体形象。

3.基于网络创意营销,传承胡同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胡同宣传渠道。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北京胡同的旅游者中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的特点,具备智慧旅游的操作基础,也使智慧旅游在北京胡同的应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胡同文学旅游资源,帮助受众对北京胡同中的居住礼制和建筑风水等文化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还能通过一些胡同摄影大赛、胡同速写大赛等进行胡同创意营销。

5 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从文学旅游视角入手,尝试基于文学作品和游客两种视角对胡同形象感知做了初步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本文通过质性编码对26篇胡同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通过摘取归纳了5万字左右的文本内容,样本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情感形象方面仅运用高频词统计分析,未对情感差异进一步细分,并未对胡同形象感知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细分探讨。未来会依据本研究的结论,针对文学旅游以及实地感知之间差异的原因,对时代背景、人口特征、生活经历等相关因素进一步探究验证,并尝试提出文学旅游地的形象感知模型,基于互联网背景对文学旅游的开发进一步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京味胡同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京味儿印象》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文学作品与数学
东明胡同
文学作品与数学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