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偶遇过程模型研究回顾

2018-10-26刘喜文张军亮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偶遇要素个体

田 梅,刘喜文,张军亮

(1.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2.新乡医学院卫生信息资源研究中心;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 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及“碎片化”等用户信息行为特点使得信息被动获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其中信息偶遇已经得到了信息行为领域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信息偶遇(Information Encountering)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用户在无目的、低预期的情况下意外获得了感兴趣或是觉得有用的信息。作为被动信息获取的一种常见方式,信息偶遇是用户信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行为研究中,行为过程及行为演进研究是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进行其他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对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信息偶遇过程模型进行梳理,对模型特点与主要贡献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推进信息偶遇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2 基于概念特征要素的信息偶遇过程框架模型

2.1 组织信息偶遇模型

Cunha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组织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个有助于理解信息偶遇过程的框架模型,模型包括四个部分(见图1)。[1]

图1 组织信息偶遇模型

(1) 促成条件 (Precipitating Conditions)。促成条件由突发事件、主动学习和建立关联三个要素构成。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突发的事件往往是意料之外的发现;意外的发现过程中往往包括个体的主动学习与分析;往往是社会网络中的各种事件、机遇连接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2)搜寻预设问题A(Search for Problem A)。搜寻预设问题A是一个有计划的行为,在搜寻过程中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发现。

(3)双向联想(Bisociation)。此概念由Koestler提出,通过建立连接,产生关联,使某领域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找到答案,即双向联想。当个体把意外发现与以往关注的无关信息、模型或技巧建立连接后,经过思考,就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揭示事物之间未知连接的双向联想过程,可以激发创造力,创新问题解决的方法与路径。对于组织来说,采取措施促进成员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流,就可以更多地激发新奇的思路。

(4)无预期获得解决问题B的答案(Unexpected Solution for Problem B)。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下,出乎意料地获得问题B的答案,即发生了信息偶遇。

2.2 知识工作中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

2010年,McCay-Peet等通过分析10位历史学者有关“信息搜寻过程”的访谈资料,在Cunh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工作中的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见图 2)。[2]

图2 知识工作中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

与组织信息偶遇模型相比,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1)“搜寻预设问题A”改为“搜寻任务A的解决方法”:“问题”改为“任务”。

(2)增加了“引发因素”(Trigger):明确了引发因素是信息偶遇过程中捕捉外部刺激的重要环节,引发因素也积极促进着双向联想。

(3)“无预期获得解决问题B的答案”改为“无预期获得解决任务A或B的答案”:McCay-Peet等借鉴了Koestler的观点,认为以意外的方式或途径获得初始任务A的解决方案与出乎意料地获得解决任务B的方案一样都应视为信息偶遇。

(4)产生引发因素后也可能继续初始任务的搜寻(Search for Solution toTask AContinues)。

2.3 信息偶遇过程要素模型

Rubin等采用选择性博客内容挖掘与扎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日常生活情境的信息偶遇进行了研究。[3]用设计好的与信息偶遇相关的44条提问式在“Google Search”上进行搜索,从搜索结果中筛选56条描述详细的博客内容,内容上必须满足两个筛选标准:有“偶然获取”和“意外的结果”相关表达;有偶遇发生的具体情境描述。Rubin等针对56条筛选结果进行扎根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阐述了信息偶遇的所有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偶遇过程要素模型(见图3)。

图3 日常生活情境信息偶遇过程要素模型

模型中的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The Find)。Rubin认为模型的核心就是对“发现”概念的理解,个体觉得有用或有趣,对个体有主观价值的偶然发现,其实质是“偶然的获得”。“发现”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漏斗型空间,使信息偶遇所有的要素汇聚其中。在这个空间中,“发现”与个体有准备的头脑发生关联;有能力注意到它的个体才会有收获;它是重构一个事件的基础,并且可以通向“意外的结果”。

(2)有准备的头脑(Prepared Mind)。个体具备“有准备的头脑”是发生信息偶遇的关键,影响着个体将“发现”与先前问题、关注、需求建立联系并加以“注意”的能力。“有准备的头脑”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曾经的关注”,个体“曾经的关注”可以形成“背景问题”,反映出的是一种信息需求,这种信息需求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潜在的;另一方面是“曾经的经历与经验”,“有准备的头脑”不需正规的训练或背景知识,只要有注意信息并建立联系的意识就足够了,而“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可以为个体提供注意和理解偶遇信息的辨别能力。

(3) 注意 (Actof Noticing)。“注意”是发生信息偶遇的核心环节。个体不但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还要具备“注意”到“发现”,并把注意力从初始目标活动转移到“发现”相关线索的能力。

(4)机会(Chance)。发生信息偶遇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出现“机会”,“机会”具有“偶然遇到”的特征,并且不可控制。

(5) 意外的结果 (The Fortuitous Outcome)。“偶然的发现”为个体提供了与初始活动目标无关的意外收获,这个过程包括个人对偶遇信息的评估,其中,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问题或知识储备是发现偶遇信息价值和作用的重要支撑。信息是否有价值由个体的认知判断,而个体认知主要基于先前的问题、兴趣或关注,否则偶遇的信息可能就被认为是无关信息而不会被注意。

Rubin等将“意外的结果”从非常抽象到非常具体分为三类。① 个体可以感知到价值,但不一定会改变接下来的行为。这种感知可能是一些抽象的收获,比如获得新的信息形成新的看法,或者加强已有的认识等。② 为以前的关注或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这类偶遇多与关注或问题直接相关,而与兴趣及目标活动无关。个体先前的关注与问题转化为头脑中的“潜在问题”,在个体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意外收获了解决方案,这种“意外的”“无预期的”的信息获取是机会性的,即信息偶遇。③ 信息偶遇后的行为计划或行为改变。受偶遇信息的影响,个体目标从初始活动转移到与偶遇信息相关的目标活动,或形成下一步的活动计划。

根据Rubin等的论述,信息偶遇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由“有准备的头脑”,“机会”及个体的“注意”能力等多个特定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意外结果。

3 基于结构化流程的信息偶遇过程模型

3.1 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

Erdelez于1995年将信息偶遇定义为“在未预期的情境中,个体意外获得感兴趣或可以解决问题的信息的现象”。[4]在后续研究中,Erdelez提出了信息搜索情境下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包括注意、停驻、检验、摘取和返回5个功能要素(见图4)。[5]其中注意(Noticing)指对偶遇信息进行感知、认知;停驻(Stopping)指中断初始的信息搜寻活动;检验(Examining)指对偶遇信息的有用性进行评估;摘取(Capturing)指摘取并保存偶遇信息以备将来使用;返回(Returning)指继续初始的信息搜寻任务。

Erdelez强调,并非每一个信息偶遇行为都包括这5个功能要素,因具体的情境特征不同,会有所差异。在初始搜寻任务活动中,当用户注意力发生转移,就会以与偶遇信息相关的“背景问题”为目标,开始一段新的信息旅程。在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日本学者粟村伦久提出,在检验阶段个体完成对偶遇信息的评价后,会分享信息、使用信息或存储信息,随后可能“返回”到原有任务,也可能进入“结束”阶段。[6]以“背景问题”为目标的搜寻结束后,是返回“前景问题”还是进入“结束”阶段会受到个人因素(性格、认知特点、信息素养等)、时间、网络等因素的影响。粟村伦久的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强调了偶遇信息的利用环节,包括偶遇信息的分享、使用与存储 (见图 5)。[7]

图4 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

图5 粟村伦久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

3.2 信息偶遇感知过程模型

2008年,Lawley提出了基于个体感知的信息偶遇过程模型,将信息偶遇的过程分为6个阶段(见图 6)。[8]

图6 信息偶遇感知过程模型

(1)E(Unexpected Event),指出乎意料事件的发生。Lawley等强调“事件”具有无计划、出乎意料、偶然的特征并有着潜在的长期价值。

(2)E-1(Prepared Mind),指信息偶遇之前个体的思维准备阶段。

(3) E+1(Rcognise Potential),通过前向评估 (Forward-Facing Evaluation)意识到偶遇信息的潜在作用,是信息偶遇后的个人感知状态。

(4)E+2(Seize the Moment),进一步确定偶遇信息的作用。

(5)E+3(Amplify Effects),进一步思考、发掘偶遇信息的积极作用并摘取信息。

(6) E+4(Evaluate Effects),评估偶遇信息的影响与作用。

其中E-1、E+2、E+3三个阶段,是从意识到偶遇信息的作用到进一步发掘作用并摘取信息的一个循环过程。

Lawley等认为,信息偶遇包括以上各个阶段,经过上述过程,当信息偶遇的积极作用已非常明朗,才被视为发生了信息偶遇。整个过程是一个后向和主观评估的过程,偶遇信息对某些人来说非常有意义,而其他人可能认识不到相应的价值,偶遇信息是否有意义完全是个体认知评估的结果,这一观点与Rubin等的阐述相似。与McCay-Peet等的观点不同,[2]Lawley提出了伪信息偶遇 (Pseudoserendipity)的概念,而寻找“X”且通过意外的方式发现“X”就是其类型之一。

3.3 信息偶遇过程模型

Makri等采用关键事件技术,针对日常生活或科研工作中难忘的信息偶遇事件,对28位跨学科研究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并按照扎根理论的核心原则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最终提出了一个基于实证基础的信息偶遇过程模型(见图7)。[9]

图7信息偶遇过程模型

(1)建立新的连接(Make New Connection)。意外的环境因素激发了某种意识的连接(Mental Connection),这种连接为满足某种需求,会在事物(人物、事件、地点或信息)与有目的或无目的的信息需求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激发偶遇的环境因素往往是意外的,建立连接本身也依赖于个体的洞察力。

(2)预计结果的潜在价值(Project Potential Value of Outcome)。建立新的连接可能会引发一个有价值的结果。个体会对结果的潜在价值进行前向预计推断(Forward-Facing Projections)。

(3)利用连接(Exploit Connection)—意料之外有价值的结果(Valuable Unanticipated Outcome)—思考结果的价值(Reflecton Valueof Outcome)。推断结果的潜在价值后会利用连接,继而获得有价值的结果,以一种意外的方式满足个体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个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结果的价值,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利用连接—思考结果价值的循环之后,结果可能会被挖掘出更大的价值。

与上述利用连接同步,反向思考(Backward-Facing Reflections)也在进行,个体会对形成连接过程中的意外环境因素和洞察力的作用进行思考。

(4)信息偶遇(Consider asSerendipity)。完成对结果评价的认识以及对“意外”和“洞察力”的思考之后,这个过程才被视为信息偶遇。

该模型与 Cunha[1]、Rubin[3]及 Lawley[8]提出的模型存在交叉。Makri等强调模型的核心环节是建立“新的某种意识的连接”,这种建立在需求与有可能满足需求的事物之间的连接,与Cunha组织信息偶遇模型中的“双向联想”类似。和Rubin信息偶遇过程要素模型类似,Makri等也提出了信息偶遇的几个要素:“无预期目标”,“个人的洞察力”(Rubin模型被称为“注意行为”和“有准备的头脑”)和“意料之外的有价值的结果”。虽然都包含了信息偶遇过程中的要素,但信息偶遇过程要素模型仅描述了信息偶遇要素,更偏向于概念阐释,并不是一个结构化的流程;Lawley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偶遇过程,但是在描述信息偶遇要素方面不够完善。Makri等的信息偶遇过程模型为描述和推论信息偶遇过程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

3.4 信息偶遇经历过程模型

通过访谈与分析12位受访者在工作或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信息偶遇经历,结合已有模型研究成果,McCay-Peet等对信息偶遇过程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信息偶遇经历过程模型(见图8)。[10]

McCay-Peet等将已有模型研究成果中的要素主题归纳为促成条件 (Precipitating Conditions or Context)、注意 (Noticing)、连接 (Connection)、后连接 (Post Connection)、无预期的、机会性的、偶然的方面(Unexpected、Chanceor Accidental aspect)、积极的方面或结果(Positive Aspector Outcome)、偶遇经历的重构或思考(Reframingofor reflectionon Experience)。在修订模型时,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要素所包含的概念,整合简化了模型并更换了部分要素名称:将“促成条件”放入影响因素;用“引发因素”(Trigger)替代了“注意”;“后连接”改为“追踪”(Follow-up);“无预期的、机会性的、偶然的方面”,“积极的方面或结果”和“偶遇经历的重构或思考”分别转换为“预想不到的思路”(Unexpected Thread)、“有价值的结果”(Valuable Outcome)和“信息偶遇的认知”(Perception of Serendipity),其中,“偶遇经历的重构或思考”的部分概念分流入“有价值的结果”与“延迟”(Delay)。

图8 信息偶遇经历过程模型

(1)引发因素(Trigger),包括口头的、文本的和视觉的三种类型。口头引发因素多来自于与他人的交流,文本引发因素来自于书本或网页,视觉引发因素来自于个体的观察。其中,口头引发因素是最常见的类型,反映了信息偶遇的社交特点。

(2)延迟(Delay)。引发因素出现后,往往需要时间在头脑里进行消化与渗透,才会产生相应的连接。“延迟”与McCay-Peet等提到的“孵化过程”(Incubation period)以及Makri等的“对结果价值进行思考”(Reflecton Valueof Outcome)相似,从偶遇信息到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存在时间间隔。“延迟”与“孵化过程”发生在建立连接之前,而“对结果价值进行思考”发生在建立连接之后。

(3)连接(Connection)。在引发因素与个体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连接非常关键,一方面可以获得解决以往或当前问题的方案,或者加强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思路或改变计划与努力方向。

(4)追踪(Follow-up)。这一概念与Erdelez提到的“捕获”(Capturing)类似,相当于Makri等建立连接后的信息价值预计、利用与思考的整个循环过程。在图8中,“追踪”显示浅色,表示出现“有价值的结果”及“感知信息偶遇”也可能发生在此之前,但是出现“引发因素”与建立“连接”之后要做出“捕获”,“应用准备”及“抓住机会”等追踪的努力,才能发挥信息偶遇的影响与作用。

(5) 有价值的结果 (Valuable Outcome)。出现“引发因素”,建立“连接”、经过“追踪”获得有价值的结果,产生积极的经历才能被视为信息偶遇。与Makri等的观点相似,McCay-Peet等认为获得有价值结果的同时,个体仍在对结果的价值进行思考与发掘,与“追踪”环节存在交叉。

(6)预想不到的思路(Unexpected Thread)。这一环节不是单独存在的,需伴随着其他一个或多个要素存在。“预想不到的思路”贯穿于整个信息偶遇的过程,它反映了整个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无预期”的特征。

(7)感知信息偶遇(Perceptionof Serendipity)。Mc-Cay-Peet等认为“延迟”与“追踪”不是“感知信息偶遇”的必需要素,而“引发因素”“连接”“有价值的结果”与“预想不到的思路”是促成信息偶遇的关键四要素。

3.5 Tingting Jiang等信息偶遇过程模型

Tingting Jiang等通过对16位对象的访谈,在收集的27个关键事件原始材料基础上对信息偶遇发生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基于McBirnie提出的信息偶遇“过程—感知二元性”的概念,构建了线上信息偶遇综合模型。[11]模型由“过程”与个人“感知”两个部分构成(见图9)。

图9 信息偶遇过程模型

(1)“过程”部分。与McCay-Peet等及Makri和Blandford的过程模型不同,此模型重点突出了可以被捕获、测量的行为特征。包括活动前(信息偶遇前)、活动中(信息偶遇)、活动后(信息偶遇后)3个阶段。① 活动前(信息偶遇前)。信息偶遇多发生于信息浏览及信息搜索的情境中,作者强调了除此之外,随着各种社交类应用的普及,网络社交也是信息偶遇的多发情境。② 活动中(信息偶遇)。由“注意”“检验”“摘取”构成。在阐释信息偶遇的具体过程中,偶遇的信息应分为“标识”及“内容”两个层面。引起“注意”的是信息的特征“标识”,而“检验”则是针对于信息的具体“内容”,继而进一步决定是否接受偶遇的信息。③ 活动后(信息偶遇后):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包括“探索”“保存”“使用”与“分享”。“探索”多是对于“兴趣相关”的偶遇信息,“使用”多是对于“问题相关”的偶遇信息。用户第一时间“保存”信息是为了以后选择如何使用,而“分享”行为多是其他行为的伴随行为。

(2)个人感知部分。从认知角度将信息偶遇发生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用户、信息、情境3个维度。所有的14个影响因素被分为不变因素与动态因素两大类。① 不变因素,包括用户的动机、好奇心、活动的多样性,信息类型、相关度、质量以及时间限制。在以上因素作用突出的情境下,很难对信息偶遇的发生进行人为的激发或改变。② 动态因素,包括用户的信息敏感度、情感、技术及态度,信息的可视化,信息源以及界面的易用性。这些因素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培养某些习惯、技能或者改进界面设计以激发信息偶遇的发生。

4 结语

信息偶遇已经得到了信息行为领域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围绕信息偶遇过程模型研究产生了诸多成果。从早期围绕信息偶遇概念、特征要素的过程框架研究逐步发展到探讨结构化流程的过程研究,其中,模型要素从信息偶遇过程演进、用户个人认知逐步扩展到外在情境因素,模型研究向着要素多元化、多情境方向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泛在网络的特点及用户信息行为特征的变化为信息偶遇研究提出了更复杂的诸多情境。

猜你喜欢

偶遇要素个体
偶遇外星人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偶遇骆驼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幸福的偶遇
也谈做人的要素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公交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