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2018-10-24杨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6期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摘 要: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环境的有效构建,一方面能够确保高层建筑在垂直体系中功能转换具备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同时,更能够确保上部居住环境自身具备稳定的延伸条件;另一方面则确保了功能环境在分区方面不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巩固了整体消防工作开展完善,同时更满足了分区环境的安全独立性需求。本文基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特点展开分析,在明确其有效的施工技术同时,期望为后续结构转换层施工提供良好的参照条件。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1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功能概述

基于高层建筑空间功能体系隔离的要求,在许多商住一体的高层建筑环境中,常因为结构布局状况不同,需要提供稳定的结构转换层以确保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环境具备功能稳定性的条件,同时更能够基于结构转换层的隔离优势,为消防分区工作提供良好的隔离条件,从而确保了整体高层建筑空间具备稳定维护的条件。由此可见,结构转换层的构建不但满足了整体建筑在多功能环境中具备结构转型的优势需求同时,更能够基于传力直接和受力明确的条件,为高层上部居住环境提供稳定的优势,从而促进整体建筑内部功能体系的构建,并在后续施工设计方面提供稳定的建筑理念渗透结构优势。故而,针对结构转换层功能积极性,应当有效落实施工技术优势,这样才能够确保高层建筑结构转换环境具备稳定性,并能够确保整体施工质量能够满足功能可持续延伸要求,从而巩固建筑功能体系稳定。

2 转换层施工概述

2.1 施工技术开展流程

放线→确定立杆位置→铺垫木枋→搭设钢管支撑架→支撑架验收→绑扎柱、墙钢筋→验收柱、墙钢筋→支柱、墙、梁底模板→主梁、次梁一次绑扎钢筋成型→验收主梁、次梁钢筋→浇筑柱、墙至主、次梁底→养护→支主、次梁侧第一次模板→浇大梁第一次混凝土→养护→支梁侧第二次模板→插标准层墙及暗柱插筋→浇筑梁混凝土至板底→支楼板模板、绑扎楼板钢筋→验收楼板钢筋→浇筑楼板混凝土→养护。

2.2 模板支撑体系构建

转换层结构的自重及施工荷载都较大,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支撑的牢固性,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搭设。

高层建筑工程普遍采用φ48×3.5标准钢管搭设模板支撑系统,主梁立杆间距为500mm;次梁立杆间距不大于600mm,大横杆的步距不大于1m,板立杆间距为1000mm,大横杆步距不得大于1500mm,梁下小横杆间距250mm,在靠近杆顶和杆脚处,各用水平连杆双向拉固,每根立杆承载力按1000kg计算,剪刀撑设置在梁两侧的立杆垂直面上。全面设置,不得跳跃设置,立杆下采用通长铺设200mm×50mm木枋配钢垫板,整个支撑架按满堂脚手架的要求搭设,梁下承力小横杆应采用双扣件与立杆扣牢。

2.3 钢筋工程体系施工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基于自身荷載传导条件和稳定特性,针对内部钢筋工程体系要求相对较高,只有具备大量符合规格的钢筋条件满足荷载传导条件,才能够确保梁柱节点体系能够有效转换结构内力传导。故而,在实际钢筋工程体系施工过程中,应当针对钢筋布施和捆扎环境进行反复核查管理,确保主筋位置准确之外,进行细致的翻样和下料处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后续钢筋捆扎次序满足实际功能需求,并在后续结构体系构筑环境中提供稳定的条件。其次,在结构梁纵向钢筋布施过程中,应当明确受力主次条件,确定设计图纸内容能够被确切落实后,才能够基于结构梁截面条件进行钢筋骨架的搭建,确保体系自身不会受到重力和高度影响同时,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支护体系确保工程稳定,这样才能够满足结构功能延续的条件。最后,在结构梁下部主筋布设过程中,应当确保钢筋配置状况稳定,并满足钢筋水平方向中距比下两排大一倍,期间可利用高强度混凝土作为垫块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够确保间距条件能够满足实际施工需求,并在后续工作过程中能够稳定钢筋环境,避免因为意外碰撞等影响钢筋受力体系的构建。另外,在主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采用短钢筋支垫条件确保锚入梁环境稳定,这样如此才能确保混凝土浇筑环境稳定,并在后续结构荷载传递环境中,具备完善的钢筋约束条件。

2.4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泵送和浇筑流程:高层建筑转换层体系的构建需要高强度混凝土作为结构梁柱构筑条件才能够确保整体结构稳定性满足实际功能需求,期间针对材料运输和塌落度控制应当明确工程影响,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体模板支护环境能够被游侠平衡,并在后续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提供完善的施工技术条件,确定从中部向两边拓展施工能够有效,再基于混凝土初凝和振捣等条件确定整体混凝土满足密实条件,以确保整体结构体系构建满足质量延伸要求。

①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并洒水湿润。

②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根据设计要求一次浇筑完毕,不留施工缝。为防止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或施工缝,要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浇筑路线进行浇筑。

③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每层间隔时间1.5h~2h,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时,只浇筑无转换大梁部分剪力墙,浇筑至梁底10cm位置,有转换大梁部分不浇筑;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时,有转换大梁部分剪力墙、柱及梁板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毕,应注意大梁部分必须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cm。在转换层大梁以下的剪力墙,因钢筋较密,振动棒必须插到位,且应按振动棒的有效范围500mm来控制振捣质量。振动棒插点为梅花状,棒距控制在500mm左右,要求不漏振,不过振,肉眼观察混凝土表面无气泡,不下沉即为振捣密实。在振动棒振不到的部位,应辅助振捣模板,但时间不应过长,或在钢筋密集处用钢钎配合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大梁应分层振捣,同样按振动棒的有效范围来控制振捣质量。

④混凝土表面标高的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绑扎质量,按设计控制好钢筋骨架的标高;混凝土浇筑前,由放线组抄平,在预留插筋上弹出500mm标高控制线,由于转换层面积较大,为确保整个转换层的表面平整度,混凝土收面时要拉通线收面,以控制其表面平整度。

3 结束语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体系的有效构建不但确保了整体高层建筑功能环境具备稳定性的统筹前提,更能够基于内部梁柱环境提供完善的荷载延伸条件,从而真正确保建筑施工质量满足现有城市功能需求的同时,更能够结合转换层空间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功能延伸条件。故而,在落实转换层施工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两种结构形式荷载传导的特性,这样才能够将结构荷载有效传导入基础环境内部,避免高层建筑功能体系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延发.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4):00175-00175.

[2]朱超.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转换层施工技术浅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2):00093-00093.

[3]谢灿东.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结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6).

[4]韩永丽.浅析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装饰装修天地,2017(10).

作者简介:杨雪,身份证号:452702197906284360。

猜你喜欢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