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我国的师生关系

2018-10-27郭欣怡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郭欣怡

【摘 要】师生关系贯穿着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从教育社会学的三大流派功能主义学派、冲突论学派以及解释论学派的角度之下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师生关系"有更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视角;三大流派;师生关系

教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分支学科,主要对教育与社会之间存在的能动关系进行阐述。在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领域中,20世纪50年代后形成三种理论相对应的功能主义学派、冲突论学派以及解释论学派,即为教育社会学的三大流派。

2017年12月14日,辽宁胡家镇中学8年级3班,班主任朱丽霞老师被学生捅死在教室讲桌旁边,致命几刀都扎在脖子处。该名学生行凶后跳楼自杀,但无生命危险。仅仅在一个多月前的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中学也刚刚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学生弑师事件。47岁的班主任鲍方,被自己16岁的学生罗某在办公室狂刺26刀死亡。而这个罗某,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乖孩子,成绩突出且深受鲍老师看重。当天,鲍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高考励志短片向学生播放,并要求写观后感。罗某拒绝,被鲍某通知到办公室“谈心”,最后却是悲剧的发生。

一、功能理论视角:过度重视学生成绩

功能理论是教育社会学诸流派中最早形成的流派,曾一度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内占有垄断地位。早在19世纪下半叶时,法国社会学、人类学家涂尔干就以对社会中的教育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即“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要求。”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主张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存在于社会体系并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个体,即“社会我”。[1]

在湖南高中生的案件中,不少师生看来鲍老师一直把小罗当自己儿子看待,小罗成绩经常保持在班级第一、年级前十的水平。正因为如此,给大家印象总是乐呵呵、很随和的鲍老师对他是既器重又严格,不仅常常找他谈心,还曾为他争取到一份名额很有限的奖学金。但这份关爱却被小罗当成了麻烦。上学期小罗和语文老师因为课堂问答起了一点冲突,事后得知此事的鲍老师要求小罗道歉,还很严厉地批评了他。小罗的成绩足够让他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对此并无太大兴趣。小罗周围的同学说小罗曾经给不止一个同学讲过,自己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小罗对自己这个规划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在现行的教育中因为唯分数论,老师忙着评职称,忙着继续教育、课程培训等,还要应对沉重的考试压力,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几位,老师的心态很难有平衡。而学生害怕分数,升学,考试排名,压力同样不堪重负。这样一来,师生都处于紧张焦虑之中,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自然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沟通。此为功能主义学说视角下我国师生关系的现存问题之一。

二、冲突理论视角:师生之间的差异

冲突理论观点是针对功能理论而提出,主张社会是在社会矛盾中不断发展。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看法是“社会结构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社会本身就是由特定阶级为了保持对从属阶级的控制而构建的。”卡尔·马克思也认为社会不是平衡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冲突而发展的。

冲突理论在师生关系方面:第一,教师是学校的主要的角色代表,教师在定位时,往往要考虑各方面的期望和要求,希望教育教学行为符合大家要求,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想法。而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教师有所期待。而在教育实践中,社会,学校,家长所认可的好教师却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第二,教师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各方面制定规则管束学生,并未考虑学生的想法。这些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若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或者缺乏人性化关怀,学生感受到的可能就是一种强迫、束缚和不公。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作总是习惯用成人的价值观约束学生的行为或希望改变的想法,希望让学生放弃他们已有的非主流价值观。学生却未放弃非主流价值观时,师生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差异中都极易引发。如弑师案中,鲍老师的教育下小罗同学从班级二十名冲刺到了年级前十名,小罗同学却对他逐渐怨恨,认为老师的管理过于苛刻严厉,并且从自身来讲,并不在乎很多大家所要求的东西。学生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拒绝不适合自己的一套。当教师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工具,不顾及他们对现行教育的看法,不顾及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们是否愿意接受,火山就在酝酿了。这也是我国中师生关系的问题所在。

三、解释理论视角:师生互动数量与质量不足

解释理论是在研究视角上与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相对应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在70年代,以英國教育思想家伯恩斯坦为首的学者们呼吁教育社会学从宏观层面走向微观层面,关注实际教学,将视野从关注社会转至关注课堂。解释理论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包括讲授、互动、示范等,如符号互动论所主张的以符号作为载体进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在实现行动者角色目标的同时,推动整体的运作发展。[2]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需注意建立身份平等的教学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使教学相长。并且教师需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目标,从而实现个体的教育以及教育组织的功能。而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很多课堂都存在者师生互动不平等问题。在弑师案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师生互动问题。若想要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注重在课堂上的互动是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良策。

参考文献:

[1]张梦瑶.社会学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中的教育公平研究[J].教育导刊,2017.

[2]张洁,刘忠政.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中学师生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2009.4.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