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对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价值研究

2018-10-25张萍淑侯秀香钱琳琳王京张健元小冬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眼震动系统中枢性

张萍淑 ,侯秀香 ,钱琳琳 ,王京 ,张健 ,元小冬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导致眩晕的疾病复杂多样,患者由于遭受痛苦而很难配合各类检查,同时由于临床缺乏快速、无创、简便的眩晕检测方法,因此眩晕性疾病的早期定位诊断较难,易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等。早期明确中枢性或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眩晕性疾病患者预后的关键[1-4]。本研究利用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中的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通过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视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及视动正弦试验对眩晕性疾病患者的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早期快速明确中枢性或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缺血性血管源性眩晕的诊断符合《眩晕诊治专家共识》[5]中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缺血性血管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伴有脑肿瘤、脑出血、眼部疾病者;(2)伴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脊柱畸形者;(3)精神性眩晕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患者。

1.2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内科、门诊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166例作为周围性眩晕组,均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 DWI)检查显示正常,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其中男75例、女91例,平均年龄(52.1±12.2)岁;选取同期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性缺血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62例作为中枢性眩晕组,均经颅脑MRI及MRI DWI证实存在脑干、小脑、脑桥、丘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半卵圆中心、基底核、脑内多发梗死等,其中男124例、女38例,平均年龄(64.1±11.0)岁;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经颅脑MRI及MRI DWI检查显示正常,且无眩晕病史、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眼科疾病等,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0.2±12.4)岁。3组受试者性别(χ2=21.910,P<0.001)、年龄(F=54.133,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开滦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周围性眩晕组、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于发病72 h内,对照组受试者于体检当日在半暗检测室采用红外线VNG(VNG-V600型)进行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检测前48 h内未服用过神经镇静或兴奋剂,也未饮用含酒精的饮料,注意开始检测前在半暗检测室适应10 min并向受试者说明注意事项,要求其在检测过程中尽量保持头部稳定、注意力集中、减少眨眼等,同时关闭无关的电子设备;检测项目包括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视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视动正弦试验。

1.4 观察指标 (1)凝视试验:正中位、向左位、向右位眼震慢相角速度;(2)扫视试验:水平向左、向右扫视速度,水平向左、向右扫视延迟时间,水平向左、向右扫视精准度;(3)平稳跟踪试验:水平向左、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4)视动单速试验:水平向左、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5)视动正弦试验:水平向左、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视动正弦相位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视试验 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无一例受试者出现凝视性眼震,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中28例出现正中位凝视性眼震,23例出现向左位凝视性眼震,25例出现向右位凝视性眼震。

2.2 扫视试验 3组受试者水平向左扫视速度、水平向右扫视速度、水平向左扫视延迟时间、水平向右扫视延迟时间、水平向左扫视精准度、水平向右扫视精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扫视速度,水平向左、向右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水平向左、向右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扫视速度、水平向左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水平向左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平稳跟踪试验 3组受试者水平向左平稳跟踪曲线增益、水平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周围性眩晕组患者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视动单速试验 3组受试者水平向左视动单速眼震增益、水平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5 视动正弦试验 3组受试者水平向左视动正弦眼震增益、水平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视动正弦相位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视动正弦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主要指视觉系统感受视觉信号后所介导的眼球协同运动,其通路主要定位于脑干部位并需前庭中枢的参与,当人体或头部固定时能通过快速扫视或慢速平稳跟踪等眼球运动方式将视觉影像固定在视网膜中心凹处,以便看清运动中的视觉目标,这一通路中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导致视-眼动反射功能异常[6-7]。本研究通过VNG中的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实现对眩晕性疾病的快速定位诊断,以期有效指导临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等。

有研究表明,周围性眩晕对于机体平衡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前庭反应和前庭眼动系统功能损伤,但由于相关解剖通路较复杂,因此其对视-眼动系统传导的具体影响目前尚无定论[6,8]。本研究结果显示,周围性眩晕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凝视性眼震,水平向左扫视速度、水平向左扫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水平向左扫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提示周围性眩晕可影响眼球单向快速协同运动功能,也存在双侧眼球潜在的慢速眼球运动平稳跟踪平衡功能的不对称(表现为扫视试验和平稳跟踪试验的改变),但对其他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试验无明显影响。也有研究表明,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平稳跟踪试验主要表现为正常Ⅰ、Ⅱ型曲线波,但部分周围性眩晕患者也可以出现一侧平稳跟踪曲线增益降低,表明部分周围性眩晕患者存在潜在的双侧前庭系统功能不平衡等[9-10],但其具体机制仍需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

表1 3组受试者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试验结果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alance function detection results of visual-eye movement system in the three groups

表1 3组受试者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试验结果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alance function detection results of visual-eye movement system in the three group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周围性眩晕组比较,bP<0.05;“-”表示无相关数据

扫视试验水平向左扫视速度(°/s) 水平向右扫视速度(°/s) 水平向左扫视延迟时间(ms) 水平向右扫视延迟时间(ms) 水平向左扫视精准度(%) 水平向右扫视精准度(%)组别 例数对照组 50 308.1±45.4 318.3±37.4 155.3±33.5 164.1±30.9 79.70±11.86 83.68±10.39周围性眩晕组 166 288.3±44.2a 308.0±53.0 168.6±43.1a 171.2±41.7 74.22±12.44a 80.26±13.12中枢性眩晕组 162 225.7±85.5ab 227.3±75.7ab 289.7±132.8ab 288.3±132.4ab 58.57±25.82ab 60.32±23.07ab F值 50.572 82.725 83.811 77.348 37.000 63.024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视动正弦相位差(°)对照组 0.74±0.10 0.73±0.08 5.04±4.03 3.7±2.3 0.78±0.10 0.80±0.11 4.66±3.93 0.72±0.15 0.73±0.15 6.64±5.60 3.4±5.9周围性眩晕组 0.72±0.11 0.72±0.10 6.69±6.19a 3.7±2.3 0.78±0.11 0.79±0.10 5.74±4.82 0.71±0.16 0.75±0.16 6.52±6.42 4.8±8.0中枢性眩晕组 0.46±0.18ab 0.49±0.18ab 16.88±15.49ab10.5±15.3ab 0.53±0.25ab 0.55±0.25ab 21.94±22.13ab 0.48±0.25ab 0.50±0.22ab 22.88±21.89ab11.5±13.3ab组别平稳跟踪试验 视动单速试验 视动正弦试验水平向左平稳跟踪曲线增益水平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水平向左视动单速眼震增益水平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水平向左视动正弦眼震增益水平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F值 1.434 144.174 42.534 20.892 84.233 87.060 56.175 59.793 74.888 53.999 21.363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枢性眩晕组患者中28例出现正中位凝视性眼震,23例出现向左位凝视性眼震,25例出现向右位凝视性眼震,提示中枢性缺血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存在多方位凝视性眼震;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扫视速度,水平向左扫、向右视精准度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水平向左扫、向右视延迟时间长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平稳跟踪曲线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平稳跟踪左右不对称比、平稳跟踪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单速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单速左右不对称比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中性眩晕组患者水平向左、向右视动正弦眼震增益低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视动正弦左右不对称比、视动正弦相位差高于对照组、周围性眩晕组。提示中枢性眩晕患者双侧眼球扫视运动和平稳跟踪运动功能均明显受损,特别是反映快速、慢速眼球运动相互协同配合和调控功能的视动单速试验和视动正弦试验存在明显改变。有研究表明,视-眼动系统的神经传导通路如下:视网膜黄斑区视觉细胞受到视觉目标刺激后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分别传导至上丘、基底核、大脑皮质等进行整合处理,并在大脑皮质额叶、顶叶、前额叶和辅助运动区等多个不同功能的皮质眼动中枢调节下形成多个下行传导通路,将眼球运动的启动、跟踪指令等神经信号下传,再经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传导至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前庭神经核、小脑绒球、小脑蚓部等,最后经相应神经传导通路支配眼球各种运动[6,14-15]。

综上所述,周围性眩晕患者主要出现轻度扫视试验异常,而中枢性血管源性眩晕患者凝视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单速试验及视动正弦试验均会出现异常改变;视-眼动系统平衡功能检测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为眩晕性疾病的定位诊断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分析等提供客观依据。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眩晕与视-眼动系统传导通路之间的具体关系仍需大样本量、多中心、单病种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眼震动系统中枢性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铁路远动系统几种组网方式IP地址的申请和设置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铁路电力和牵引远动系统组网方式研究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斜井提升机制动系统技术改进分析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