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已无黄子久,何人能画富春山

2018-10-25许晓迪

环球人物 2018年20期
关键词:吴湖帆居图黄公望

许晓迪

黄公望(1269年—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元代画家,晚年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等。

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欷歔,让“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的《富春山居图》,一夜间变得街知巷闻。

历史的关节处总是遍布惊人的耦合:1350年,庚寅年,黄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图》;1650年,庚寅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原画断为两截(《剩山图》与《无用师卷》);2010年,同是庚寅年,因寄寓了两岸统一的愿景,这幅旷世名画再度声名远播。

“当时,《剩山图》正在武林馆区展览,很多人慕名前来观看,被温总理提及后,引发了更大的关注热潮。后来经过多方促和,2011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时隔300多年后,《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终于再度合璧。”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介绍道。

大痴本色

黄公望出生时,正值奸相贾似道专权。据史书记载,黄公望本名陆坚,幼年父母双亡,有浙江永嘉黄姓者,年九十而无子,见其容貌清秀,收为子嗣,云:“黄公望子久矣。”从此改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10歲那年,南宋王朝覆灭。自幼习通经史诗赋的他,在废黜科举制的元代,只能从小吏做起,汲汲于仕途却始终谋事无望,大约在40岁时,才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赏识,做了一名书吏。然而不过5年,他便因张闾贪腐而受牵连治罪,于延祐二年(1315年)入狱,也因此错过了元朝的第一次开科取士。

两年后,47岁的黄公望出狱。从此他绝意仕途,皈依全真教,“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摹写”。他常呆坐在河边感受激流轰浪,一坐就是一天,下雨也不知觉;或将酒瓮吊在船尾,月夜泛舟,取酒时发现绳断瓶空,于是大笑,声震山岳。凡此种种疏放率意,被世人称为“大痴本色”。

在黄公望78岁时,他与师弟郑樗(字无用,人称“无用师”)同游于富春山水。因痴迷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秀丽风景,黄公望决定隐居于此,并将其山水描绘出来赠与无用师。在这数年间,他日日携纸笔奔波于富春江两岸,凭借细致的体察和纯熟的笔法,最终造就了《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名作。

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代表着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上继南宗文人山水的源流,下启明清文人山水之先河。董其昌题识:“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邹之鳞则将黄公望比作王羲之,盛赞《富春山居图》为“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里共有8人,无论是松林间的垂钓者,还是桥上的砍柴人,黄公望都只用了极少的笔墨,将其含蕴于山水之间。其中有一人,端坐凉亭,从幞头帽子可以看出是一位汉人士大夫。他目视远方,或许在看水里自在的野鸭,或许在与船上闲适的渔夫对望。在这样的情境中,两人的身份可以互换——那些如黄公望一般由宋入元的落寞文人,隐逸山林如乡野渔樵,在无言的山水间进入另一个远离世事沧桑的超逸世界。

清代杭州人王清参在《泊富春山下》中说:“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在黄公望之后,又有无数文人墨客泛江而上,寻访《富春山居图》中的景致。他们所寻访的,不仅是这幅传世名画的诞生之源,也是一份从个人悲喜到家国兴衰、宇宙洪荒的体悟。

就像学者蒋勋所说,《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张画,它其实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这个时候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已经岌岌可危,而黄公望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却觉得朝代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那是比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还重要的东西。”

600年坎坷历程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师,《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一度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收藏。他请友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的儿子“巧取”藏匿,后拿到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沈周之后,《富春山居图》又经樊舜举、安绍芳、谈志伊之手,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归于晚明书画大家董其昌。晚年,董其昌将其质押给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再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珍爱至极,1644年“国变”时置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清顺治七年(1650年),吴洪裕病危,弥留之际嘱咐家人将两幅作品“焚以为殉”。所幸他的侄儿“急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起红炉而出之”。但此时《富春山居图》已被烧毁五尺,断为两截。前段较短,因画中山水丘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后段较长,经过修复装裱定名为《无用师卷》,后为乾隆皇帝所得。

在此之前,乾隆帝已得到一幅《富春山居图》——也就是后世称为《子明卷》的伪作,爱不释手,等到1746年真迹《无用师卷》入宫,反被视为赝品,因此幸免于乾隆帝到处题词盖印的“祸害”。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在库房中看到了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为《无用师卷》翻案。此后的15年里,《无用师卷》辗转各地,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半段《剩山图》则一直流落民间,直至1938年11月,才又被誉为书画鉴定界“一只眼”的吴湖帆重新发现。他拿出家中珍藏的青铜重器作为交换,几番交涉后,《剩山图》归入吴湖帆的“梅景书屋”。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省博物馆供职。当他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多次来往沪杭之间商洽收购事宜,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最终说服吴湖帆“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感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对本栏目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吴湖帆居图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梅景书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