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综合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意愿的影响

2018-10-29吴红艳单春方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目击者考核成绩心肺

吴红艳, 单春方, 江 丹, 谢 翔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 乌鲁木齐 830054)

心肺复苏作为院外抢救心跳骤停的重要方法,在患者出现心跳骤停4 min内及时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心跳骤停患者由于脑缺氧而产生不可逆性损伤,挽救患者生命[1]。但针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因专业急救人员受交通等相关因素影响,无法保证能在4 min内及时达到急救现场,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风险;而相关研究发现,目击者及时为心跳骤停患者提供有效的复苏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需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家属作为实施心肺复苏重点培训人群,但因文化及意识等相关因素影响,心肺复苏在患者家属中普及率较低,且缺乏较多研究报道[2-3]。因此,若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能使提高心跳骤停患者施救率成为可能,进而降低心跳骤停患者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4]。基于此,本研究对强化综合管理在加强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意愿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家属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8~60岁,平均(42.2±12.8)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及中专41例,大专及以上31例。入选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均为紧密接触患者生活的直系亲属,存在“第一目击者”优势[5];年龄18~60岁;无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具备一定沟通与理解能力[6];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家属均接受强化综合管理,内容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家属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民族、收入水平、基础疾病、学历及是否同家属同住等相关资料并记录;了解患者家属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掌握、知晓状况,内容包括患者家属有无心肺复苏培训经历及未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重要原因,同时了解患者家属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学习等情况;了解、分析患者家属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态度、行为等[7]。(2)基本培训:在相关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向患者家属发放培训资料,有经验丰富的心肺复苏专家进行讲解,并与播放视频进行结合授课,将相关理论内容释放制作成幻灯片,使操作、案例均配有清晰的图画;首先向患者家属说明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对出现心跳骤停患者治疗的意义;在通过仿真模型人开展现场演示、讲解,后模拟突发情景,由专家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提高患者家属对心肺复苏的了解与认识[8]。(3)心理干预:经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患者家属在实施救治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及恐惧等相关心理困扰进行解决,相互交流,在相互启发模式下实施心理干预,使患者家属对急救认知、态度发生转变,帮助其消除救治疑虑,明确急救方向,树立学习心肺复苏信心[9]。(4)健康宣教:向患者家属解释冠心病相关急救知识,重点强调心肺复苏培训对存在冠心病患者家庭的重要性及意义;医护人员经分解动作、全套动作进行演示,并指导患者家属、亲友正确完成全套动作,且全程录像;回放录像,点评每位家属的具体操作,增强患者家属学会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及理论认知[10]。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家属参加及学习、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变化及心肺复苏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心肺复苏考核成绩:采用自拟的心肺复苏技能评价问卷对患者家属干预前、后心肺复苏理论、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对抢救过程的每个步骤、动作进行准确打分,且实施现场计分,由24个条目组成,包括17个关键条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的越好[11]。

2 结果

2.1患者家属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意愿干预后患者家属愿意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意愿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家属学习心肺复苏意愿干预后患者家属愿意参加心肺复苏学习的意愿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120例患者家属干预前、后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意愿比较/例(%)

表2 120例患者家属干预前、后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意愿比较/例(%)

2.3患者家属实施心肺复苏意愿干预后患者家属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20例患者家属干预前、后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意愿比较/例(%)

2.4心肺复苏考核成绩干预后患者家属的心肺复苏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120例患者家属干预前后心肺复苏考核成绩对比 分)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及供血缺乏造成的心肌机能障碍、器质性病变,又称为缺血性心肌病[12];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3]。目前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处于高发状态,严重影响人民的工作与生活质量、身心健康[14]。因此,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医学针对心脏性猝死多以心肺复苏作为常用的急救措施,能帮助心跳及心脏骤停患者快速恢复自主循环,且能有效地维持、恢复心搏骤停患者呼吸循环系统,临床应用价值高[15]。冠心病作为常见的致猝死疾病,在心源性疾病中约占80%~90%,若第一目击者能及时接受心肺复苏相关急救知识培训,并能及时、有效地为心搏骤停患者提供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能为医护人员救治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抢救患者生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6],故“第一目击者”及时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主要途径[17]。因此,“第一目击者”掌握院前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程度对心肺复苏实施成功率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及早实施“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现场培训至关重要[18];延续性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能经一系列的行动设计保证患者于不同健康照顾场所、同一健康照护场所接受不同水平的、连续性的、协作性的照护,主要为由医院到患者家庭的延续,其不强调为出院患者长时间提供直接护理,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熟悉、掌握相关护理知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自我护理管理能力,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给予患者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开展与应用[19]。在本研究中,给予积极干预措施后,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家属参加、学习及实施心肺复苏意愿,增强患者家属对心肺复苏理论、技能的掌握度,为冠心病患者救治提供一定保障。

综上所述,强化综合管理在加强冠心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意愿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家属参加、学习及实施心肺复苏意愿,使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心肺复苏重要性及意义,增强患者家属对心肺复苏理论、技能的掌握度,增加家庭心肺复苏实施率,降低冠心病患者因心脏骤停病死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目击者考核成绩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目击者隔街相望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谁是目击者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