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考复习课充满探究味*
——从一节“尺规作图作平行线”课例谈起

2018-10-25福建省厦门五缘实验学校陈海烽马光德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尺规作法作图

☉福建省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陈海烽 马光德

探究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探究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使学生更有获得感,更能体验到对数学的“深层理解”.探究的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良好的锻炼,学生需要调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1];学生也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合作、解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技能,这些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何上好中考复习课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张奠宙先生曾说过,难见一堂好的复习课.笔者认为其原因有:学生经过了新授课的教学,对知识产生了“喜新厌旧”的心理;通过新课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学生已经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复习课的两大任务是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如何才能使学生仍然像新授课一样保持好奇心,既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又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能力的提升?设计好的复习探究是提高复习效益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一节“尺规作图”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呈现

师:请大家拿好直尺和圆规,准备做一道题.过点A作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l.(如图1)

图2

图1

生1:(面露难色)这个题怎么能做呢?题目没有问题吧?

生2:用三角板和直尺平推法作图.

师:(教师展示)像这个同学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图(见图2),可以吗?

生3:违背尺规作图的原则.

师:是的,尺规作图只能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这两样作图工具.这个题目本身没有问题,如何作呢?大家再想想.

师:看来大家有点为难.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知道哪些基本作图方法?

生4: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过一点作一条线段的垂线;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像……

师:大家看看,哪些可以帮助我们做这道题?

生5: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师:很显然,我们必须找到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然后两直线平行.

生6:我会作了.如下(见图3):作一条直线a与l相交得∠1,然后作一个角等于∠1,则根据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可知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图3

生7:根据生6的作法,如图4,得到∠2,然后作一个角等于∠2,显然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以上几个同学做得很好,现在我们的思路打开了,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这是从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入手,能否用其他方法?建议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说明,我的作法是_____,原理是_____,涉及的基本作图是_____.

图4

图5

生8:我的作法是:先过点A作l的垂线a,然后过点A作直线a的垂线.原理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或者说: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用到了两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基本作图法”.(见图5)

师:妙吗?妙要大声说出来.这位同学打开了思路.从什么方向找的平行?由他的启发,我们可以从结论平行线出发,寻找自己的作法.

生9:我受生8启发,作法:先过点A作a⊥l于点B,然后继续在l上找另外一点C,再过点C作b⊥l,接着量取AB=CD,显然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AD∥l.原理是:矩形的对边平行.我用到了过一点作一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还有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两种基本作图.(见图6)

师:真是个好主意,看到了吗?生9用了两种基本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线段的垂线,还有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提醒我们什么?可以多种方法配合.

图6

图7

生10:我的作法是:过点A作一条直线与l相交得∠1,然后作∠1的平分线,再截取AB=AC.原理是: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平行线.用到两个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和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见图7)

生11:(鼓掌)当然也可以在另外一侧作!我还有一种作法.作法是:以AB为边作一个菱形.原理是:菱形的对边平行,比他更简单些.用到一个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只不过用了三次.(见图8)

图8

图9

生12:显然可以更一般化些,就是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原理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也是用了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但两次取的线段长度不必一样.(见图9)

师:(欣赏地看着学生)思路一旦打开,谁都拦不住.好了,有这么多种方法,能否总结整理一下?对我们今后寻找解题办法有何启示?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然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

小组1展示:我们小组将讲过的方法整理了一遍,这样很直观.(见表1)

表1

师:表格有很好的直观性,是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大家可以向小组1学习.

小组2展示:我们组觉得这道题看起来好像是尺规作图的方法,其实实质是寻找证明平行的方法.所以我们以“平行”为核心,整理出如下思维导图.这样我们作图的各种原理就很清晰了.(见图10)

图10

生13:通过整理这个知识,我发现还有一种方法.作法:过点A作直线a与l相交于点B,延长BA到B′,使AB=AB′,再过点B′作直线b交l于点C,然后作线段B′C的中垂线得B′C的中点D,则有AD∥l.原理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用到两个基本作图,分别是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见图11)

生(众):妙呀!

图11

师:很好,生13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就是平行.这道题本质上就是证明平行的各种办法.小组2还涉及一种办法.什么方法?它能帮我们作图吗?

生(众):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个需要化归为在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显然方法不妥.

师:很好,用了一个很妙的词语——化归,这也是数学的灵魂.

小组3展示:我们组从解题坐标系入手,将作图的方法作为方法轴,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作为知识轴,建立如下所示的坐标系,如图12所示:

图12

师:小组3的同学富有创意,看来我们之前的解题坐标系运用得很好.这样就像是一张知识地图,很好地将题目的知识和方法有序地展示了出来.然后分别往两坐标轴进行投影,使得整个知识与方法联系十分紧密.三组同学的代表都阐述得很好,大家看看哪种更值得学习?

生:支持第三种——解题坐标系,很有数学味道.

师:第三种整理办法就像是一张知识地图,更有利于后续的学习,它还蕴藏着大能量,可以解决更广的问题.从本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通过认真探究,思考问题时能抓住关键的核心——平行,从这个目标寻找可行性办法,将一个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我想大家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特别是整理探究这个环节,相当于围棋的复盘,就是将自己的和朋友的作法再次做个梳理,这样我们今后探究类似的问题时有经验可循.

二、教学思考

1.复习探究课要精心设计复习题材,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复习中,找到一个好的复习题材往往能使复习事半功倍.本案例中,笔者提供一道尺规作图题让学生探究.过直线外一点作平行线,这个内容在新授课时我们就是用平推法作出来的,但是它不属于尺规作图.这个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正如上课伊始许多学生并没有一下子就反应过来.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从而使探究的方法井喷.一个好的题材,就像颗石头一般投入平静的湖面,会引发阵阵涟漪.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多琢磨复习题材的选择.例如,对于中考函数的复习,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题材,探究y=x+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对称性、奇偶性、最值,核心是通过图像研究,可以让学生描图,然后逐步感知,进而一步一步探究,直至完整地揭示这个函数的性质.换句话说,让学生将研究函数的程序走一遍,这样研究初等函数的方法就得以巩固并有新的认识,乃至今后遇到一个陌生的函数时也能泰然处之.总之,数学探究课内容的选择是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探究课题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围绕课题学习的预备知识不要走出现有的数学知识的范围.

2.复习探究课要动手实验整理反思,丰富学生的探究手段

复习需要做题,但不能仅仅是做题,学生在复习中不断地刷题容易产生厌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复习,使学生自然地卷入复习过程,积累相应的探究经验,动手实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动手中,学生的焦虑感降低,认知负荷减少.本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操作直尺和圆规,在自己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将过直线外一点作平行线的方法探究得异彩纷呈.同时本案例中学生利用表格和图像的直观性,开发出相应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也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复习探究课要多点期待多点空间,延展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退一步,学生进十步.相信学生的潜能,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教育要有农人精神,要懂得守望.本课例中,笔者除了在开头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提醒,其他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索,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受到了哪位同学的启发,这表现出学生有良好的倾听能力,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可培养良好的合作探究的品质.在完成画法之后,我只是引导学生整理知识,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去分享,结果,我们看到了三组非常有代表性的成果,使得本课学习的价值得到了质的提升.

4.复习探究课要创设结构信息关联,提升学生的探究层次

在复习中,将数学知识建立一个系统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就是华罗庚先生所说的将书读薄的举措之一,也是锻炼学生概括思维的重要方式.本课例表面上是让学生复习尺规作图的方法,更核心的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的各种判定方法并综合运用.本课例中,学生巧妙地利用表格、思维导图、解题坐标系,对知识进行巧妙连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题坐标系和许国泰先生的“信息交合理论”极为相似.通过知识轴与方法轴两个维度建立起作图知识与作图方法的关联,提高了探究的自觉性,进而激发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元认知监控,并加以运用.本课例中,生12提供的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灵光一现获得的.在知识和方法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探究的层次不断提升.我们知道,数学探究的教学层次可以分为基础层次、中间层次、较高层次.基础层次是教师或教材给出问题,要给出探究的主要步骤,制定结果的呈现形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适当的提示.中间层次是教师或教材给出问题,要给出探究的简要过程和需要的提示,对结果的程序给出大致的要求,可以适当地不加限制.较高层次是教师或教材给出问题,对探究的步骤、结果呈现的形式都不设限定,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2】.本课例对作图的探究处于中间的层次,笔者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加规范并富有逻辑性,对表达的方式作了相应的规范,即先说作法,然后阐明原理,说明涉及了几种相应基本作图.而后半段对作图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显然处于较高的层次.笔者对学生的呈现形式不作要求和设定,给予了学生更大的灵活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出现了喜人的效果.

总之,中考复习是老生常谈的教学话题,复习内容不再新鲜,倘若我们能选取一个支点,让学生进行探究,使之能以点带面,连成一片,进而提高复习效益,这非常值得开发、设计、应用和尝试.

猜你喜欢

尺规作法作图
房屋建筑深基坑逆作法施工技术应用
第12讲 作图专题复习
巧用三条线 作图不再难
反射作图有技巧
反射作图有技巧
用尺规作图方法寻找三角形的加权费马点
西夏文《菩提心及常作法事》研究
“尺规作圆切线”的探究之旅
尺规作图六笔画就可三等分任意线段
国外智库影响公共决策的四个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