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识之见

2018-10-27寇太然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虚幻万物事物

寇太然

世界是同一的,而世界观是多元的,物和识是理解世界本体的基础,本文给以阐述。

一、心与物

当人睁开双眼,会看到万事万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等。感到万物万象:冰冷火热,云蒸霞蔚等。思到万象万因:彼此共生,因果相承等。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但是,五彩缤纷之所以如其见,酸甜苦辣之所以有其味,是因为人有这样的精神感觉,因为这样的心,才感知到了这样的世界。此心有此见,它感有它知,不同的感知,不同的世界。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观念的世界。

禅宗有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用在这里可以做这样理解: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的,第二个层次是观念的,第三个层次是物心一体的,确切的说,我们认知的世界是主客一体的世界。因为物是那样的物,所以我看到了那样的物。因为我是这样的我,所以我看到的物是我的这样的物。更因为物因我而看,我因物而感,我们看到的是因我和物共同作用成一体的世界。没有这样的物不会有这样的看,没有这样的看也不会有这样的物。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世界是物与心交互作用的世界。

二、意与客

西方贝克莱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东方王阳明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两者都认为人的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产生了作用。今天,人类在观测微观粒子时,也认识到了主观对客体产生了影响。由此,有人说意识影响了物质,甚至决定了物质。

对此,本文认为: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自创的概念和硬性的划分,其事物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的精神也是物质的产生,或者也可以说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神作为物質的一种,同样和物质会有相互的作用,其作用结果与物质形态有关,物质有不受影响,影响较小,决定性影响各种情况。

物质自有自身行为的轨迹,每个物质在依自身变化时,也与其它物质发生关系,相互产生作用,各自都受到影响,各方物质形态改变的多少,取决于双方力场的大小及与之相关的各自性质。

三、物与能

人为用往,事以功成,价值指向方向,功效决定结果。功是产生了效果的用,用是有待生效的功。

无能则无用,能是用的原因,无力则无功,功是能的结果。现实中的用和理论上的功是一样的,都来自于事物本身的能及力。能就是可以作用于它并使之做出某种变化的存在。推而广之,抽象之能和泛化之力是决定一切的主宰。风有能所以树动,雨有能所以草长,日有能所以物生,天下万物莫不因用而往,莫不因能而用。“能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金有割物之能,木有承载之能,水有漂浮之能,火有散热之能,土有供养之能…。万物之用源于其能,万物之能源于其性,球有圆之性所以有滚动之能,刀有锋之性所以有削砍之能,水有韧之性所以有随势之能。能是施加于外的影响,是从外界视角来看对它物的作用,性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是自身固有性质的自然挥发。

能力和性质合二为一,是为本质。事物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知,存在的维度称之为“物”,特点的维度称之为“质”,合为物质。质或本是决定事物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本因物而在,物因本而显,众物各据其本在运动、联系、影响中互生因果。

四、物与虚

“物”有两种含义,一是具体事物,二是实有存在。物显现的象也分两种,一是实有,二是虚幻。

放眼望去,笔墨纸砚、桌椅楼台、风花雪月、日月星辰莫不是物,所以我们说物是实际存在的,这是实有的世界。一方面事物虽然存在,可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万物莫不变化。另一方面事物虽然显现,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浮光幻影皆不过是虚幻的表象。慧能有言:“世上本无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虚幻的世界。

其实,上文说的第一种是事物的变化性。万物生成、变化、消逝,都在自然演化中,每个消逝的物体最终不是虚无空寂了,而是变成了另外的存在,蛹化成蝶、蝶灭成土、土滋养植物、植物供养动物,以致生生不息。第二种是事物的映照性。没有实物之存,那有实物之象。即便是虚幻之实有,也是因为实有之虚幻。所以这是虚实共存的世界。

五、知与律

对于事物的规律我们明确两点,一、它不是绝对法则,是相对之规。也就是说规律并不是何时何地都在一以贯之,它在不同范畴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变化。二、它不是具体之理,而是一定之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变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二者可以共用一例: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

对于事物客观律的挑战主要来自微观粒子。它颠覆了人类既有认知。其中对哲学最大的影响,是其“不可确定”性对客观律的冲击。对此本文认为:一是微观粒子的“不可确定”是人对世界掌控上的不可确定,而不是世界本身的不确定,更不是世界法则的胡乱确定。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我们了解了世界什么,而不是世界是什么。二是微观粒子的理论只能更加丰富我们对于客观律的认知,而不是彻底的否定客观律,多种可能性的客观律和主客观互动所致的客观律,在拓展人类的思想而不是终结人类的认知。

六、识与否

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认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不能超出主观经验或事物表象,从而不能真正认知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哲学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主要观点是:一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总要依据认识本身,人无法脱离自己来真正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总要烙上心的痕迹,更确切的说我们无法认知纯粹的本相世界。正如达摩所言:“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二是对世界的完全认知才叫可知,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认识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只是事物所显现出来的表象,认识是不彻底的,如物理定律会被反例推翻,对于这样的理论,与其说是绝对真理,不如说是相对认知。

本文认为不可知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无现实意义。一是不能绝对认知,其相对认知也是一种认知,感知世界的现实作用和适用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二是不知本身便是知,这既是人类的自知之明,也是对于世界另一个方面的知,即是不知的知。三是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总是向深广推进的,其探索精神和探索价值不可否定,因我所知、为我所知、用我所知、驭我所知即是知之。

猜你喜欢

虚幻万物事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春天越来越虚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头号玩家》里的虚幻与现实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奇妙事物用心看
只存在于设计图上的虚幻建筑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